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许多声音,诸如经济下行、历史进入垃圾时间、数字戒断、电商最暗时刻、仅退款、招聘平台崩了、第一批离职博主回去上班、萝卜快跑抢饭碗、据闻推迟退休等等,大部分是比较焦虑的。
本质上,这些都是一个个的新变化。面对变化之多、变化之快,我认为,有必要去重拾一些观念、运用一些策略,重新去理解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
01
变化一直都在,变化无处不在。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一句话,在我初入职场的时候就被我记住了。
10年前,毕业后的进入第一份工作,年底总结中,我写的一句话就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那时候,公司也有被阿里文化中的变化所影响,那时候,许多互联网新闻会围绕阿里,例如,正在测试什么新的功能,最近又投了哪些项目,开拓了什么国际市场……即便到了10年后的今天,也还能感受到现在商业江湖正处于新的变革期。
变化无处不在。
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1996年吴宇森导演的《断箭》,里面的反派人物狄更斯,曾经说过一句话,印象深刻,他说“这是场战争,战争常处在极不稳定的状况,你一定要有应变计划,采取主动,不能让别人做主。”战场上一切瞬息万变,变化无处不在,你得有应变的方案。
生活如战场。我们今天身处的的环境,同样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比如,2020年的口罩时期,2021年双减、互联网企业变成传统行业,2023年房价下跌,2024年的“人均体感”是经济下行……这些变化,影响全球,影响我们每一个个体。
02
如何看待变化?
2.1不同的人,看待变化的态度截然不同。
有的人讨厌变化、畏惧变化,其实是害怕这种稳定被打破,已经有了适应的惰性。
譬如,20年前,传统实体门店的经营者,不愿接受、学习电子商务带来的新改变,错失转型的时机,从看不见,看不起,到看不懂,再到来不及。
再如,10年前,出租车司机的稳定被打车软件打破;10年后的今天,出租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的稳定,被萝卜快跑等自动驾驶技术所打破。
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会走向重建新的稳定状态,并持续一个新的时期,这是一个稳定的变化趋势。
所以,也有一些人被迫作出改变,重新去适应新的发展环境。
还有一部分人,乐于拥抱变化。因为他们相信,唯有变化的存在与发生,才会重新洗牌,去伪存真,才会重新有可能给他们打破原有阶层固化的机会。
2.2变化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的、双面的
前段时间看过一部电影——《九龙城寨之围城》,当时九龙城寨本身,就是一个独立于外界的微缩社会,可视作为一个系统,里面衣食住行自成一格的体系,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当有新的帮派入驻,整个系统就会引起巨变,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从系统思考的角度去看待变化,在一个系统中,会有一套回路,最初的存量,在流量的变化下,成为新的存量,流量可看作是产生变化的回路,这个回路包含正反馈回路和负反馈回路,两种反馈回路最终都会影响存量。
社会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变化带来的,既有正向的发展趋势,也有负向的发展趋势。
正向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用通俗的一句话概括可以是——“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往前看20年,中国人有数次咸鱼翻身的机会,有人做过一个小统计(仅供参考):
2000年,互联网;
2001年,房子;
2002年,开店、 房子 ;
2004年,开网店;
2006年, 房子 ;
2008年,**;
2012年,公众号;
2013年,APP;
2016年,知识付费、自媒体;
2017年,新零售;
2018年,人工智能、短视频;
2019年,短视频、直播……
这就是当年的一些风口,如果你当时有幸碰上了,并且马上行动了,很可能会有属于自己的小爆发。
而负向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往往也不见得只有负向的结果。
一个反复看到的案例,就是许多延续至今的世界500强公司,都是在经济危机的周期冒出的。
这些在经济衰退时期成立的公司有:
通用汽车:1908年(“1907年恐慌”经济衰退时期)
宝洁:1937年(经济衰退时期)
惠普:1939年(经济衰退末期,世界贸易低于十年前水平)
微软:1975年(7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期间、美国70-80年代经济滞胀时期)
苹果:1976年(美国70-80年代经济滞胀时期)
CNN:1980年(经济滞胀阶段时期)
Electronic Arts :1982年(战后第七次经济危机)
Adobe :1982年(经济衰退时期)
ARM :1990年(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重创英国 )
索尼: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期)
Uber、Airbnb:2007年(金融危机)
......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每一次变化,也许有负面的影响,但同时其实也是机会,是打破固有阶层、重塑生态平衡的一次次大机会。
一个生态系统,每一次引入新的变量,都会引发一系列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周期可长可短,但最终也都会因为“适者生存”的法则,重新建立起新的动态平衡。
03
如何去应对变化?
如何面对变化带来的未知、不确定性?——在变化中找到不变量,在行动中找到可快速纠错的变量。
3.1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量
贝索斯说过: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未来十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我很少被问到:“未来十年,什么是不变的?”
第二个问题显然比第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你需要将你的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最重要的事,就是在变化中找到不变。
因此,瞬息万变的零售业当中,亚马逊做了非常普通的三件事情:第一,无限选择。第二,最低价格。第三,快速配送。这些都是不变的策略。
再如,直播带货和短视频带货作为当前电商领域的热门趋势,虽然形式和手段在不断变化,但其背后的商业底层逻辑确实存在一些不变的因素:
第一,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才会有真实成交;
第二,都需要建立信任关系;
第三,需要完成信息的高效、全方位的展示;
第四,都是基于流量漏斗转化为销售的逻辑。
抓住这些不变核心策略,换一个平台、换一种展示形式,都能更快适应新的变化。
变化一直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升维(用更高维的思考反思去应对低维的变化)、抽象(用更普遍的视野去看待单一事件)的思考方式,去挖掘更为普遍的规律,以不变应万变。
3.2 在行动中找到可快速纠错的变量
面对变化,除了有认知上的适应与改变,同时也需要从行动去作出改变。
硅谷王川有一条分享写得不错:读历史书看当事人的决策过程,意识到有这么一个常见的问题——当事人把不同选择的各种变量摆到桌子上,静态的对比权衡。
但关键问题在于,变量本身会变,有的未来会变得比现在好十倍,有的未来会变得比现在坏十倍。而这种变化不可能事前准确预测,那么退而求其次,决策的时候,应当优先选择那个让自己始终保持高度流动性,可以迅速调整、纠错、迁移的那个方案。
简单概括的意思是,在遭遇变化、面临决策时,应当优先选择那些能够让自己保持高度流动性的方案。这里的“流动性”指的是一种能够迅速调整、纠错和迁移的能力。
换句话说,这样的决策应该为未来的不确定性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在情况发生变化时能够迅速响应,调整策略,甚至转换方向,以最小化潜在的风险和损失。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位年轻的专业人士,在城市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和稳定收入,现在面临一个重大的生活决策:是选择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还是继续租房居住?
如果你将保持高度流动性视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那么租房可能是一个更为合适的选择。租房可以让你随时根据工作、生活或市场的变化来调整居住地,无需担心长期合同的束缚和房产市场的波动。
静态的方案都不一定是完美的,那个纠错成本最低最快的方案,必定会是更好的。
当我们面对变化时,与其讨论对错,不如讨论“试错成本”和“纠错成本”哪个更低,这是一种动态应对变化的思维。
小结:应对变化,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一“静”与一“动”。
静,在变化中找到不变量,也就是“做长期正确的事情”。
动,在行动中找到可快速纠错的变量,因为变化可能是危机也可能是机会,快人一步地行动试错、纠错,更容易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365天思考 / DAY16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