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 我的2017年有这么三个片段:
2017年初,我开始学习《习惯领域 Habitual Domains》 时,黄鸿顺老师在“厘清人生使命”这一节课时,他笑着提到他一生的使命就是推广习惯领域,他相信自已能活动80+岁,到时他还在大学里给学生们上习惯领域课程,组织大家一起做“大笑”的动作,然后他在笑声中死去,这是他最期待的临终时刻。
《习惯领域 Habitual Domains》 学说的创始人,游伯龙教授,现今80岁,一生都在研究和推广习惯领域,至今仍然还往返于美国与台湾两地。别人问他为什么不休息,还总要跑去美国堪萨斯大学,他总是开玩笑的说:因为我时不时要去看看我的那两个坑(学校为他和他太太提前准备的墓地)。
2017年,我的一个法国好友,临终前很长一段时间,一直都忙碌于安排好自己走后的一切家庭事务,包括如何联系他的律师,会计以及有关自己的葬礼。 于我,今生第一次见到一个人面对死亡如此从容,坦然,用自己的那颗爱人的心清晰地安排好自己走后的一切,走得那么有尊严和高贵。 非常不愿意、也不知道如何面对死亡的我,在他临走的最后几分钟,还是开心地跟他说:You are wonderful, I am very happy to have me in your life. Go ahead, enjoy your journey, we will see eachother again soon or later! (你的一生都很棒了,我非常荣幸幸能出生在你的生命中. 安心走吧, 我们总有一天会再相见的)。
于是,我开始很认真的思考“死亡”,直到听到吴军老师的音频分享,我摘抄对我影响的重要一部分,分享如下:
今天虽然大部分的人都不想死,但是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就是:人不得不死。
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有点莫名其妙,我们站在“有”的世界试图去理解“无”的问题,按照“有”的逻辑,对“无”产生恐惧。
人如果不想在“有”的世界,对“无”产生恐惧,那就要采取一些有意义的行动。
活着总要做些事情,但是考虑到我们最终还是要死的,就应该明白,我们并没有时间什么事情全部都去做。生命真的只有有限的这一点点时间。
至于做什么,那建议是倒着来思考这个问题的,或者说向死而生。
首先,如果你愿意,你是很容易算清楚,这辈子还有多少天可以活了。
其次,要把活着时要做的事情,从重要的开始列个清单,然后从单子上最重要的事情开始做。
有些事情看上去很重要,但是认真想一想其实可有可无,站在一生的角度看,放弃了也并无大碍。那些要占据我们很多时间,但对社会和历史并没有太多增益的事情,便可以放弃了。
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如果能将遗传的信息传递下去,再找出新的信息流传下去,我们的生命已经相当完美了。
当我们想到生命的意义,站在一生的高度过每一天时,就能活在当下,活出精彩。
”活在当下“,是的,此文写在2018年初,正是此意。
关于死亡,你认真地思考过吗?
关于2018,你认真地规划过吗?
关于当下,你正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吗?
期待你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