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霜降节气,从霜降节气开始晚上地上就会结霜的,早上人们打开门,走在地上发现草木已经开始有霜的时候,就知道天气开始变凉了,要准备过冬的衣服了,之后会经过小雪、大雪节气,天就会下雪了一直到最冷的时候河面上会结冰,事物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有霜发展到最后就会结冰,结冰必然是因为经过了结霜的阶段。
因果报应是中国文化的最基本原则,中国的一切政治、文化、道德都是建立在这个原则之上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俗语是浸透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过年时有些家庭甚至以此为春联。现在一提起因果报应可能会觉得是佛教的专利,佛教确实也提倡因果报应,只不过佛教讲究的是自己的前世、现世和将来,这和儒家的因果报应是有区别的,儒家讲究的是祖辈、现辈和子孙。
在中国,假如某个人很有出息了,邻居大多会说肯定是祖辈积德了,做官的很多会说要为子孙谋福,在古代很多人以能封妻荫子为荣耀,一些功臣元勋如果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后期如果犯错了,君主也会用国法严厉惩治,但对他们的后代绝对会爵禄优厚,特别是被历代封建王朝遵循的世袭爵位这一制度。《红楼梦》中有一节是写除夕祭祖,用了大量的篇幅,其中之盛况令人惊叹,对祖辈的尊敬可见一般,因为人们相信祖辈是的福荫是一直在保佑着子孙的。
三国时期的刘备在白帝城临死的时候,告诫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中国还有另一句古话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福佑和报应有时不一定是在现辈就发生的,讲究的是一个“余庆”和“余殃”,这是中国人一直相信的观念。
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当时学校里面的教学楼和宿舍起的名字都挺有文化内涵的,日新、日益、上善、知行、知新,一个老师问我们,知道为什么会起这些名字吗?因为我们不具备。这和教育是一样的,社会上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孔子说“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其渐者久也”,正是因为当时不仁不义的人太多了,所以孔子才提出仁、义,以正人心。
郑庄公曾因母亲对自己弟弟的偏爱,而驱逐其母并发下毒誓,此生不到黄泉不得相见,才有后来的“黄泉认母”的典故;秦国在秦孝公以前为什么会那么穷、那么弱?因为之前秦国经历了四代乱政,宗室父子相残、兄弟相残,导致国库空虚,动摇了秦国根基,使秦国在少梁邑与魏国大战时差点亡国。
天地、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有了天地以后,万物开始出现生长,然后出现了男人和女人,有了男人和女人之后自然就会相结合形成夫妇,有了夫妇以后孕育子孙,就有了父子,之后就出现了家庭,众多的家庭出现之后就需要推举出个领袖,也就有了君臣的区别,一切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顺天道、符合人道,前后因果相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