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飞瓜侃大唐·高祖篇
高祖篇·第二章 ▎大唐开国

高祖篇·第二章 ▎大唐开国

作者: 雪山飛瓜 | 来源:发表于2017-04-01 11:54 被阅读0次

    一、从晋阳到大兴

    翻翻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除了靠政变穿上龙袍的几位猛人如杨坚、赵匡胤,和站在父辈肩膀上称帝的如忽必烈、皇太极之外,那些一刀一枪打江山的皇帝,无一不历经多年鏖战。

    汉高祖刘邦从斩蛇起义到灭项羽称帝花了7年(平均水平),光武帝刘秀从南阳起兵到灭铜马军称帝花了3年(算是比较快的了),明太祖朱元璋从加入郭子兴义军算起到攻入上京称帝花了整整16年(这个真心艰难了点儿)。

    那么唐高祖李渊从晋阳举兵到攻入隋都大兴城花了多久呢?

    啥?您说怎么也得个一年半载吧。

    不好意思,别人造反都是按年算,李渊造反却必须按天算。因为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连一百天都没用上。

    即使再把隋恭帝杨侑禅位,李渊登基中间的时间算上,也不过十二个月而已,总算中间凑合着跨了个年……

    当然吃同样的饭,干同样的事,差距这么大倒也不是因为李渊军队的战斗力爆表到无敌,而是因为他选择的起兵时机和制定的作战方针堪称完美。

    李渊起兵时,隋朝的主力部队骁果军正在名将来护儿的率领下跟随杨广驻守在江南一带,而李渊统帅的太原军队本身便担负着守卫隋都大兴城北大门的重任。

    所以一旦他中途反水,剑指大兴,那基本上就和从自己兜里掏东西没多大区别了。

    加上杨广头些年的多次远征以及李密、窦建德等几位大佬的各种闹腾,隋帝国比较能打且忠心耿耿的那几个猛人如杨义臣、郭绚一干人等基本已经被搞得七七八八,连堪称大业末年剿匪第一猛将的张须陀也在一年前同李密的血拼中为国捐躯。

    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一向以抓机遇见长的李渊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

    于是乎,父子三人外加女婿,点齐人马、抄起家伙、一路南下,仅仅花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家从晋阳城搬到了大兴城。

    在这三个月的军事行动中,李渊的军队就如同一股从北方奔腾南下的汹涌洪水般掠过了山西大平原。

    那些挡在他前进道路上的州郡城池,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孤零零的小土丘,无论抵抗或不抵抗,都很快被淹没在一片红白相映的浪潮中。(晋阳起兵时,李渊军队旗号为红白相间色。)

    当然,也不是所有阻碍都是冲得垮的土堆。

    眼看大兴就在眼前,李渊到底还是碰上了一块礁石——驻守在河东郡,曾经参与平定过杨玄感叛乱的骁卫大将军屈突通。

    二、冲不垮那就淹了吧

    面对来势汹汹的唐军,在经过了短暂的正面碰撞(手下部将桑显和被李渊的先头部队结结实实打了一顿)之后,屈突通打消了迎头击溃李渊叛军的念头,转而将所有兵力收缩至城内。

    屈突通有他自己的算计,尽管此时李渊的部队虽说表面看势头很猛,但是终归只是一股乘势而起的叛乱部队。

    就像四年前打败杨玄感一样,如今当他面对李渊时,屈突通的手中依旧掌握着一件对叛军而言可谓致命的武器:时间。

    凭着李渊的那点家底,根本不可能长时间支撑起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开销。

    所以,只要能将李渊的部队牢牢牵制在河东城下,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胜利的天平迟早会倾向自己。

    虽然屈突通的这招看似有些绝户,可李渊却也没太过抑郁。

    尽管同为叛军,李渊和杨玄感有着几乎一样的命门,但他还具备两个杨玄感没有的优势,而这也正是屈突通的漏算之处。

    首先是来自兵力的优势。由于前期基本上没打几场硬仗,所以随着一路南下,李渊手上的军队如同滚雪球般不断扩大。等打到屈突通面前时,唐军已经有了十几万人的规模。

    所以尽管屈突通充分发扬大无畏主义精神,把自己化身成了一块可爱而难啃的硬骨头,但如果这一块骨头就能吊住十几万条饿狼的胃口,那画面实在……

    其次是来自地理的优势。河东郡距离隋都大兴近得有些过分。当初杨广为了控制李渊,便将他的几个儿子留在了这里。一旦李渊那边出现什么风吹草动,大兴方面可随时出马将李建成一干人等捉拿正法。

    面对近在咫尺的大兴城,李渊知道,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战争的主动权永远也轮不到他屈突通掌控。

    既然眼前遇上的不是土堆而是礁石,那咱也别跟他死磕,直接把他淹没在革命的汪洋大海中算了。

    于是,李渊兵分两路。留下部分兵马继续围困蹲在河东郡城里的屈突通,自己则亲率大军,直扑隋都大兴。

    李渊的这招釜底抽薪让原本已经变身龟仙人的屈突通瞬间崩溃。一旦大兴被攻陷,河东郡守得再牢又有个卵用,毕竟保住都城才是自己职责所在。

    于是被逼无奈的屈突通只能硬着头皮,率军突破城外的包围圈,追着李渊一路狂奔。然而,在失去了主动权的同时,屈突通也永远失去了和李渊正面对垒的机会。

    当他火急火燎赶地到潼关脚下时,不幸遇到了刘文静和潼关守将王长谐的两面夹击。

    在潼关之下鏖战一个多月之后,屈突通接到了一个他最不愿意面对的消息:大兴城失陷。

    尽管已是山穷水尽,尽管已是大厦将倾,但屈突通依然坚守着他对隋帝国的忠诚,他决定率兵突围至东都洛阳。

    但忠诚终究只是少数人的名片。大兴失陷的消息让屈突通手下的将领和士兵彻底丧失了斗志,纷纷向李渊主动投降。

    看着眼前溃散的军队,屈突通心死如灰。

    于是,面对着唐军,他丢掉了手中的武器,跳下战马,匍匐在地,向着江都的方向接连叩首,哭号道:“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屈突通,这不是你个人的失败。不久的将来,你将在新的舞台上重新赢回属于你的荣耀。

    三、一个人的胜利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十一月,颇有些秋风得意的唐国公李渊在一片欢呼声中,终于再次策马奔驰在了大兴城的大街上。

    与一年前离开这里时不同的是,如今当再次回来时,他已经成了这座城市实际上的主人。

    在数十万唐军将士的眼中,此时的李渊便是一位盖世英雄。

    正是在他的领导下,他们今天才能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这座繁华的城市中。

    在李渊手下一帮幕僚的眼中,此时的李渊便是一位难得明主。

    进城之后的李渊封存府库、安抚百姓、约束军队,一如汉初入关故事。

    但在一帮隋朝旧臣的眼中,此时的李渊和他的军队却成了不折不扣的还乡团。

    没办法,尽管你拉着所谓的义军,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但这些名堂不过就是块遮羞布,咱都懂得……

    可就这么个骗鬼都不好用的破盖头,居然还真被人拿来在最后时刻做出了文章。

    当李渊的军队气势汹汹地冲进杨广的嫡孙杨侑居住的宫殿,挽着袖子、抡着家伙打算在李渊到来之前,彻底搞好除旧布新工作之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空荡荡的宫殿里,居然有一个人身子笔直地站在杨侑身边。

    望着眼前这群手持利刃的士兵,此人面无惧色,厉声高呼:“唐公举义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

    是啊,虽然只有一块薄薄的遮羞布,但也总好过一丝不挂地裸奔吧。

    于是,一群如狼似虎的士兵,面对一个手无寸铁的文人,最终选择了退却。

    皇孙杨侑则靠着此人的一声断喝,终于保住了自己最后的尊严,并得以暂时被妥善安置。

    这个人便是后来与杜如晦、房玄龄并列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的姚思廉。二十四史,他一人就写了《梁书》、《陈书》两部。

    虽然为了装点门面,杨侑这个少东家暂时还得好吃好喝伺候着,但主家那些忠诚的打工仔显然就没这运气了。

    尽管李渊是个厚道人,但有些账总归还是要清算一下的。他等这天已经很久了!

    四、算账与砍头

    在李渊的账本上,有仨人的名字老早便被打上了大大的红叉。

    NO.1左翊卫将军阴世师。砍他脑袋的原因很简单,杀子之仇,不得不报。

    早在李渊在晋阳诛杀王威、高君雅,起兵反隋的前夜,他便暗中通知身在河东郡的李建成、李元吉抓紧跑路。

    可惜建成、元吉这兄弟俩到底还是年轻了。一接到老爹发来的鸡毛信,二人心里一紧张,脚底一出溜,直接便骑着快马连夜逃出了河东郡。

    走到半路,俩人一拍大腿,坏了!自己同父异母的五弟李智云这会儿还搁河东郡里数星星呢!

    于是,年仅十四岁的李智云便不幸成了李渊霸业的第一个牺牲者,而抓捕并杀掉李智云的正是阴世师。

    所以,无论阴世师为人多么忠厚、正直,双方结下了这种梁子,没千刀万剐了他就算是客气了。

    NO.2京兆尹骨仪。如果说李渊对于阴世师的仇恨是不得不报,那么他对于骨仪的仇恨便绝对是不共戴天。

    老实说,骨仪的确是个有骨气的人,为官清廉,生活清贫,堪称隋末官场之海瑞。

    可问题也同样出在他这个耿直的性格上。在他眼里,李渊既然公开反叛朝廷,那便是乱臣贼子,理当诛灭九族。

    然而李渊的一家老小,除了可怜的李智云,其他七姑八姨外加小老婆早就溜的溜、躲的躲,根本不是他能抓得着的。

    面对这个问题,执着的骨仪为确保法律的公正严肃,最终还是创造性地找到了解决方法:诛不了你九族,那就掘了你祖坟!

    估计在骨仪算来,如此惩罚应该是连本带利一笔结清了。

    好了,啥也别说了,既然你对我祸及祖宗,那也别怪我不讲江湖规矩。

    为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同时表达自己对骨仪那刻骨的仇恨,李渊果断给骨仪连同他的儿子一起判了个斩立决。

    NO.3稍等,鉴于此人名头实在太响,请容飞瓜在这里卖个关子,暂时先不说他的名字。

    把这个人放在最后,倒不是因为他对李渊干了啥天怒人怨的事儿(废话,还有比掘人祖坟更狠的么……)。

    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传奇。

    五、何谓彪悍人生

    话说几个月前,就在李渊还在扮演着一名对朝廷无比忠诚的封疆大吏,与北方马邑郡太守王仁恭合力抵御匈奴侵扰的时候,当时马邑郡的一名行政长官却敏锐地捕捉到了李渊心怀异志的蛛丝马迹。

    说起来这真是个了不起的判断。要知道,正如前面我们说的,李渊在掩藏自己心内意图这点上堪称影帝级人物。

    就连与他朝夕相伴的亲儿子,对老爹的真实想法心里都没底,而一个远在百里之外的普通官员居然能准确判断出这一点,实在不得不叫人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写上一个服字。

    更厉害的是,这位官员并不但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而且还有极强的行动能力。

    考虑到此时的李渊已经是整个太原地面上的头号人物,他当即扔掉官位,将自己伪装成囚犯,搭着一辆囚车连夜潜逃出了李渊的势力范围,接着直奔万里之外的江都,准备向杨广当面汇报。

    然而不巧的是,当他走到大兴的时候,恰巧是李密、窦建德一干人等闹得最凶的时候,整个河南、山东一带已经打成了一锅粥,通往江都的道路也已经完全封闭。

    无奈之下,这名官员只能滞留在了大兴城内。李渊也因此幸运地避免了被提前爆料的厄运。

    虽然逃过一劫,但李渊当然不肯就此罢休。当大兴被攻占之后,李渊第一时间便找到了这个人,然后也很痛快地给他判了个斩立决。

    一般电视剧中出现行刑的画面时,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镜头:就在刽子手将屠刀高高举起的刹那间,忽然斜刺里冲出一匹快马,只听得马上一人远远高呼一声:“刀下留人~~~”

    于是,我们便知道,这人死不了了。

    然而在接下来的这个剧本中,却并没有出现大家喜闻乐见的那匹快马。因为这位即将掉脑袋的囚犯实在过于强悍,他一个人居然把所有的戏份都揽了下来。

    屠刀举起的一刻,刀下那个原本沉默不语的人,忽然对站在不远处,正享受着复仇快感的李渊高呼一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话音一落,李渊的心仿佛被猛然间揪了一下:好一声漂亮的呼喊。

    没错,成就一番大事便是我的最终目的,若以私怨开杀戒,难免失掉人心。眼前这个人,面对屠刀居然还能如此冷静地点出其中关键,给我一个如此难以拒绝的理由,将来一定可堪大用!

    李渊实在不能不得出这个判断。

    因为通常情况下,一般人面对死亡即将到来的一刻,即使不被吓尿,十有八九也会吓得大脑一片空白。能从容赴死的,已经算是好汉了。能在生命最后一刻,喊出一两句口号的,那都是革命英雄。

    而能够准确、完整、精炼地用一句话说出如此经典的脱罪理由,胆识、才智、掌控力缺一不可。

    毕竟这是掉脑袋,不是“能不能把来前的火车票报了”的事儿。

    于是,李渊毫不犹豫地赦免了这个人。

    当然,如果李渊知道未来岁月里,李唐王朝的大半个江山,乃至后世几代支撑大唐军队的核心人物都将来自此人,不知他会怎样感谢此刻这个英明的决定。

    大唐卫国公,风尘三侠,京兆三原李靖,真·人杰!

    六、卖狗肉的学问

    该杀的杀了,该放的放了,旧账算清,接下来大伙儿还是要一切向前看。

    此时的李渊面对的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卖狗肉究竟要不要挂羊头?

    没错,这个看似有些无厘头的问题,其中隐藏的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政治选择。

    组建一个独立上市公司,让手下一帮小弟们一夜之间都能拜相封侯,这无疑是笼络人心、团结革命力量最直接、最实在的办法。

    但如果继续挂着隋帝国的招牌,走借壳上市的路线,其政治利益同样显而易见。

    在局势尚不明朗、根基尚不稳固的情况下,继续把自己伪装在隋帝国的体制内,无疑是确保自身合法存在的最佳选择。

    而且与其他军阀不同,李渊此时已经占据了隋帝国的心脏。一旦他自立为王,那就相当于直接也给大隋朝判了斩立决,还是亲自执行。

    想想姨夫、姨妈当年对自己的好,看看这个自己效忠了大半辈子的王朝,一旦迈出那一步,这万世的骂名就算是背身上了。

    这种忘恩负义的脏活李渊说什么也是不愿意干的。

    此时的李渊仿佛在和全国的叛乱分子一起踢着一场足球赛,大家都在努力地一脚一脚将皮球往大隋朝的禁区里传。

    而与身边队友们不同的是,李渊清楚地知道,自己绝对不能成为那个踢出临门一脚的人。他最应该做的事情是来上一记漂亮的禁区妙传,然后静等那个埋葬大隋的前锋出现。

    在这一战术思路的指引下,十二月十八日,李渊拥立杨侑为皇帝,改年号为“义宁”,同时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

    球终于被传到了球门线的边缘。

    与此同时,一匹黑马也从一片混乱中冲出,他即将代替李渊完成那葬送帝国的临门一脚。

    七、大隋,曲终

    这一年的正月,对身在江都的杨广而言,似乎显得格外寒冷。因为从都城传来的消息告诉他,名义上你已经不再是帝国的皇帝了。

    历史无数次地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脑袋往往是由他的屁股决定的。屁股一旦离开了龙椅,脑袋也基本离搬家不远了。

    怎么办?打回大兴城,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看看如今中原地区那些七横八竖的山大王们,自己手下这帮人能不能走到黄河边都难说,更别提去和手握重兵的李渊叫板了。

    留在江都?拜托,你已经不是皇帝了,凭什么让那些背井离乡的官员和士兵跟着你客死异乡呢?

    自己那个貌似老实的大表哥一招漂亮的上房抽梯,便让自己彻底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杨广,终于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刻。

    三月十日的一个夜晚,一条白绫缓缓飘落在了杨广的面前。几分钟前,他亲眼看着自己最喜爱的幼子赵王杨杲被叛军一刀砍死。现在,终于轮到他了。

    对于眼前的一幕,杨广其实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在过去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杨广不断接到军队可能叛变的报告。然而,知道了又能如何呢?

    天下已乱,心意已散,曾经的光辉、荣耀、雄心、壮志都如一阵烟云随风而逝,留下的只有满眼创伤与破碎。

    几天前,当杨广杀掉了一名前来通风报信的宫女后,连他最后的伴侣萧皇后也彻底读懂了自己丈夫的选择。不管出于怎样的心理,太上皇杨广已经彻底放弃了江山社稷,也放弃了自己的性命。

    于是,一切就那么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这天深夜,以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首,皇家卫队的三名将领司马德戡、赵行枢、裴闵通率军攻破了杨广居住的宫殿。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面对手持利刃的军兵,心有不甘的杨广问出了他最后的一个问题:“我有何罪,竟至如此地步?”

    “天下丁壮劳力死于刀刃,老弱妇女填于沟壑,四方百姓无以为生,陛下岂能言无罪?”杨广话音刚落,一名叫做马文举的将领便随即做出了回答。

    “我的确负了天下百姓!”听罢马文举的指责,曾经不可一世的杨广无奈接受了这个迟到的答案。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三月十日夜,杨广被缢死于江都。与杨广一同被杀的,还有几乎整个杨氏皇族以及包括隋朝名将来护儿在内的一帮隋朝重臣。

    曲终人散皆是梦,繁华落尽一场空……

    我们曾为汉、为唐、为宋、为明唱尽无数悲歌,但却极少为大隋的灭亡而叹息。

    这个短命的王朝似乎成了历史的过客,它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匆忙得竟让人来不及为之悲怆。

    于是,杨广连同他的王朝一起,都变成了无人悼念的悲剧。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但面对这个悲剧的人生和王朝,咱还是稍微解释几句吧。

    时下许多人试图为这个背负了千载骂名的帝王翻案。没错,在他执政的十三年中,杨广几乎一刻也没闲着,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学,到处都留下了他看上去光辉灿烂的成果。

    然而我想说,拥有种种才华的杨广,却独独少了一项重要的品质——畏惧。

    这个人从不害怕失败,因为在他做出那个最终拖垮隋帝国的那个决定——三征高丽之前,他压根没经历过失败。

    这个人从不害怕付出,因为他知道,一切的开销最终都会由国家和人民去替他买单。

    杨广就如同一个开着兰博基尼的二世祖,驾驶着一个富饶的帝国在车来人往的公路上横冲直撞。车毁人亡,那实在只是个时间问题。

    于是,在他的无畏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勇气,而是——任性。

    普通人任性会要了自己的命,皇帝任性要的便是天下人的命。

    所以,当那些手握重权的官老爷们喊出“不惜一切代价”的口号时,不妨先自我提醒一下:有权可别任性。

    赔本的买卖干多了,那真是会死人的……

    另外,对于杨广我还想再说一句,无论他有着怎样的出发点,无论他的所作所为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有着多么大的意义,请不要忘了,“通往地狱的路往往是由善意铺就”。

    如果一个国家永远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人民的牺牲之上,那么这条发展之路的终点必然是一扇洞开的地狱之门。

    八、必要的准备

    好了,不管怎样,大隋算是就这样被了结了。至于给杨广钉棺材板的事儿,托萧皇后的福,也算凑合着糊弄妥了,就不劳咱费心了。

    同样,身在大兴的李渊也没去为杨广的后事操心,因为他正忙着给大隋朝办理后事……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李渊便已经抡圆了头开始替大隋朝挖穴造墓了。

    按照大业十三年底的形势,大隋彻底崩溃基本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但在一切发生之前,李渊必须积累起足够的政治声望,让自己成为一个完美、合法的新政权缔造人。

    考虑到自己当时那个太原留守的身份离九五之尊的距离确实远了一些。李渊于是拉着年幼的皇帝,不断给自己加官进爵,为取代隋朝做好政治上的准备。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李渊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了大家,啥才是真正的火箭式提拔。

    十一月,李渊被任命为大都督(军事一把手)、大丞相(行政一把手),进封唐王;

    同月,李渊加任京兆尹(京城最高长官);

    转年三月,李渊再加封相国。

    怎么样,比比人家这履历表,我们熟悉的那些所谓平步青云的典范是不是都弱爆了。

    可怜的杨侑几乎成了一台官衔发布机。除了给李渊手下一干小弟各种升官外,他最大的任务便是不断抛出自己手中的一顶顶官帽,并将它们准确无误地扣到李渊的头上。

    杨侑不是不知道,自己每给李渊加一个头衔,帝国距离末日便会更近一分。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饮鸩止渴,不过如此。

    可对于李渊而言,光有官衔、爵位、权力这几样还远远不够,想要名正言顺地取代大隋,他还缺最重要的一样东西——九锡之礼。

    按《礼记》的说法,所谓加九锡便是天子赏赐给有特殊功勋的大臣车马、衣服、斧钺、弓矢等九种东西。算是领导对下级工作给予肯定的一种高级别表示。

    但不幸的是,经过王莽、曹操、司马昭,以及东晋之后南朝四代开国皇帝的几番折腾,“九锡”早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变了味,成了天命的象征。

    从当时的法统上讲,“加九锡”就相当于让现任皇帝亲自承认你拥有登基称帝的天命。在君权神授的帝国时代,这几乎是一个权臣建立新王朝最完美、最合理且最合法的程序了。

    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李渊当然不会省略如此重要的一步。

    没过几天,他便如愿以偿地拿到了那封来自杨侑的备九锡之礼诏书。与此同时,杨侑还很体贴地下诏为李渊在大兴城设立了宗庙。

    从骨仪刨坟到杨侑建庙,敢情这一臣一君合起来给老李家的祖坟整了一出《罗辑思维》里罗胖子经常念叨的只有咱们当代中国人才能深刻领会的八个字:强制拆迁,异地重建~~~

    好吧,该置办的总算都置办齐活了,现在的李渊距离那高高的皇权只有一步之遥。

    该传的球早已经传到了位,该挖的穴早就挖得规规整整,现在他要做的便是坐等收获的日子。

    九、开国

    大概是已经彻底领教了李渊那无比深沉的隐忍功夫,这一次历史大神几乎没让他做任何等待。

    就在李渊加九锡的两个月后,杨广被弑的消息便随着和煦的春风一路吹到了大兴。

    接下来的戏码大概我不说您也清楚得不能再清楚了。

    先是小皇帝要发一诏书,讲一遍尧、舜、禹的故事。表达一个中心思想:我虽然别的本事木有,但是在退位让贤这方面是绝不含糊滴!

    然后主要当事人李渊要谦虚、高调且貌似坚决地把诏书原封不动地退还小皇帝。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皇帝这活儿太难,我干不了!

    再然后一帮捧臭脚的大臣们要及时出现,哭天抢地地对着李渊各种折腾。表达一个中心思想:您不当皇帝不光我们活不下去,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活不下去!

    最后“被逼无奈”的李渊只能“勉为其难”地接受诏书,“万般无奈”地登基称帝。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这都是你们逼我的哦~~~

    不知道程序员朋友们看到这段有没有觉得眼熟,正儿八经的标准化程序有木有!

    然而,无论这出戏看上去多么老套,无论那些当事人的做法多么欲盖弥彰,大唐政权终究是这样建立了起来。

    在之后的300年,她将以无比辉煌的姿态傲立于世界的东方。

    番邦使臣们曾为她的繁荣发达而惊叹;

    文人骚客们曾为她的壮丽秀美而赞颂;

    商贾农夫们曾为她的安定富饶而感恩;

    我们,为她的存在而自豪!

    没错,李渊即将开创的,是一个值得所有华夏儿女永远为之骄傲的时代,一个让我们对今天的大国崛起充满信心和渴望的时代。因为它的辉煌、它的荣耀,早已深深融入我们每个人的血脉之中。

    公元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

    大唐开国!

    (如果喜欢的话,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飞瓜侃大唐』,那里是本作品首发平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祖篇·第二章 ▎大唐开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ri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