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任何主动做的选择都可以不后悔,那么我主动躺平就可以掩盖自己的不甘心吗?
疫情在家,我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可我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重启。不知为什么,我是一个对于家庭归属感不强的人,这一点在我初中的时候就有隐隐约约的感觉:当别人每天放学回家的时候都是兴高采烈,而我却是一种半死不活的样子,好听点叫做【平静】,直白点就是半死不活,内心甚至有些抗拒。这样表现的原因我当时不太愿意往深处想,事实上,每天也没有时间去想。
记得我八岁的时候,父母赶在计划生育最严厉的尾巴上要了我弟弟,双胞胎弟弟。他们的出生,满足了父母的心愿,作为农村人多子多福的期待是深入骨髓,可是当时八岁的我单纯的很喜欢那两个粉嫩的一团小人儿。孩子就要早点认清现实,认清现实的最好方法就是赤裸裸地把心思和算计展示在他们口中“还小”的孩子面前,孩子强大的学习能力会给父母给社会一个无比的惊喜。
弟弟出生后,很快问题接踵而至,在当时的环境下,首先是一笔相当于家庭年收入的超生罚款,当时镇里的执法人员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都拉走了;其次,是因为照顾孩子产生的家庭矛盾,很长一段时间。大概直到我弟弟八岁左右,也就是我高中,照顾孩子的任务就是我母亲和我,而我母亲恰恰是一个脾气不好的人,因为我奶奶也是一个脾气不好的人,造成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由于父亲是一个讲道理且沉默的人,因此 无法改变这种无法讲道理的家务事······最后,其实没有最后,要说有最后,就是我很心疼我弟弟从小表现出的懂事,看他们就像看到了曾经的我。
心理学上有一种分析家庭关系对孩子性格影响的模型,其中一种家庭模式就是女强男弱家庭中孩子会成为懦弱且自私的人,因为女性强势一般缺少远见,控制欲强,这样重压下成长的孩子自制力差,内心敏感且懦弱,而我虽不中亦不远矣。
过早地接触这个社会地身不由己,要么自卑要么自负,然而,自负不过是自卑的升级版罢了。在一个充满压抑和舍弃自我的氛围中成长的人,很难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失去自我的人,我不知道余生可以找得回来吗?
因为对于家庭和情感有自己的判断,因为自己一直付出却被“懂事”二字无情概括,因为一个孩子在他通过牺牲自己的童心和对亲密关系的信任却换不回大人对自己的重视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不再单纯,也不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了。
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去,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知道自己 不想要什么,或许这样的状态会更好吧。
人最终还是要躺平的,可是不应该是甘心躺平,只能被打倒,不应该自己倒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