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写你通过文字作品或影视作品爱上过哪个地方?这个地方的哪些特质吸引了你?这些特质是怎样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比如:海明威笔下的巴黎,伍迪艾伦电影里的巴塞罗那。——和潇洒姐写作100天Day61
《查令十字街84号》是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创作的书信体小说,首次出版于1970年。对于全世界书迷来说,书里面提到的查令十字街永远有不可替代的地标意义,因为那里曾发生过一个因书结缘的美丽故事:纽约女作家汉芙和伦敦旧书店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
与书结缘20年的故事加上书和电影的大热,让查令十字街84号成了全世界读书人的圣地。甚至还有网友于2003年3月专门建了一个名为“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的英文网站,专门搜集并共享马克斯及科恩书店的历史,以及1940年代至1970年代间店主及员工的资料。十多年来,该网站一直在更新,已累计有近20万人次的访问量。
这种热闹本身,其实足以说明,汉芙的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消逝了。与查令十字街84号一起消逝的,是我们曾经拥有的慢节奏的生活。
汉芙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首先靠得是慢节奏,一封信来来往往便要好多天,几十本书的事,便能够延宕二十年,直到主人公们都驾鹤西归。
这个故事之所以打动人,更靠得是感动——当弗兰克和他的同事们,不辞劳苦为海莲 汉芙找到遍觅不得的书,汉芙的感动溢于言表;而当汉芙为弗兰克和他的同事们寄去火腿、鸡蛋等食物,在战后物资极度紧缺的伦敦,便又招来更多的感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时候很简单,给对方最想要的,你便能收获最大的感激。
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革命,时间、空间都几乎荡然无存。秒收的电子邮件,普通人能买的起的机票,碎片化电子化的文字,铺天盖地的信息热闹却无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快速且麻木。
我们再也体验不到汉芙上穷碧落下黄泉找书的艰辛,也难有汉芙抚摸一本挚爱之书时内心的愉悦,难得有读至激动处手倦抛书的快感,和汉芙那样发自内心觉得“亏欠”书店“良多”的负疚和感激。
与其说是对查令十字街84号的向往,不如说是羡慕那种持续浸染二十年的热情。查令十字街84号的那家书店已经早就不在了,但其实它在于不在,找到或找不到,都没那么重要。那依旧是一盏灯塔,时而想起,默默在心目中代汉芙为查令十字街84号献上一吻,足以照亮内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9776/bb81a2e189675dfa.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