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118天早安问候。
心理学上,有学者做过一项实验。
他们利用大脑扫描仪,观察人脑产生的核磁共振图像,并由此分析人们脑内的神经变化。
结果发现,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精神虐待等情况时,大脑会瞬间释放大量的皮质醇。
皮质醇是人体激素的一种,常常在面临压力时释放。
如果皮质醇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会导致记忆减退、心理抑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而这种语言暴力、精神虐待,往往产生于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就是家人之间。
听过一句话: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家人之间的打压与虐待。
这种精神上的虐待会触发人的自卑人格与悲观情绪,会像瘟疫一样伴随着人的一生。
一个家庭,跟家暴一样可怕的,就是精神虐待。
1.习惯性羞辱
央视节目《心理访谈》采访过这样一个家庭。
33岁的范成金,从大学毕业后窝在家里,已经整整十年,都没有出去找过工作。
被问及缘由时,她哽咽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小时候她喜欢画画,可父母每次看到后,第一反应都是训斥:“不务正业”。
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把水放多了,得到的又是一番羞辱:“干啥啥不成,就是废物一个。”
后来的范成金,在父母的贬低下变得越来越自卑,甚至连话都说不好。
面对女儿“唯唯诺诺”的样子,家人还是动不动就对她挖苦讽刺:
“你将来成事了,我给你跪下!”
“你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就这样,范成金精神越来越萎靡,最后只能靠躲在房间里,浑浑噩噩地度过余生。
家人的羞辱,就像一把尖刀,足以戳穿一个人的心脏。
2.热衷于否定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一个被持续否定的人,无异于时刻在接受法庭的审判。”
一个家庭之中,若有人时常遭受打击、否定,那么他的余生往往会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回忆过自己的父亲。
他的父亲多才多艺,一辈子很希望能出人头地,但事实上却一事无成。
自我的不得志,让他把不良的情绪带到家中,平日里总喜欢对着儿子发泄。
小的时候,父亲让戴建业背“乘法口诀表”。
背不出来,父亲就会对戴建业进行一番评价:“轻骨头”“你将来肯定没出息”。
父亲长期对自己的否定,让戴建业很是受伤:
我不管干什么事情,我父亲都不是太满意,这让我很长时间不原谅我父亲。
一直到他老人家死,我跟他都没有和解。
如果一个人时常被最亲的人否定,家就成了最恐怖的精神刑场。
这样的家人,往往喜欢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
他们自己的人生未必有多成功,只是习惯性地否定他人,来转移自身的卑怯感。
我们每个人除了需要生理上的营养,更需要心理上的补给。
而这种心理营养主要来自重要亲人的肯定、赞美和认同。
如果一个人长期受到来自周围亲人的打压,那么他就不可能健康。
家人之间唯有多赞美,多欣赏,多传递温暖与关怀,家庭氛围才会更加和谐。
3.习惯性抱怨
都说,人败皆因奢,家败皆因怨。
一个家庭中,如果常常出现抱怨的话语,那么家庭就不再是温馨的港湾,而是破碎的战场。
亲人之间挨不住反反复复的牢骚,因为颓丧的家庭氛围浸泡久了,注定要受伤。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就是事事抱怨,处处指责。
数落的话说多了,只会寒了亲人的心;多一点宽容和感恩,日子才能越来越和美。
人心不过拳头大,抱怨的话说多了,幸福也就少了。
能够对家人少点苛求,多点知足,一个家才会齐心向前,兴旺顺遂。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间房子,里面盛满我们的爱恨。
假如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
其实一个家,也是如此。
如果家人之间总是互相精神折磨,对于家中每个人而言,都是无形的损耗。
唯有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家庭才能给人带来春风化雨般的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