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抒写感恩日记的第九天。
最近有空翻出以前的书来读,大快朵颐,爱不释手,传统文化和佛学禅宗是我非常喜欢的,《心经》有好几个版本的,而且还反复抄过经,个人比较喜欢漫画大家蔡志忠先生的智慧彼岸的微笑《心经》解密,《心经》短短二百六十个字到底讲什么,受到全世界各地人的喜欢?《心经》是佛陀对十大弟子智慧第一舍利子说法,是专门谈论如何正确用心的经典,同时也是一部智慧的圣典,翔实描述修行得道的开悟者所达到的至高心境与寂静彼岸的境界。
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到彼岸的修行方法,所有过去现在未来开悟者们,都是通过这个方法抵达寂静的智慧彼岸。其实并无真实的此岸与彼岸,此岸即是众生的心态,彼岸则是开悟者的心境。寂静就是一念不生,面对眼前情境,心不起生灭,苦也无从生起。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踩进同一条河流。”因为人已经不同,水也不同。现在的我不同过去、未来的我,心识也随时间改变,人的一生中并没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因此不要以过去的观念来评断当下。人只能掌握当下瞬间,这样观察,就是觉悟。
这里作者讲到达摩与弟子的一段对话非常有趣。弟子问:“什么是修行?”
达摩说:“离一切相,即是修行。”
弟子问:“什么是道?”
达摩说:“令心寂灭,即是道。”
弟子问:“什么是涅槃?”
达摩说:“一念不生,即是涅槃。”
弟子问:“什么是彼岸?”
达摩说:“无心之处,即为彼岸。”
弟子问:“什么是此岸?”
达摩说:“心生妄想,则是此岸。”
弟子问:“此岸彼岸就在心中?”
达摩说:“执迷之时,有此岸与彼岸,开悟之后,便无此岸彼岸分别。”
弟子问:“为何无此岸彼岸分别?”
达摩说:“众生置身于此岸,开悟者的心不在此岸,也不住彼岸。如果心中还有彼岸此岸,他的心不在禅定中。”

一休还在当沙弥时,默然不语独坐参禅,师父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
寺外弥漫清新空气,半绿草芽,斜飞小鸟,流动的小河。过了一个下午,师父领一休回寺内。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轻掩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旨意,天色很快暗了,这时师父在寺内叫一休,一休便推开寺门走进去。
师父问:“外面如何?”
一休说:“全黑了。”
师父问:“还有什么吗?”
一休说:“什么也无。”
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鸟、小溪一切依旧在。”
霎时,一休立刻顿悟。
两千三百年前,庄子便教导我们要跟镜子学习,镜子时时反映万象,不因变化的万象心生苦乐。开悟禅者的心有如镜子,因为他知道一个宇宙中恒久不变的事实:“世界并不依照我们所期待的样子发展!”后来六祖惠能也把心形容为镜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日本盘圭和尚,也把自性清净的本心比喻为镜子。
盘圭和尚说:“心的本性,就像一面镜子,自性清净,随时保持空无。”
弟子问:“怎么说?”
盘圭说:“镜子空无,所以才能映物。物消失后不留痕迹恢复空无。镜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弟子问:“镜子如何不生不灭?”
盘圭说:“镜子照物,本身并无变化。物消失后,无丝毫减损。就是不生不灭。”
弟子问:“镜子如何不净不垢?”
盘圭说:“镜子照花,不会变得好看。镜子照臭狗屎,不会变脏。就是不净不垢。”
弟子问:“镜子如何不增不减?”
盘圭说:“镜子映物,分量不增加。物消失了,分量不减少。就是不增不减。”
那如何正确使用心呢?就是把心当成镜子一样如实反映当下,不以过去、现在、未来之心看待事物,也没有我、人、主、客、时间的分别心,能随时随地无我地融入于当下刹那,这便是最高的空的状态。当我们的心不再有“我、我所有”的观念时,没有所谓好或不好的分别判断,分分秒秒地活在当下刹那,无我地与情境合而为一,这便是抵达寂静智慧的彼岸。彼岸并不在另一个世界,不在别处,而是确确实实地活在现前此时此处。

弟子问:“什么是解脱?”
达摩说:“如果我们于自心造作之时,能洞见那个造作的心王,便能获得解脱。”
弟子问:“应该怎么做,才能解脱?”
达摩说:“心随境转,处处不失正念。”
弟子问:“经典不是有求解脱之法吗?”
达摩说:“从经典得解脱效果小,要从实践开始,因为修行离不开生活。”
弟子问:“学者有学问,为何不能得道?”
达摩说:“因为他有自我,故无法得道。”
弟子问:“有我,便无法见道?”
达摩说:“开悟者逢苦不忧、遇乐不喜,因为他没有自我。”
弟子问:“没有自我,就没有苦?”
达摩说:“连我都不存在了,还有什么苦乐存在?”
佛陀说:“做自己的灯,指引自己的道路。以达寂静的智慧彼岸。”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禅是活生生的体验,是用自己的心勇敢面对生命。禅宗讲求实践而不重视言说,直指人心、明心见性。
母亲的怀抱是孩子的彼岸,母亲就是孩子的家,母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母亲就是孩子的寂静彼岸!在母亲的怀抱里,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身心安顿、远离颠倒梦想,得究竟涅槃。
附上蔡志忠先生对《心经》中一些名词的直白的翻译,希望对理解原文有帮助,也可以找原书来读。
舍利子:佛陀十大弟子智慧第一
此岸:众生的心态
彼岸:开悟者的境界
众生:世间此岸众生
菩萨:修行者
佛:修行得道的开悟者
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到彼岸的修行方法
五蕴:外在情境与内在身心
诸法:一切眼前情境
空相:情境是一时聚合的无实现象
有相:以自我立场看待眼前情境
受想行识:自我主观想法
眼、耳、鼻、舌、身、意:自我六种感官
色、声、香、味、触、法:外在六种情境
无明:一切不如实知,苦形成的缘起
生灭:苦的生灭或心生心灭
老死:苦的消逝
苦集灭道:苦生苦灭的修行之道
菩提萨埵:追求无上智慧的修行者
涅槃:开悟,心不起生灭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最高智慧觉悟
自性:内在不变的本质
万法本空:所有情境只是刹那的无实现象
离一切相:面对情境时,心不生爱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