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琉璃略谈

中国琉璃略谈

作者: 鱼焉 | 来源:发表于2018-08-13 19:05 被阅读0次

    许多非遗文化在现代高节奏的生活挤压下岌岌可危,但这些遗产往往又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DNA,是保持文化多样性不可缺失的元素。不久前,我加入了一个非遗文化保护的公益组织——“非遗星球”,成为一个“非遗体验师”。“非遗星球”会不定期的举行一些线上和线下的非遗文化项目体验。最近短短一两个星期内就组织了“紫铜錾刻”、“ 剪纸”、“辽砚”、“陈氏太极”、“绛州木版年画”等体验和对话传承人的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选择性地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线上讲座。

    本文就是我在参加郭毅彬老师的“琉璃的制作工艺”主题交流后,根据发言整理的文章。旨在让更多人了解、传播非遗文化,算是自己尽的一点绵薄之力吧。

    郭毅彬是第一位参与分享的90后传承人。他从学校毕业就来到琉璃之乡博山 ,在西冶工坊,师从中国琉璃鼻烟壶工艺大师王德鸿老师、王爱广、李大喜、孙其刚等大师,学习传统吹制搅料琉璃手艺。2018年回乡成立了“器合工作室”,主要以琉璃和竹编材质为主设计,以茶器,花器,艺术摆件,空间艺术装置,首饰,收藏把玩等为主要发展方向。

    琉璃,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琉璃与玻璃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很多人都有疑惑。

    图一五彩斑斓 图二素面朝天

    如上图,图一颜色丰富,很多人就认为是琉璃,图二简单透明的,就认为是玻璃。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颜色和成分构成并不是区分玻璃和琉璃的主要标准。玻璃分有很多种类型,如纳钙硅酸盐玻璃、铅钡硅酸盐玻璃、钾钙硅酸盐玻璃等等。他们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国际统称玻璃。琉璃则是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玻璃的泛称,以区别于从国外引进的现代玻璃。

    琉璃在我们古时候还有很多种叫法,有“陆离”、“硝子”、还有“五色玉”、“水玉”、“药玉”、“罐子玉”等多种称呼。“硝子”的叫法在日本用的比较多。“料器”的称呼现在北京还在用,而博山或其他地方大多称作“琉璃”。那为什么只有在北京叫“料器”呢,因为北京大多从博山购入原材料半成品,在北京进行加工成成品,故称之“料器”。“琉璃”这两个字,我觉得更符合我们东方文化审美,含蓄委婉,不像西方人,张扬而直接。

    最早发现的琉璃——越王勾践剑镶嵌

    关于琉璃的起源,中国有很多传说。有女娲补天的五彩石,还有炼丹说,青铜冶炼说等等。 在考古上,中国最早发现的琉璃是镶嵌在越王勾践剑剑柄上的。 先秦时期,琉璃手作刚刚兴起,在生产技术和应用方面,都未形成规模。这种人造材料的获得十分不易,和玉石的珍贵程度差不多,仅在达官贵族间使用。 琉璃真正发展是在唐宋,兴盛于明清,清乾隆时期达到顶峰。 某种艺术文化,要在某个时代达到顶峰,一定有很多种因素促成,包括雄厚的经济实力,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等。 康熙皇帝非常喜欢西方科技, 在当时还派传教士在造办处建造玻璃厂。 其中有一位传教士不得不提,来自德国的纪里安(Kilianus Stumpf,监造过北京观象台地平经纬仪)。纪里安专门负责造办处玻璃厂的建设,甚至还给中国工匠们亲自演示玻璃的制作、成型工艺,教授塑形、研磨、抛光等一系列技艺。 当时,造办处的工匠都主要来南方的广州还有北方博山这两个地方。 康乾时期的琉璃,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最根本原因还有一条:皇家玻璃厂的生产是一种非商品性的生产,可以不计成本,只追求高水平和高质量。

    脱蜡铸造法典型作品 吹制法典型作品

    琉璃的工艺,分为很多种,有脱蜡铸造法、吹制法,还有烧制热熔法等。 比如上图这只兔子,就是用脱蜡铸造法做出来的,整体的作品显得比较呆板,细节尚可,整体偏僵硬,注重写实的作品用这种工艺比较适合。 底下三个花瓶,是用吹制法做出来的,整体的造型以线条表现为主,器形饱满。

    我们今天重点介绍的是吹制法。

    工作车间

    上图是琉璃制作的一个车间。每个师傅都有自己的一个工作台。师傅手上都会拿一根大概1.5米的中空不锈钢铁棍。每天主要工作就是在工作台塑形,然后炉前吹制。

    常见工具 常见工具二

    琉璃只有在高温下才能塑形,工作温度高达1400多度,不像陶瓷,可以用手触碰塑形,所以加工过程必须借助各种工具。 上图就是琉璃在制作过程所需要用到的一些工具。工具种类丰富,都是师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平时的感觉、自己的需求来定制的,商店买不到。 每个工具的用途都不一样,镊子、剪刀都有独特的用法。

    琉璃的主要原料就是一种白色的石英砂,主要是成分二氧化硅。根据需要,在里面加入各种矿物质,如氧化钴,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下料

    琉璃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历时多日。制作的前一天,下料师傅就要根据配方把原材料都调制好,放到大炉里面烧制。烧至1400多度的高温,近24个小时原料才会融化。第二天师傅才可以使用那根不锈钢铁棍到炉前进行吹制。 一边吹制,一边利用各种工具,根据所要表现的主题进行塑形。 做完的产品,还保持着一定的温度,需要放到专门的退温炉里慢慢冷却。每个小时降多少度,都要严格要求。太快,则容易炸裂。 正常退温的时间是三天。退温后还要进行底部的冷加工,经过打磨、研磨、抛光,才能成品。

    制作过程 塑形 吹制

    琉璃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风格。 我们看这下面三张图片,分别代表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典型风格,有明显区别。

    康熙时期典型作品 雍正时期典型作品 雍正时期典型作品

    康熙时期的作品,偏透明;雍正时期,就慢慢变为半透明甚至不透明;乾隆时期,大多演化成完全不透明的,而且大多以套料雕刻工艺为主。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变化呢,其实是因为陶瓷、玉石等艺术品,在当时更为流行。传统的审美标准,在思维里面根深蒂固,所以匠人会主动用琉璃的材质来模仿。

    套料雕刻

    说到套料雕刻,工艺可谓繁杂。他用一层一层不同颜色的胚料套叠,然后再把外层慢慢雕刻打磨掉,露出里层。 这种处理手法,其实也是借鉴玉石雕刻工艺。采用工艺下作品,会显得非常有层次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八层套料鼻烟壶

    上图套料鼻烟壶拍摄于博山的一个琉璃博物馆。这个是我看过套料层次最多的一个,八层,工艺难度叹为观止。 要完成八层套叠,可能一百次尝试只会有一两个成品。因为不同颜色之间的膨胀系数,很难达到一致。两种材料膨胀系数不一样,温度剧烈变化下就会炸裂。

    鸡油黄

    这张图片也是出自博山的博物馆。作品是博山的三宝之一,鸡油黄。 之所以称为鸡油黄,是形容他像母鸡腹中鸡油,有一种温润感,颜色又非常的纯正。博山当地有一种说法,十缸九不成,而且每一缸料的成本都非常高,形容这个颜色十分难得。

    鸡肝石

    这张图片也是博山的三宝之一,叫鸡肝石。也是比较难得的一类作品。因纹理不可预期,精品可遇不可求。

    琉璃的主要产品包括一些首饰、摆件、花瓶,和空间装饰等形式。在博山,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是中国的琉璃生产中心了。 明清时期,琉璃产业非常兴旺,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 甚至到民国时期,也还不错,大部分产品用于外单外销。发展至今,因为消费市场和艺术收藏萧条,加之环保门槛逐渐提高,好多小做坊纷纷关闭,真正还在做的琉璃厂家也屈指可数了。还在坚持古法琉璃烧制技艺的大师,大都是实在是舍不下这千年传承的技艺。包括我的老师,中国鼻烟壶琉璃大师,王德宏,现在六十多岁了,还在坚持。 手艺活非常辛苦,特别到夏天,车间的温度都在五十多度。年轻人都不想学,很多老师傅到一定的年龄,精力、体力都跟不上,一般到四十多岁就退下来了。新老青黄不接,面临“人亡艺绝”的严峻局面。所以,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加入,宣传、传承、保护、发扬琉璃传统工艺。

    全文完,以下琉璃作品鉴赏。

    琉璃作品鉴赏 琉璃作品鉴赏 琉璃作品鉴赏 琉璃作品鉴赏 琉璃作品鉴赏 琉璃作品鉴赏 琉璃作品鉴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琉璃略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xiu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