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周末的时间看了《我的阿勒泰》。篇幅不长,结构简洁明了,故事既轻盈又有实感。主题在开头就已明确,“去生活,去爱,去受伤”。
与原著相比
显然,剧版和原著有不小的差别。去年看这本书时,就像被作者带着领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原著是散文,更跳脱、空灵。其中可以算得上情节的部分,并不适合电视剧,顶多可以算细节和小片段。电视剧需要人物关系,情节冲突,故事脉络和主题主旨。所以剧版更像是在原著只言片语基础上的再创作,所幸没有失掉神韵。原著是对作者在阿勒泰的一段生活的素描,情节都是草草几笔,因作者浑然天成的描写功力跃然纸上。在我看来,原著里作者与那段生活和当地人们的联系并没有剧中那么深,当然她也投入进那段生活了,不过更多是作为旁观者和记录者。剧中的她和其他人有了更多牵绊,有牵绊才能有故事嘛。原著中作者与麦西拉的关系蜻蜓点水,看导演采访说剧中巴太是原创角色,在我看来和麦西拉一脉相承。两组人物关系的处理并没有高下之分。原著中这段关系的风格与整本书保持一致,那只是陈年旧事中的一部分,早已随岁月风干。整本书就像对回忆的一瞥,更实际,更现实,毕竟作者早已离开那个地方和那种生活,回望时与过去隔着的岁月给整个故事加上了文学的滤镜,更广阔宏大,也更冷静。剧版显然更浓烈热情。文秀不仅旁观记录着彩虹布拉克的生活,还和那里的人成为了朋友、恋人。开放式的结局指向一种将与这个地方这些人长久羁绊下去的可能。这种锚定在确定结局里的选择让人更难忘,却也更脱离现实。不过,就当是做一场梦也好,就当是平行时空里真实发生的故事也好。它很美,不是吗?
去生活
彩虹布拉克和夏牧场风景秀美,地广人稀,广袤的土地仿佛稀释了细碎的生活烦恼,对久居城市和人群中的观众有极大的吸引力。但同时,这里的生活原始、艰苦,人虽然不多,但其间展现的人性幽微和人情冷暖与城市并无二致。剧中展现的生活像一个被薄纱裹着的浅梦,伴着月光悠扬滑入心底。薄纱摊开、美梦初醒时,你又被猛然拉回现实。去生活的意思,是全情投入,感受所有。不论是哪里的生活,都是一个复合体,简单纯洁如夏牧场,也有需要用三年抚平淡忘的伤,有被逐利的欲望翻开的草地。要去生活,就要感受生活的全部,进而理解、接受或放弃。在这个过程中,在人与人、人与外界环境的碰撞中,更深刻的东西会从撞开的裂缝里长出来,付之于纸上,就是文章。
去爱
想要真正的去生活,是离不开爱的。爱是所有感情的高度凝练。如前所述,去生活就是全情投入,这种投入本身就带着爱。剧中展现了更明显的爱的形式,家人的爱、情人的爱、朋友的爱。当情感产生连结,情绪推着人不自觉地为对方做些什么,爱已经产生。当人们给爱赋予宏大、崇高的、类似博爱的意义时,爱就不再是爱本身了。这部剧把爱本身展现出来了,也许是剧中相对与世隔绝的环境起了作用,在只有天、地、自然的环境里,人也变得没那么复杂。
文秀和巴太的感情,以踏雪之死为分界。在此之前是爱的萌芽与自然生长,是爱没有变的面目全非的样子,自然、灵动、简单,导演的把控加上演员出色的发挥使得这部分非常出彩,把爱本来的样子干净利落地展现出来,既不煽情,也不克制,恰到好处。踏雪之死已到了剧情末段,之后三年两人各自的生活与际遇并未展现太多,当爱被猝不及防的意外击中,两个年轻人,尤其是巴太,无法面对,只能选择离开。爱在此时变了样子。导演和编剧是温柔而善良的,以重逢作为结局,结尾两人的眼神告诉对方也告诉观众,即使爱变了样子,我们也愿意再次继续带着它,一起走下去。在爱还没有面目全非以致无可挽回时戛然而止,给观众留下无限美好的遐想,与整部剧的基调保持一致,虽有些脱离现实,但独具美感和文学性。把踏雪之死安排在末尾,也是为了使这种美好而自然的爱的阶段占比更高,保持剧集整体一致的风格。如果用同样的篇幅描写三年间两人内心的挣扎和生活的不易,观感就大不一样,主题也就不再是爱,而是爱的脆弱。
踏雪死后的情节将观众拉回现实,我在想,其实这部分对于观众来说更熟悉,也更易于理解,那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的篇幅去描写两人爱的萌发。我想正是因为我们对现实中爱的消磨的过程熟稔于心,影视剧才更需要展现爱本来的样子,这个当下日益稀缺的部分,吸引观众的目光。人总是愿意心怀希望,即使明知这希望渺茫。再转念一想,虽然每次走完爱的整个过程,大多数人都会受伤,会心灰意冷,但如果你问后悔吗,他们脑子里当初美好时光的影响就会自动播放,然后含泪说一句,不后悔。是的,爱过这件事,是不会后悔的。能有幸亲历过爱本真的样子,很值得。这也是爱情主题在影视剧中长盛不衰的原因。
那么如果往前看呢?如果你问刚才那个说不后悔的人,以后还会这样去爱吗?恐怕有人会犹豫,有人会说会的,还有人会说我已经从这件事毕业了。愿意再次投入其中的人是勇敢的,不愿意这么做的人也并没有错。爱明艳绚烂,摄人心魄,却也带满小刺。它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并不因为它很好就必须拥有,因为它也会扎人。感情的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对错,只有不悔。
张凤侠和高晓亮,托肯和朝戈,都是见识过爱的全过程后再次遇到爱。虽然两对的结局不同,但都体现了“爱不是必需品”的道理。对于张凤侠来说,再次遇到爱依旧是全然投入与信任,也会为这份感情黯然神伤,但对方走了之后,也能放得下,继续过自己的日子。这种坦诚与洒脱是一个成熟的人才能具备的品质。托肯也对爱依然憧憬,但当对方稍有对自己不再平视的倾向,也能清醒地说不。张凤侠和托肯都从过往的情感经历和生活中学到,自己比爱更重要,爱的前提是不能失去自己。其实这一点文秀和巴太也做得很好,文秀选择留下来,是基于这里也能写作、不会对自己的目标有影响,是自主自愿的选择,巴太也坦诚地告诉文秀,自己想去马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似乎和文秀的设想不同。两个人是在知道这一点的前提下牵手的。在这里,自己比爱要重要,我们自主自愿在一起,共同去面对那些已知和未知的问题,就算结局仍旧是分开,也不遗憾,至少我们对彼此坦诚,不因为这份爱而要求对方放弃什么。
剧中的亲情也让人难忘。文秀一家三代,言语间互不相让甚至彼此嫌弃,但内里是全然接受、不加要求的爱。张凤侠对文秀说“我生你出来也不是为了有用的”,每次看都很感动。这是传统亲情中稀缺的部分。我们的亲情里常常夹杂着权力。你必须如何,你应该怎样,长辈对晚辈、晚辈对长辈都有要求,这里面包含了掌控与服从,单向的权力结构就出现了。剧中奶奶、张凤侠和文秀之间很少有这种“要求”,各自按自己的意思过日子,最多嘲讽几句,但不会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到了关键时刻,还是会不分青红皂白的保持统一战线。这种看似松散、略显疏离的亲情结构,却引起了观众最大的共鸣,因其具备全然的接受和托举。巴太的家庭则充斥着传统父权制的影子。父亲拥有对所有事情的话语权。家里的其他人的对策是委曲求全。托肯那么想离婚,只是因为公公不同意,就离不了。巴太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喜欢的人,但当父亲勃然大怒扇他耳光时,他也只能隐忍。后来苏力坦渐渐松动,也象征着传统的价值观念的默默退场,这是对家庭的松绑,也利于社会的进步。在看似一成不变的迁徙中,有些东西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彩虹布拉克并不是静态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其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日益增多,也必然会受到更多现代思想的影响。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缓慢而不停地流动,因时因势不断调整,才能持续繁衍下去。
去受伤
受伤在去生活和爱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只要你真的投入其中。不用自寻烦恼,生活和人际关系里有的是让你头疼的问题。受伤的过程,就是发现现实与理想、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过程,这个过程由最初的吃惊、继之而来的痛苦、随后的煎熬、最后的接受或改变以及最终的淡忘组成。我想,面对挫折与伤害,我们能做的,就是面对。如果是无法避免的伤,即使侥幸躲过,未来它还会再来,直到你击败它或接受他。受伤,就是身体和心理产生裂缝的过程,破坏、重组,最后从裂缝长出新的东西。受伤本身不是目的,也不值得赞颂,受伤是我们与世界交互的方式之一,是通往更全面的自己的道路。不要沉溺、享受受伤的过程,要时刻记得,这只是暂时的,等裂缝长出新的东西,一切都会过去,我有更远的路要走。
文秀受到了物理意义上的伤,也受到了心灵上的伤。她亲身体验了这个过程,但没有沉溺其中,或纠缠不放,而是回到自己的生活,一边疗伤,一边向前走。巴太也是这样。张凤侠也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受着伤、带着伤、疗着伤、忘着伤地往前走。
感谢这部剧给了我一个平静的周末。把“去生活、去爱、去受伤”的主题放在一个一切都显得更纯净的地方来展现,仿佛更容易让观众读懂。其实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如果能看透纷繁而嘈杂的表象,不时从紧凑坚实的环境抽离出来,也能变得更纯净。在那个更纯净的所在,有真实的自己,有本真的爱,有真正的生活。愿我们都有这样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