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飞瓜侃大唐·高祖篇
高祖篇·第三章 ▎逐鹿中原(上)

高祖篇·第三章 ▎逐鹿中原(上)

作者: 雪山飛瓜 | 来源:发表于2017-04-01 12:16 被阅读0次

    一、江湖榜

    当然,对刚刚登上帝位的李渊而言,之后的辉煌貌似还遥远了一些。毕竟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之间总是有一定差距的。

    说起来,这时间和李渊一样怀揣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宏伟理想的大佬们那真是海了去了。大家都是有刀、有兵、有地盘的人,凭啥要听别人号令?

    如果把此时的天下局势看作是帮派林立的一场武林争雄,那么占据隋朝旧都长安的李渊算得上是武林的泰山北斗少林派,而占着大隋东都洛阳的王世充怎么看都像是雄霸一方的日月神教,至于白手起家打天下的窦建德自然要占着天下第一大帮丐帮的名头了。

    接下来的一品堂、侠客岛、雪山派、长乐帮、五毒教、神龙教这些小门小派实在太多,咱就不一一对号入座了。有兴趣的童鞋不妨自己搞个武林谱来玩玩。

    啥?你问我是不是少写了一个,咋没看见大名鼎鼎的瓦岗首领李密大人的门派呢?

    实在不好意思,不是我偷懒不想写,实在是这哥们自己不争气,还没等到我这里帮他开宗立派,他就早早地让人家神教的王世充给灭了门。

    公元1944年6月6日,美军成功实施诺曼底登陆,11个多月后,苏军攻克柏林。

    一般认为,陷入两线同时作战的被动局面,是促使德军战线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

    618年的李密同样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危险。

    原本他的既定方针是先拿下北边的东都洛阳,然后再进军关中搞定长安,完成自己的霸业。

    但不幸的是,他在洛阳偏偏就遇上了自己命中的那个克星王世充。

    一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瓦岗军,围着洛阳死磕了大半年,双方愣是谁也没能把谁怎么样。

    随后更让李密抑郁的是,三月份宇文化及在江都干掉隋炀帝之后,接着便率领隋朝主力部队一路北上,打算横扫中原诸侯。

    宇文化及之所以如此彪悍,是因为他手里的这支部队正是隋王朝的支柱、大名鼎鼎的骁果军。

    这支军队不但装备精良,而且每名士兵都是万里挑一的存在。看清楚,是士兵不是将领哦。所以论起战斗力,这帮人那绝对不是一般地生猛~~~

    北有蠢蠢欲动的洛阳守军,南有战斗力爆表的骁果军,可怜的李密就这样被夹在了两大军团之间。

    面对来势汹汹的宇文化及,不光李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困守在洛阳的一帮隋朝官员同样也感受到了末日的逼近。

    毕竟这哥们上门是来要命的,连堂堂的大隋正牌皇帝都死在他手里,一旦他进了洛阳,这帮人估计连骨头都要被他吞了。

    面对这一微妙且紧张的局势,一位名叫元文都的官员向此时洛阳名义上的统治者,杨广之孙杨侗进献了一条妙计:招降李密。

    换做几个月前,这基本就是扯淡。但奈何势比人强,李密再牛逼也铁定干不过南北两个军团的同时夹击。

    所以明知道这是对方使的驱狼吞虎之计,但李密还真就得乖乖接受。唯有如此,他才能集中精力面对宇文化及和他的部队。

    在拿到了杨侗颁发的委任状后,李密的瓦岗军成了摇身一变成了国家队,而他的对手宇文化及率领的骁果军早已从帝国王牌之师沦落成了叛乱部队。

    于是,大隋末年,一场颇有些戏剧化的巅峰对决就此在这两支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间展开。

    鉴于两边都属于正儿八经的实力派,所以阴谋诡计、出奇制胜这些花活儿就统统别整了(李密原本倒是想整,可惜宇文化及直接没给机会)。

    于是,大家拉开阵势,擂起战鼓,兵对兵,将对将,生死看淡,直接开干!

    尽管这种刚正面的对决听起来很气势,但其结果对李密和宇文化及而言,却只剩下了一个惨字。

    一场战役打下来,瓦岗军被打残,骁果军被打散。

    二、三位大佬

    眼看着两支头号劲旅落得如此地步,这现成的便宜可真心不能不拣。

    于是乎,神教教主王世充和丐帮帮主窦建德几乎同时出手,一个趁势将李密的瓦岗军彻底消灭在了洛阳城下,一个活捉了宇文化及然后痛快地砍了他的项上人头。

    事实上,这俩渔翁这次捡的便宜可不仅仅是消灭两支武装力量这么简单。

    这次行动的最大成果在于让这二人从此在政治上拥有了几乎与李渊同样的正统性。

    消灭瓦岗军之后,王世充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洛阳地区最具实力的人物。面对已经崩溃的大隋,大权在握的王世充也挟持着杨侗玩了一出加九锡、禅让的戏码。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建国号为郑。

    至于窦建德,他当然也没白忙活。尽管在活捉宇文化及之前,他已经在河北称帝,建立了大夏国,但这次行动却让他捞到了一笔巨大的政治财富。

    要知道,宇文成都当初收的可不仅仅是杨广一条老命,连带着整个帝国中央政府的全部家底儿也被他统统划拉到了自己兜里。

    这其中除了有箫皇后以及政府的一帮大臣之外,还有一件了不得的宝物——传国玉玺。

    这玩意儿在帮派林立的江湖中,那就是倚天剑加屠龙刀一样的存在,历代帝王都是以此为信物,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估计这也是李密当时铁了心要和骁果军死磕一场的主要原因。

    然而可惜的是,李密终究还是低估了骁果军的战斗力。即使他押上瓦岗军的老本,也没能彻底吞下宇文化及。最终反而让窦建德捡了个现成的便宜。

    就这样,在李密和宇文化及两支势力game over之后,少林主持李渊控制了关中地区;神教教主王世充控制了中原地区;丐帮帮主窦建德控制了河北地区。

    其中李渊、王世充分别占据了隋朝的东西两座都城,而窦建德则拿到了隋皇室的大部分遗物。三股势力几乎平分了旧帝国遗留的政治资本。

    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些资本的威力。在当时,这些便是一个政权合法性的象征。

    而这种合法性也是一个政权能否在群雄割据的局面下脱颖而出,进而一统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如果您觉得这事儿不太好理解,那我们不妨举个栗子。

    假设您此时便是隋末乱世中的一股子小烟尘。虽说手里也有万把人、两三座城,但凭这点家底儿,想要在这场残酷的兼并战中生存下来,显然不太实际。

    既然早晚要成为那条被大鱼吃掉的小鱼,那么聪明的您肯定会在大鱼还没向自己张嘴之前,主动把自己绑到大鱼的身上。

    这样不仅避免了可能被人消灭沦为阶下之囚的悲剧,而且凭着自己手里的资本,应该多少还能在大鱼那里捞上个一官半职。

    于是问题来了,天下那么多牛逼的队伍,您到底该投靠哪家呢?

    随便找一个拳头大的老板?这可万万使不得。因为没有合法的权力来源,那他发给您的官印明显就是一萝卜章。

    而假设您要是跑到人家窦建德帐下听差,那人家发的旨意可都盖着传国玉玺的戳。拿出去那都正品行货,还支持专柜验货。

    这便是政治的力量。

    不然您以为堂堂李渊,明明已经大权在握,为啥还要耐着性子给一个十来岁的小毛孩子杨侑那么多戏份。

    说到底不就是为了让天下人觉得,他才是大隋衣钵的真正继承者嘛。

    所以,尽管此时天下尚有大大小小几十家有名号的割据势力,但论论及政治号召力,这些草头王已经被上面的那仨大佬甩出了好几条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三支处于第一集团的队伍将会不断显现他们的顶端优势。

    到了公元621年,也就是李渊建唐三年的时候,北方地区的形势逐渐明朗。

    那些小门小派如薛举、刘武周之流基本都已经灭门的灭门、散伙的散伙了。

    李渊、王世充、窦建德这三股势力将黄河流域的地盘基本瓜分完毕。

    虽然这三股势力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认了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但不幸的是,所谓真命天子只能有一个。

    如果你要证明自己才是正品中的正品,对不起,办法只有一个:弄死另外的两个。

    换句话说,当时这三支势力其实都已经具备了替代大隋王朝的军事及政治实力。无论由谁去完成那个一统江湖的大业都没问题,可问题是,这事儿只能让一个人去干。

    行了,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一步,那多余的废话就别叨叨了。

    大家撸起袖子、抄起家伙直接刚正面。谁被干趴,那谁就是赝品。

    三、教主是怎样炼成的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们估计对朱元璋当年对抗陈友谅和张士诚的那段故事比较了解。

    从公元1360年到公元1367年,住在长江边上的一个英雄(朱元璋)、一个枭雄(陈友谅)、一个豪杰(张士诚)轮番死磕,最后大英雄干趴了大枭雄和大豪杰,拿到了统一全国的营业许可证。

    而此时,黄河边上的形势和几百年后长江边上的形式简直如出一辙。光剧情相似也就罢了,最让我震惊的是,历史大神竟然排出了一个几乎完全一致的演职人员表:

    少林方丈李渊饰英雄;

    神教教主王世充饰枭雄;

    丐帮帮主窦建德饰豪杰……

    嗯,如果历史是个厨子,那他的拿手菜一定是炒冷饭~~~

    既然剧本已经定好了,那咱们还是来看看这几位即将登场的重量级演员的情况吧。

    鉴于男一号李渊同志的奋斗史大家已经比较了解了,咱们就从男二号王世充同志讲起。

    之所以要给王世充贴上一个神教教主的标签,主要是在我看来,此人身上确实有那么一股子邪劲。

    先说这人的长相,史书记载他是天生一头卷发。怎么样,稍微想象一下是不是有点波斯圣火教的味道了。

    啥?您说您也是天生自来卷?不好意思,其实我想说,卷毛的大部分都是教徒,教主上位靠的还真不是那几根毛。

    想让自己封神,首先您得能忽悠。不把人忽悠瘸了,人家怎么跪地上拜您啊!

    而王世充恰恰就有这个忽悠的本事。

    所谓忽悠,说白了其实就是个骗,就是在你饿的时候给你画张大饼,就是在你渴的时候告诉你前方有梅林。

    而这套把戏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这样一套行为逻辑:只要许下足够多的好处,别人就会顺着你的指挥棒行动。

    不幸的是,这套看似有些道理的逻辑,本身却存在着一个天然的致命缺陷。至于缺在何处,一切还要等到那场最终的宿命对决中才会揭晓。

    而在这之前,王世充靠着这套逻辑混得可谓风生水起。因为他还有一个与此行为方式相配套的看家本事:能言善辩。

    早在隋文帝杨坚当政的时候,王世充便在朝廷中给自己赢下了一个巧言诡辩的名头。

    由于他精通各种律令条文,所以每当遇到麻烦事儿,他总会拿法律作为自己挡箭牌。

    当然,这些法律条文都是按照王世充自己的意思来解读的。

    可面对王世充这种肆意曲解律令的做法,大家偏偏还真就拿他没辙。

    原因很简单,每次站到一起拉理儿的时候没人说得过他。

    就连史书也不得不给王世充这种理直气壮的诡辩行为单独发明了一个新词儿:明辨。

    明摆着忽悠你,这份功力何止是让人醉了,简直是让人瘸了~~~

    当然,在隋末那个动乱的年代,光靠嘴上的功夫就想混成一派掌门基本是不现实的。

    关键时候,还要能拎起家伙,耍上几趟真把式,如此方能打出一片天地。

    讲道理,王世充行军打仗的本事虽然很难挤进一流军事家的行列,但他在这方面也绝对不能算作无能之辈。

    大业末年可算是各路豪杰层出不穷的年代。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

    可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不管别的地方闹腾的多厉害,王世充留守的江都一带一直稳如泰山。

    之所如此,倒不是因为这里的人民已经老实到宁肯饿死、累死也不敢公然与朝廷为敌的地步,实在是王世充打闷棍、使绊子的手段已臻化境,许多叛乱武装基本上刚一露头,就被王大人给玩死、玩残了。

    整个大业末年,如果单以剿匪的军功而论,王世充即便排不上第一,排进前三是绝无悬念的。

    这应该是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事实了,别忘了,当时和王世充同台竞争的可都是像张须陀、屈突通之类的猛人。

    照此算来,李密最终栽在王世充的手里,貌似还真不能说是委屈了他。

    四、第一个拆台者

    文能忽悠,武能灭匪,靠着这些本事要混个教主当当自然是不成问题的。但要称霸天下却是远远不够。

    当年刘邦和韩信讨论带兵数量的问题时,韩信曾铁口直断刘邦顶多带十万兵就到头了,而他自己则是到了多多益善的境界。

    面对韩信的这个论断,刘邦并没有当场掀桌子翻脸,而是接着笑问韩信:“既然你那么牛×,今天怎么会成了我的阶下囚呢?”

    这回轮到韩信抑郁了,他只能老实回答:“因为您擅长的不是带兵,而是带将!”

    韩信的回答其实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为王者,可以没有谋兵布阵、决胜千里的军事能力,但绝对不可以没有驾驭臣下、团结群众的政治才能。

    可问题是,王世充缺少的恰恰便是这一点。

    当王世充还是隋朝体制内的一名将领时,他的那些本事的确足以让他混得风生水起。

    然而当他另起炉灶、自创品牌、自任老板的时候,他的弱点很快便暴露无遗。

    在干翻了李密,收编了瓦岗军残部以及秦琼、程咬金、单雄信等一批瓦岗猛将之后,王世充帐下一时间可谓人才济济。

    一般来说,手底下的人多了那自然是好事儿,何况此时王世充手下多的还净是些牛人。

    然而事实却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几乎是一夜暴富的王世充面对着这样一个大摊子似乎有些麻了爪子。

    仅仅过了一个月的时间,刚披上龙袍没多久的王世充就发现了一个让他无比抑郁的现实:无论他怎样努力地给自己打造礼贤下士、勤政爱民的形象,这帮刚刚收拢的瓦岗猛将似乎依然没有死心塌地为他卖命的意识。

    按说像我等这些给老板打工的小屌丝们,平时上班如果磨个洋工、溜个号,这真心都不算个事儿。但问题的关键是,王世充收编的这帮人个顶个都是响当当的汉子。

    作为牛人大家自然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既然对你王世充不服气,那么对不起,大伙儿只能另找个服气的老板伺候了。

    第一个站出来的是瓦岗旧将裴仁基,而他看好的新老板则是刚刚被王世充拱下台的小皇孙杨侗。

    说起来这裴仁基可算得上大隋朝排得上号的名将了。前半辈子为杨坚父子东征西讨,从平陈战争到攻打西域,向来都只有他欺负别人的份儿。

    由于这哥们的名头实在太响,所以当他因受人构陷而率军归顺瓦岗之后,这个半路出家的老头子立刻便成为李密帐下头号大将。

    而随他一起归顺的秦琼、程咬金、罗士信,以及他的儿子裴行俨也一同成为瓦岗军中排行最靠前的四大猛将。

    但可惜的是,虽说裴仁基父子行军打仗是把好手,但论到耍阴谋、搞政变这套,比起以诡诈著称的王教主就差了太多,到底是隔行如隔山啊!

    还没等裴仁基这边燃起革命的星星之火,王世充那边便敏锐地抓住了他刚刚翘起的尾巴。

    既然不想为我效命,那又留你何用?为了维护自己身为教主的地位和尊严,王世充举起屠刀,干脆利落地砍了裴仁基和他儿子裴行俨的项上人头。

    同时,为了确保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王世充又指示他的侄子王行本给杨侗送上了一杯毒酒。

    回想一个月前,急于登上帝位的王世充还曾披散着头发向自己指天发毒誓说:“一旦天下平定,必然还位于您!”

    如今誓言犹在耳畔,但发誓的人显然已无所顾忌。接过毒酒的一刻,杨侗心如死灰。

    “若有来世,但愿不生于帝王之家。”一句悲凉的独白,成为这个末代皇孙最后的呐喊。

    干掉了裴仁基父子和杨侗一干人等,王世充长出了一口气,不管怎么说他的教主之位暂时算是安稳了许多。

    但是,此时的王世充却没有意识到,这场背信弃义的屠杀将使他本就不高的政治号召力再次大打折扣。

    很快他便将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五、分道扬镳

    要知道,瓦岗军当初之所以拥有那样强大的战斗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内部的将领极为团结。

    尤其像秦琼、程咬金、罗士信、裴行俨这几位,在战场上都多次互相救过性命。

    这种用生命锻造的友情完全不是王世充这种利字当头的人所能体会到的。

    所以,看到自己的兄弟分分钟就被教主大人看了脑袋,其他的瓦岗旧将们立马就hold不住了。

    既然不能用手投票,那大伙儿干脆就用脚投票吧。

    由于这些将领们长期战斗在对敌斗争的前线,和周边各家上市企业早就有了广泛而深入的接触(天天打来打去)。所以对他们而言,换老板可比换老婆容易太多了。

    于是,同为瓦岗四猛的程咬金和秦叔宝瞅准机会,趁一次与唐军小规模战斗的时候,带着几个小伙伴直接撒丫子奔向了大唐王朝的怀抱。

    对于程咬金和秦琼的临阵叛逃,王世充虽然感觉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但也没太放在心上。毕竟自己家大业大,少了这两斗米照样能过年。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就让王世充彻底出离愤怒了。

    先是他手下硕果仅存的瓦岗四猛罗士信率军投降大唐,紧接着他的征南将军田留安、骠骑将军李君羡等一批瓦岗旧将也带领自己本部人马归顺了李渊。

    也许这些人名听起来感觉不像程咬金、秦叔宝那样如雷贯耳,没关系,您只要知道这几位打起仗来那都是一等一的狠角色就够了。

    如果王世充能穿越到今天,如果他能有机会看到那部《天下无贼》,我想他一定会对电影里黎叔的那句经典台词感同身受。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啦!”

    的确,要是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估计都不用等到李渊大军压境的那一天,他自己就会先混成光杆司令。

    按照王世充逻辑,既然你们不仗义,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为了稳住阵脚,他果断撕下了自己宽宏、仁慈的面具,再次提起了屠刀。

    一人亡叛,全家斩首;

    兄弟、父子、夫妻相互告发可以免罪;

    五家为一保,一家亡叛,另外四家全部杀头;

    凡大将出征,家属一律关押在宫城之中作为人质……

    随着一条条苛刻而严酷的政令出台,王世充已经像一个快要输红了眼的赌徒般,几乎完全丧失了一个政治家本该具有的品质和手腕。

    而与王世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在长安的李唐政权。此时李渊面对的政治局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因为有了李世民这样一个指挥作战能力爆表的好儿子,到了武德三年的时候,李渊已经先后消灭了薛举、李轨、刘武周等一干盘踞在他周围的割据势力,彻底稳定住了李唐政权在整个关中地区的统治。

    当看到从王世充那个方向源源不断奔涌而来的各路猛人时,李渊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较量中,已经彻底将对手逼入了死角。

    在当时很多人看来,由于唐军刚刚结束对周边势力的征伐,此时尚未从战争的消耗中缓过劲儿来,所以最稳妥的方案是趁王世充政治威望大跌的时机,自己这边也赶紧先喘口气儿。

    然而李渊却不这么认为,他准确地判断出王世充的行市现在几乎已到了跌停的边缘,而自己这边的行情恰恰正是一片飘红。

    这时候若不果断抄底,出手将其兼并收购,一旦对方缓过劲儿来,再想动手必然难于登天。

    于是,大唐立国后最大规模的一场兼并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所有人都知道,最后的赌局已经开盘,过程不重要,手段不重要,重要的只是那个结果:赢!

    赢了就是九五至尊!赢了就是千秋万世!赢了就是阿弥陀佛!

    既然如此,那就让一切开始吧!

    六、第一场交手

    武德三年(公元621年)七月,秦王李世民接受李渊诏令,倾尽关中十余万精锐西出潼关,沿黄河向王世充发起了进攻。

    事实证明,李渊对此时敌我双方的形势判断可谓出奇得准确。虽然前期唐军在对周边势力的征讨过程中,消耗了不少人力、财力,但这一系列战争同时也起到了磨砺唐军的作用。

    无论是作为统帅的李世民,还是冲锋陷阵的将士,他们都早已熟悉了战场的残酷,懂得了如何才能团结一心,用手中的刀剑无情地摧垮对手。

    面对着眼前这支如假包换的虎狼之师,王世充虽然感到自己末日将近,但他却并不打算就此放弃。

    毕竟自己也是冒着一路血雨腥风才走到了今天,毕竟自己也曾亲手埋葬了那支看似无可匹敌的瓦岗军,我坚信自己才是天命的宠儿,想让我就这样投子认输,别说没门儿,连窗户都没有!

    来吧,李世民!我要让你成为下一个被我踩在脚下的李密,我要用你的血洗去所有对我王世充的质疑!

    当得知唐军倾巢而出的消息后,王世充第一时间便调集军队,在洛阳及其周边战略要地屯驻重兵。他打算用当初对付同样处于战略优势地位的李密手段,再次陪李世民玩上一次防守反击。

    应当说,在面对优势敌人的情况下,王世充的这个战略思路从整体上讲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综合以往的战绩,王世充的确完全有理由相信自己能够拖到胜利天平偏向自己的那一刻。

    然而不幸的是,两个致命因素的存在使他对洛阳周边的部署最终全盘落空。

    第一个因素其实无论对于王世充还是对于李世民而言,是一个双方都心知肚明的事实。

    作为隋朝的东西两都,长安和洛阳之间一直保持着相对通畅的交通。除了原本就处于唐军控制下的潼关之外,洛阳与长安之间几乎便是无险可守。

    尽管王世充在洛阳周边设置了很多据点,但这些分散在平原地区的堡垒不仅难以起到牵制唐军的作用,反而让兵力本就出于劣势的郑军更加陷入孤立、分散的境地。

    所以,当与罗士信率领的唐军先头部队在洛阳外围第一座坚城——慈涧进行了短暂交锋之后,王世充便指挥他的郑国军队主动撤离了这座要塞。

    因为他发现,看似坚固的慈涧要塞事实上完全无法抵挡唐军进攻的脚步。

    与其死磕在这里打消耗战,还不如选择放弃,尽可能拉长唐军的战线,从而弥补双方在机动兵力上的差距。

    然而让王世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次主动退却,却令一个一直以来隐藏在他政权内的缺陷彻底爆发。

    正是这个缺陷,几乎断送了他一切翻盘的可能。

    七、致命的缺陷

    有心的朋友可能还记得,在前面介绍王世充奋斗史的时候,我曾经提到过王世充的行为逻辑有一个致命的缺陷。

    没错,现在便到了揭示谜底的时候了。

    托了最近互联网P2P理财热潮的福,许多朋友现在也都知道了美国上世纪初那个著名的庞氏骗局。不清楚的朋友可以去问问度娘,这也不丢人。

    简单地说,就是有一人告诉你,我有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但是现在我没钱做,你只要把钱先借给我,我马上就能赚钱,然后根据你借给我的本金,每月付给你高额的利息。

    当然,聪明的你肯定知道,和你说这话的哥们根本没有任何投资,他只是拿着你的钱去吃喝嫖赌了。至于每月给你的利息,好办,只要再忽悠其他人继续借钱给他就行。

    理论上,只要这哥们能一直忽悠到新的人借给他钱,那么他的这个骗局就可以一直地玩下去。

    但这真的只是理论上,因为还是林肯那句话,可以欺骗所有人于一时,也可以欺骗部分人于永远,但是不能欺骗所有人于永远。

    一旦发生信任上的危机,那么立刻便会出现大规模挤兑风波,于是这个骗局立刻便会破产。对这事儿,其实咱们还有个更通俗易懂的词儿:非法集资。

    而王世充在某种程度上,遵循的便是这样一套行为逻辑,只要你给我卖命,对我的霸业进行投资,那么我便会给你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然而这个逻辑行得通的前提是他必须一直处在胜利者的一方,要让别人卖命,就要让人能够时刻看到投资的回报。

    一旦中途出现挫折,大家发现自己不但无法享受回报带来的喜悦,反而很有可能连老本都赔进去,那么对不起,是个人都知道这时候跑得越快陪得越少。

    说到底,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本来王世充手下这帮人就不太看好自家老板与唐军的这次较量,所以当看到王世充一上来便主动溃缩时,一场空前的挤兑风潮就此爆发。

    各地守军开始争相向李世民投降,仅仅不到一个月,王世充在洛阳以西苦心经营的防线便全面崩溃。八月底,唐军直抵洛阳城下。

    看着洛阳城下那乌压压一片的唐军,王世充清楚地知道,上天留给自己的翻盘机会已经不多了。

    但他依旧不打算认输。

    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忍耐与观察,王世充感觉自己似乎找到了那个翻盘的突破点。

    八、绝杀与反击

    九月底的一天,李世民像往常一样,亲自带领一队人马游走在战场附近。

    几年的军旅生涯让李世民养成了随时深入前线,用自己的眼睛获取第一手战场资料的习惯。

    然而李世民却不知道,就在他带领军队走出营地的那一刻,洛阳城内的王世充也悄悄打开了紧闭的城门。

    没错,这便是王世充为自己找到的翻盘点。

    当他发现李世民的这个行习惯后,一场斩首行动便在他的脑海中迅速成型。

    和王世充之前的设想一模一样,此时的李世民身边仅有五百名骑兵跟随左右。

    为了表示自己对于此次行动的高度重视,王世充从城里拉出了一支整整一万人的军队。

    很明显,到了这份上王世充完全不打算再去和李世民讲什么江湖规矩了,摆明了就是要以多欺少,能十个打一个咱就绝不八个打一个。

    必须承认,王世充这次斩首行动组织得相当成功。一万郑军在第一时间便准确找到了李世民,并将其团团围住。

    紧接着,郑军便对着李世民发出了那枚承担着最后绝杀任务的飞毛腿导弹。

    只见王世充手下大将单雄信手持长槊,跃马便向李世民直扑过去。

    眼看单雄信下一刻便要得手,让人万没想到的是,李世民这边居然发出了一枚拥有精确拦截能力的爱国者导弹。

    用说书人的套路,这段大概得这样描述。

    但听得有人高喝一声:“休伤我主!”紧接着,斜刺里飞出一匹乌骓战马,马上端坐一员猛将。

    只见此人身高过丈,虎背熊腰,头戴四楞八角荷叶板檐盔,身披索子连环龟背大叶青铜荷叶甲,黑洼洼一张脸,两道剑眉直插入鬓。

    说时迟那时快,但见这名将官策马冲上近前,反手“嘡啷”一枪挑开单雄信的长槊,然后趁二马刚一错蹬的功夫,由打背后抽出一条钢鞭,翻身一招黄龙大转身,便将单雄信打落马下。

    要问此人姓氏名谁?这便是皂袍大将尉迟恭尉迟敬德是也!

    呃,传说中的《尉迟恭单鞭救主》好像大概就是这么一段儿。不管故事演义得是不是夸张了,反正单雄信的这次突袭行动算是彻底玩砸了。

    由此我们似乎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谓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这种高难度行为艺术,还真不是谁都能表演得了的。

    而尉迟恭在这次漂亮的中场拦截中所爆发出的惊人战力,也让李世民再次对他另眼相看。

    从此,他不再仅仅是被李世民欣赏的一名来自刘武周的降将,而成了李世民心中那个可以在关键时刻信任和依赖的自己人。

    当然,尉迟恭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这份信任,就在几年之后的那个黎明,他将用自己的双手替李世民完成登上皇位的最后一击。

    不过眼下的李世民显然没时间考虑几年后的事儿,能不能活过今天还两说着呢。

    虽然靠着尉迟恭的奋勇抵挡,他暂时躲过了敌人的第一轮打击,但此时依旧身陷王世充的重重包围之中。

    好在由于尉迟恭那过分彪悍的亮相,郑军这边也被吓了一跳,一时间竟没人再敢上前打李世民的主意。

    郑军这边愣了神,李世民那边马上便回过了神。也许是被王世充的突袭给惹恼,下一刻李世民不仅没有寻找机会撤退,反而一马当先,率军反杀进了郑军之中。

    不得不说,单论李世民的这份气势,比起从头到尾都没提刀上阵的王世充而言,那端得是霸气测漏。有此胆量和气魄,也难怪武德初年无数猛人一个个都心甘情愿地为李世民出生入死。

    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告诉我们,李世民和他的军队还真不是吃素的。

    据史书记载,面对巨大的兵力悬殊,李世民的五百骑兵竟丝毫不落下风。而他和尉迟恭二人,在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居然在郑军的包围中左突右冲,如入无人之境。

    真不知道是李世民这边开了外挂,还是郑军那边故意放水,总之,王世充眼看着肥肉就在嘴边,但一直就是烫得咽不下去。

    眼瞅着一场突袭战被搞成了消耗战,一个更让王世充抑郁的消息传来:李世民的援军赶到。

    其实就在王世充率军出城不久,围在城外的屈突通便得知了王世充的动向。常年的军事实践让他在第一时间便判断出了王世充此行的目的。

    于是,屈突通二话不说,立刻点齐人马,抄起家伙,奔着王世充的屁股后面便追了上去。

    看到屈突通的部队杀到,王世充彻底傻眼了。刚才自己这边平均20个打对面1个,结果折腾了半天都没搞定,现在两边1对1了,这仗还怎么打?

    考虑到自己手下这帮人的战斗力真心不能再放到这里丢人现眼了,王世充只得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掉头撤军。

    然而,李世民的地盘毕竟不是公共厕所,想上就上,想走就走。

    好不容易逮着王世充露头的机会,不趁机狠狠放他点血,怎么对得起秦王殿下刚才受的那顿惊吓。

    于是,唐军本着送佛送到西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对郑军展开了猛烈追击。

    最终结果,郑军此战被斩杀一千多人,俘虏六千多人,连大将军陈智略也被唐军活捉。

    九、王牌铁骑——玄甲军

    其实,说老实话,王世充这次输得并不冤。

    尽管这次的定点清除行动,无论在对时机的把握上,还是在对敌情的掌握上,王世充做得几乎都可以算是完美无缺。

    然而,帐下缺少猛将以及兵种相克的现实却让他最终不得不咽下失败的苦果。

    如果当时担任最终突袭任务的不是单雄信,如果当初那帮瓦岗猛将不走得一干二净,也许他李二公子根本就抗不过第一轮的斩杀。

    曾经手下最不缺猛人的王世充混到如今这份上,那感觉就好比抓了一手的好牌结果却被对家从头到尾打得开不了点,果然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反观李世民,除了身边有那个黑脸战神尉迟恭保驾护航外,他所率领的那支五百人的部队同样是王世充的一场噩梦。

    这是一支由李世民亲手打造的精锐骑兵部队——玄甲军。

    和中原地区的割据势力不同,李唐政权起家在太原地区。

    在与西北游牧民族打交道的过程中,李渊父子亲眼见识了战场上突厥骑兵对隋军的压制力。

    因此,从太原起兵的一刻,李渊便千方百计为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而不懈努力。

    为从突厥人手中获得数量充足的优质战马,他甚至不惜委曲求全与曾经的敌人暗通款曲,并最终和突厥建立了单边贸易关系。

    武德初年,薛举、刘武周这些同样兴起于西北边陲地区的割据势力先后对李唐政权展开攻势。

    面对敌方的猛烈进攻,唐军曾一度陷入被动,连太原老家都被刘武周给抄了个底儿朝天。

    为扭转战局,李世民临危受命,带着一干小弟冲上了西北战线。

    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战斗中,李世民不仅成功清除了李唐政权在西北方的所有威胁,而且也使自己对指挥骑兵作战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按照一般的理解,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几乎称得上是进攻力最强的兵种,其独一无二的突击力往往能够轻易撕裂敌方阵线。

    而且与西方的重甲骑兵不同,东方骑兵大多装备了短弓利箭,靠着战马的机动灵活,对面根本连马屁股都摸不到,就会被乱箭射趴。

    因此,战场上,骑兵便成了突入敌阵、出奇制胜的不二法宝。

    当然,无所不在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所谓有一利就必有一弊。

    虽然骑兵拥有强大的进攻能力,但是它牺牲的却是阵地防守能力。在大规模战役中,主力阵线基本上还是要靠重装步兵来维持。

    打个通俗的比喻,重装步兵就是拖住敌人的砧板,而骑兵则是拿来切肉的菜刀。

    所以,要让一支骑兵能够真正发挥战场突击手的作用,关键之处就是兵在精不而在多。

    作为一代军事天才的李世民当然更加清楚这个道理。

    为彻底击溃同样擅长以骑兵作战的西北军阀,李世民亲自挑选精锐武士,组建了一支规模在一千人左右的骑兵部队。

    为了彰显这支部队的特殊性,部队所有战士均统一身着黑衣黑甲,所谓玄甲军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有了这样一支强力突击部队,李世民不仅先后击垮了薛举、刘武周等一帮大佬,而且在这过程中还创造了奔袭千里,一日之内连败刘武周手下头号大将宋金刚八次的光辉战绩。

    由此可见,玄甲军的战力真心是叫一个牛。

    大将的武力值比不过人家,兵种又被克得死死的,王世充这回不仅偷鸡不成,连来年的口粮都差点赔进去~~~

    十、意外的困局

    大获全胜的唐军似乎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虽然已是秋风渐起,但包括李世民在内,大家都觉得如今的王世充已是强弩之末,拿下洛阳指日可待。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赶在年前回家吃个团圆饭。

    于是,唐军将士们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直接围着洛阳城发起了猛攻。

    但经验告诉我们,丰满的理想一旦面对现实往往就会瞬间变得无比骨感。

    一连折腾了几个月之后,李世民抑郁地发现:如果按眼下这个思路继续对着城墙死磕,手下这帮人别说回家过年了,能有几个活着回去的都难说。

    首先,李世民作战最大的依仗便是他的王牌部队玄甲军。

    这些来去如风的黑甲铁骑平时在战场上冲个人墙自然不在话下,但要让这帮人去冲城墙,那估计和送死也没多大区别了。

    其次,洛阳作为曾经隋朝的东都,不仅城墙修得无比结实,而且城头上还装配了几样强力守城道具。

    据史料记载,洛阳城上架设的投石机可以将重达五十斤的巨石直接砸到百米之外的唐军头上。

    此外,城上守军还拥有一种可以连发的巨弩。传说这种巨弩所发射的弩箭,光箭头就能赶上斧头的大小,简直堪称冷兵版战斧式巡航导弹~~~

    而唐军的手里既没有元朝人玩的回回炮,也没有明朝人玩的红夷炮,只能老老实实按着《孙子兵法》上的路数,架云梯、顶冲车。

    事实证明,面对城头上郑军的顶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唐军的这些老办法显然并没有什么卵用。

    眼瞅着到了年关,眼瞅着进了正月,眼瞅着刮起了春风,眼瞅着近在咫尺的城墙就是爬不上去……

    唐军的士气于是开始逐渐消沉,不断有将士向李世民提出退兵的建议。远在长安的李渊此时也感觉到洛阳的战况似乎已经陷入了胶着状态。

    考虑到王世充的坚韧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一向谨慎的李渊经过一番权衡之后,也向李世民发出了撤兵的密诏。

    原本已是近在眼前的胜利,此时似乎已变得遥不可及。

    李世民陷入了此次出兵以来最大的困局中。

    十一、勇者的选择

    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说过:“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说句实在话,如果不是真的身处艰难困顿之中,不是真的背负难以想象的压力,我们普通人的确很难体会这话的分量。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坚持,并不是因为对手太过强大,而是因为我们缺少必胜的信心和勇气。

    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本的生意无人做。

    如果明确知道坚持的结果一定会是超额的回报,那再大风险、再多磨难当然也无法动摇人们追逐利益的决心。

    但现实的要命之处在于,我们永远不可能提前知道故事的结局。

    如果坚持到最后,结果依旧是个死呢?是选择早早放弃,保存部分实力,还是选择死扛到底,赔光本钱?

    当面对这一选择时,任何人都难免会在心底问出这样的问题:我行吗?

    李世民同样也不例外。对于此时的他而言,选择退兵,便意味着之前的一切努力将全部付之东流。

    不仅要将所有已经到手的战果再原封不动地归还王世充,而且唐军很有可能永远丧失消灭这个对手的机会。

    而若选择继续进攻,看看眼前的战局,谁又能保证唐军一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呢?

    一旦让王世充抓住反扑的机会,那战败的黑锅就只能是你李世民一个人去背了,毕竟当初大家可都劝过你哦。

    如果我告诉你,当李世民面对此情形时,立刻便摆出一副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姿态,那你基本可以断定我这就纯粹是在写小说了。

    记得我最喜欢的小说《教父》里,有这样一句话,“伟大的人不是生下来就伟大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其伟大的。”

    没错,虽然之后的历史证明,李世民是个了不起的人,但在那一切发生之前,我宁愿相信他像千万普通人一样,会在刹那间对眼前的一切感到忧虑和彷徨。

    毕竟他接下来的决定,很可能便直接决定了手下那十几万将士的生与死。

    然而,李世民终究还是李世民。在度过最初的煎熬之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鼓起勇气,直面挑战。

    因为他懂得,想要想要在这场鏖战中坚持到底、取得胜利,那在战胜敌人之前,就必须先战胜自己。

    只有消灭掉自己心中对于前景的任何一丝疑虑,方能拥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

    而事实上,李世民要战胜的并不仅仅是他自己,因为打仗从来都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儿。

    他不仅要坚定自己的信心,同时还要让手下的将士以及远在长安的老爹相信,坚持下去,此战必胜!

    对于手下众将,李世民没有废话,直接在军中放出狠话:“不拿下洛阳,誓不班师。若再有人胆敢议论退兵,一律斩首示众。”

    对于老爹李渊,李世民则派出深得李渊信任的大臣封德彝火速返回长安,当面向李渊陈奏洛阳战况。

    经过封德彝的一番恳切陈词,李渊最终决定收回先前的撤兵指示。他要在二儿子李世民的身上再赌上一次。

    顺便插一句,这个封德彝也算隋末唐初官场上的一个奇人。

    在那个政治局势激烈动荡的年代,他从作为杨素的心腹起步,很快混成了杨广的心腹,后来又投靠大唐成了李渊的心腹,最后居然又再次华丽地转身成为李世民的心腹。

    关键是,此人最最牛叉的地方还不在于上面的这份履历,而是在作为李世民心腹,为李世民效命的同时,封德彝其实还为当时李世民最大的政治对手太子李建成暗中出力。

    李世民登基后,他立刻荣登宰相之位。虽然只干了不到一年便一病呜呼,但李世民还是为他追赠了司空头衔,并赐谥号为“明”。

    直到他死后多年,李世民才通过一个偶然事件搞清楚自己当年被忽悠得多惨。

    千百年来,无数人的经历似乎都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玩政治,关键的关键就在于“站队”二字。

    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坐在了哪张板凳上,基本也就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政治前途如何。

    但封德彝却用他那彪悍的人生告诉我们,凡事真的总有例外。

    因为不论那支队伍,他似乎都可以做到来去自如。

    建议那些想要在仕途上讨生活的朋友,有空不妨认真学习一下封德彝同志的先进事迹~~~

    十二、完美的包围圈

    回过头我们还是接着说依旧蹲在洛阳城下的李世民。

    虽然李世民靠着强硬的姿态,再次鼓起了唐军的斗志,但如果短时间内依旧无法打破僵持的局面,那远道而来的唐军显然迟早还是熬不过王世充这个坐地户。

    因此,李世民必须拿出更加行之有效的作战方案,至少要让他的军队能够再次感受到胜利的召唤。

    唐军最初的计划是,从潼关出发,依靠优势兵力,沿黄河自西向东一路将王世充活生生地碾压掉。

    在战役初期,这套方案实施得可谓异常顺利。

    洛阳以西的州郡、据点几乎没做出任何有效抵抗便纷纷投降了唐军。李世民和他率领的大军也因此很快便挺进到洛阳城下。

    然而经过洛阳城下几个月的鏖战,李世民终于清醒地意识到,依靠唐军现有的实力,想要碾压眼前这座重兵把守的坚城显然并不现实。

    于是,李世民决定改变原先的作战计划,放弃短时间内攻下洛阳的打算。

    他重新调整了兵力部署,一部分唐军由他亲自带领,继续围在城下,对王世充形成高压态势,另一部分唐军则在名将李世勣的统一指挥下,绕过洛阳,对郑国东部据点以及王世充的粮道展开进攻。

    关于李世勣请大家务必记住这个名字,因为这是一个在大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都极具分量的人物。

    重要到什么程度?简单说,放到大唐军队里,他是唯一能和李靖比肩的军神级人物;放到朝堂上,他是在高宗年间,唯一能和权倾天下的长孙无忌分庭抗礼的大臣。

    顺便再多说一句,由于李世勣本姓徐,加之出身瓦岗军,所以他也被认为是《隋唐演义》中那个堪称智慧化身的徐茂公的原形。

    面对这样一个牛人,王世充接下来的局面自然也可想而知。

    眼看唐军大兵压境,自家老板却被困在洛阳挪不了窝,洛阳以东的各个州郡再次搞出了一波投降热潮。其中,一个名叫沈悦的将领的投降,彻底将王世充逼上了绝路。

    因为这哥们所驻守乃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关隘——虎牢关。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嗯嗯,知道您想提这茬儿。

    没错,当年袁绍联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最艰苦的一仗便是攻打虎牢关。

    此关南连嵩山,北临黄河,是通达洛阳的必经之路。

    从地理上看,洛阳之所以会在历史上成为前后十三个王朝的都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这座城市不仅地处中原中心位置,而且西据潼关、东扼虎牢,是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

    所以,一旦唐军拿下了虎牢关,再加上西面本来就在自己手里的潼关,一个关门打啥、瓮中捉啥的完美布局就算彻底形成了。

    从这一刻起,困守洛阳的王世充便彻底丧失了任何来自洛阳外围的给养,只能眼睁睁看着城内的粮草一天天减少却无计可施。

    此时,王世充在洛阳城内尚有三万大军。虽然战场上这三万人是王世充对抗唐军最后的力量,但放在城里,这也是三万张吃饭的嘴巴。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洛阳城内粮食短缺的问题日益严峻。别说城里的普通百姓天天只能啃草根树皮,连王世充手下的那帮王公大臣也连顿饱糠都吃不上了。

    当然,普通老百姓饿死也就饿死,反正王世充本来也不指望他们干啥,可手下这帮将士却万万饿不得。要是饿坏了这帮人,那他王世充还折腾个毛。

    面对粮草的巨大压力,王世充意识到,不能再耗下去了。

    尽管远道而来的唐军丝毫没有被拖垮的迹象,尽管那个从防守转为进攻的时机还远未到来,但又能如何呢?

    此时的他,已别无选择。

    十三、最后的出击

    武德四年(公元622年)二月的一天,王世充顶盔贯甲出现在了洛阳宫城。

    站在他眼前的,是那帮追随他从江南一路杀进中原的将士们。面对着自己这支最后,也是最强的力量,王世充几乎倾尽全身的力气,用异常激昂的语气喊出了他最后的战前动员。

    “诸位追随我出生入死,为的便是那万世富贵。今日决死一战,来日必与尔等共享荣华!”

    言罢,王世充亲自率领两万大军冲出洛阳城门。

    面对郑军的这次主动出击,李世民不仅丝毫不为之惊讶,反而在心底有种奸计得售的快感。事实上,这一切正是他最想得到的结果。

    占领洛阳周边据点也好,切断郑军粮道也罢,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逼迫王世充尽早出城决战。

    一方面,唐军将士显然已经没有多少耐心继续和王世充在城下耗着了;另一方面,只有让王世充主动舍弃他在城防上的优势,唐军这边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兵种优势,最大限度消灭郑军的有生力量。

    看到几乎已是困兽犹斗的郑军气势汹汹地杀来,李世民迅速做出了战略安排。

    他命令屈突通率领主力步兵正面对抗王世充,自己则亲率精锐骑兵玄甲军埋伏在主战场不远处的高地上,等待时机对郑军展开侧面突袭。

    事实上,这个安排也是李世民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一个惯用套路。

    先用步兵从正面拖住敌军,再用骑兵从侧面突入敌阵。一旦敌方被冲乱了阵脚,正面的步兵就会乘机全线压上,进而彻底消灭对手。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一种双兵种配合、两方面夹击的进攻方式,给人的感觉多少有点像民间传说中程咬金的三板斧,不求招式华丽,但求简洁、实用、高效。

    远远眺望着脚下的战场,站在北邙山北魏宣武帝陵园旁的李世民不由得在心中划过一丝得意。一切都如他设想的那样,向着他最希望的方向发展……

    出城的郑军很快便进入阵地、列好队形、站稳了脚跟;

    担任主攻任务的屈突通迅速集结起队伍,主动向对面的敌军发动了进攻;

    不多时,双方军队便犬牙交错般展开了一场血战,两边互不相让,杀得难分难解;

    随后,只见一道火光从唐军阵地里冲天而起。

    别激动,这既不是郑军那边打的黑枪,也不是唐军踩了消息机关,而是战前李世民与屈突通约定好的突袭信号。

    眼见战事进行得如此顺利,李世民也有些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根据以往的作战经验,只要自己的骑兵一出动,那敌军必然会在短时间内全线崩溃。

    感觉胜利似乎就在眼前,李世民一时间不禁热血澎湃。他决定要在这最后的时刻好好秀上一场,亲手将王世充打翻在自己脚下。

    于是乎,李世民一马当先,率领一千玄甲军撒开马蹄,如猛虎下山般,直接冲向了对面的郑军阵地。

    然而,李世民没有料到,他到底还是低估了自己的对手。毕竟当初人家王世充领兵满世界剿匪平叛的时候,他李世民还一天到晚跟在老爹的屁股后面当孝子呢。

    见惯了大风大浪的王世充岂是这区区三板斧子就能撂得倒的。

    更何况,在之前与唐军的交手中,王世充已经充分领教了玄甲军的厉害。

    如今已是押上全身的家当孤注一掷,如果连这一手都不防,那他也就不是王世充了。

    十四、乱军中,你在哪儿

    其实早在出城决战前,王世充便早已想好了克制唐军骑兵突袭的方法。这法子说起来倒也不算复杂,关键就在于王世充为自己选定的决战地点。

    虽然从江南起家的王世充从来也不以指挥骑兵见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于骑兵的作战特点一无所知。事实上,他清楚地知道,在平原地区骑兵对步兵有着怎样可怕的压制力。

    可问题是洛阳城四周天然就是相对开阔的平原,想要击溃围困在城外的唐军,那就必须在这里和李世民交手。

    狡诈的王世充当然不会去干那种以卵击石的蠢事。经过一番观察,他发现洛阳城东侧有一片废弃的马坊。

    这让王世充眼前不禁一亮。

    虽然这片马坊早已废弃,但当初建设的高墙仍在。有了这些纵横交错的高墙阻隔,唐军骑兵的突击力必然大打折扣。

    事情果然如王世充所料想的那样,当李世民一声令下带着手下弟兄们爽快地突入郑军阵地后,由于高墙的阻隔,唐军骑兵很快自己便先乱了阵型。

    冲在队伍最前方的李世民此时也感觉事情似乎有些不对头,于是他下意识地回头望了一下。

    这一看可着实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身边除了大将丘行恭以外,他已经没了一兵一卒。

    孤身陷乱军,虽然这种事儿对李世民来说倒也不是第一次,但这回王世充可是豁出去要和他玩命的。还想虎口脱身?哪有那么容易!

    不过好在这时战场上的双方已经打成了一锅粥,而李世民也和其他骑兵将士一样身披黑衣黑甲,所以总算没有成为郑军重点照顾的对象。

    但即便如此,周围那数不尽的郑军步卒也足够李世民喝上一壶了。

    危机时刻,李世民仿佛常山赵子龙附体一般,抡起马刀左突右冲,硬生生在乱军中为自己砍出了一条血路。

    然而可惜的是,李世民想当赵云,人家王世充却丝毫没有当曹操的意思。他才不会去严令军兵不得放箭呢。

    混战中,李世民忽然听到胯下战马一声哀鸣。低头一看,一支利箭已经深深扎进了自己战马的前胸。

    射人先射马,郑军这一手果然够歹毒。

    仿佛一辆奔驰在高速路上的汽车忽然没了油,尽管唐军的旗帜此时已经近在咫尺,但对李世民而言,这咫尺之间,便是天涯。

    看到刚才还锐不可当的黑衣骑士转瞬之间便熄了火,一帮打算趁机捞点便宜、混点战功的郑军步兵便立刻围了上来。

    要搁在平时,这些人在李世民眼里,纯粹就是送经验的货。但此时的他由于战马重伤,已经毫无机动性可言,只能停在原地左躲右闪、勉强招架。

    眼看下一刻,英雄一世的秦王殿下便要阴沟里翻船,忽然身畔“嗖嗖”飞过几支利箭,接着距离李世民最近的几名郑军便应声而倒。

    原来,一直替李世民在前方开路的丘行恭忽然转头发现身后的老板似乎要扑街,情急之下连忙拽出短弓,连射数箭,总算将李世民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

    紧接着,丘行恭回马飞奔到李世民身前,二话不说便将身下的坐骑让给了李二公子。自己则一手牵住李世民受伤的战马,一手提着长刀,徒步与郑军展开搏杀。

    在丘行恭接连砍倒几人之后,周围的郑军士兵逐渐意识到,眼前这哥们似乎强悍得有些过分。

    大家本来只是想捡个落单唐军的人头,真心不至于为这点破事儿把命搭进去。于是,稍远一些的郑军便直接放弃了继续围攻的打算。

    当然,如果他们知道自己放走的是一颗多么值钱的脑袋,估计这帮人肠子都要悔青。

    多年之后,当已经登上帝位的李世民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峥嵘岁月时,特令著名画家阎立本出手描画了六匹随他征战的骏马,后来这六幅画像被以浮雕的形式立在了李世民的陵墓前,也就是平常我们熟悉的“昭陵六骏”。

    其中那匹“飒露紫”便是这场大战中负伤的战马,而一旁替马拔箭的人正是丘行恭。

    只可惜现在这件珍贵文物的原件被藏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如今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那件则是后来的复制品。

    十五、胜负

    当九死一生的李世民回归本队,再次走上指挥岗位后,眼前的战况不禁让他倒吸一口冷气。

    郑军的顽强程度竟然远远超乎了他的想象。

    在受到唐军骑兵三番五次的冲击之后,郑军阵线依旧丝毫未露败象。

    由于受战场地形限制,唐军骑兵只能在小范围内撕扯着郑军的防线。而每次阵线出现缺口,王世充便会立刻指挥部队,迅速填补。

    直到此时,李世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这个对手是多么的可怕。

    尽管王世充从来不会像李世民那样亲自提刀上阵砍人,但他作为一名指挥者,对于战场似乎有着一种非同寻常的控制力。

    就这样,双方军队彻底陷入了一场无比惨烈的鏖战中。这一仗从早晨一直打到正午,双方都在硬撑着等待对面崩溃的一刻。

    大概是因为城内缺粮的缘故,随着日过中天,郑军士兵的体力渐渐无法跟上王世充的指挥棒。

    当唐军骑兵再一次冲过之后,衰弱的郑军终于无力再重新聚拢。

    见此情形,久经沙场的屈突通果断抓住战机,指挥主力部队全线压上,一举将王世充杀回了洛阳城。

    结束了,一切到此为止。

    当洛阳城门轰然关闭的一刻,王世充黯然闭上了自己的双眼。

    他知道,那曾经几乎触手可及的霸业如今已然终结。

    一切胜利的可能都已变成了不可能,身家赔尽的王世充如今剩下的只有徒劳的等待,等待那个最终的胜利者的出现。

    (如果喜欢的话,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飞瓜侃大唐』,那里是本作品首发平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祖篇·第三章 ▎逐鹿中原(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xdi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