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从一个朋友那听到的简书,说可以在上面写写感悟,看看文章,练练文笔。
刚开始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也不会分选集,也不会投稿,就是写。
用了几天的时间研究明白了,可依然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我本人是一个不入流的十八线小编剧,虽然手上没断过活儿,大的小的,长的短的,网剧网大都写,可至今也没有一部真正拿得出手的东西。
写作是我的热爱,故事是我的痴迷。搞写作的人大概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和幻想,都可以通过笔下的人物去实现。
有人说,写作需要天马行空,自然是得有的,但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再由此去塑造人物,编写情节,讲好故事,再通过这一切去给观看的人一些感悟。
朋友们总说,我善于对故事的架构,却在细节方面有待提高。其实这都算是说的客气了,我想大概他们是不愿意伤害我吧。
我也总试图去增强自己的能力,多观察,多读书,多写作。观察是为了人和事的细节,多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词汇,多写作就是要把前两个得到的本事融合在一起。
总说笔耕不辍,以前我是不屑的,那时总觉得自己有几分本事,完全能驾驭的住。直到后来开始卡壳,开始提笔忘词,开始无话可说,原来我用光了自己能够运用的所有。
我曾以为那些就是“所有”,后来才知道,相比于浩瀚的文字与知识,我会的那一点儿,连一粟都不到。
大概是年纪大了,趋于成熟,开始意识到学习的好,笔耕不辍这四个字也写在了自己的备忘板上,写的再烂,哪怕是不知道写什么,每天也要写,没人看,就当是自己跟自己聊会天。
然后就去读书,刚开始也不知道读什么,随便抄起来一本就看,看不下去了就扔。有一次小侄子来了,带了一本唐诗宋词,背给我听,声音稚嫩,我却被他那认真且情感丰富的表情吸引了。
猛然间才想到,小时候背的那些滚瓜烂熟的诗词,早已经忘的一干二净,从那天起我把小侄子的诗词三百首借了过来,没事就背,大概年纪大了记忆也不好,总是忘了背,背了忘,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看的多了,出于编剧的本能,就想去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作者的故事,作者所表达的意思,看着看着就入了迷,然后凭着自己的理解试图去与诗词人当时的心态感同身受,那感觉真的很好,仿佛此时此刻我就是他一样。
再后来,就看看自己不了解的,从未见过的,然后就发现有点忙啊,要写剧本,要更新简书,要健身,要读书背诗,还得赚钱生活。
时间很满,生活很累,但乐在其中怡然自得。
磨刀不误砍柴工,既然走的就是码字这条路,不用心钻研,不去锻炼,可能一辈子都是个十八线。
我看过简书上很多作者写的东西,真的很好,有时我甚至是羡慕嫉妒,我怎么就没人见这文笔,怎么就没人家这么或者天马行空或者真实自然呢。
时常嫉妒,时常自省,时常改正,一直坚持,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