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大学的讲师,也是“哈佛幸福课”的讲者泰勒·本·沙哈尔提出了: 幸福=快乐+意义 。
所谓“快乐”,其实就是短期的、当下的一些令自我很愉悦的感受;而“意义”是长期的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价值感。
把快乐和意义作为两个要素,我们可以将幸福分成四种类型:
自我实现型、盲目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 。
上一篇我们分析了四种类型的特征,以及最后给了一个评估自己幸福度的工具——幸福笔记。
即:罗列出上周印象最深刻的关于幸福的5件事,分别给它们的意义感和快乐程度打分,看看单独的分数是多少? 也可以吧总分加起来,看看快乐和意义的总分是多少?
通过上面的分析,你很快就会知道是哪种类型了。知道了自己是哪种类型,怎么样提高自己的幸福度呢?
古典老师针对四种类型给出了不同的策略,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
类型一:奔波忙碌型
策略:与自己约会
什么叫“与自己约会”呢?比如说,今天晚上,你本来准备安静地读一本书,但突然有同事跑过来跟你说,“嗨,今天晚上我有话跟你说,你能停一停吗?”一般,人们都会放弃读书时间,去跟那个人约会。
但如果今天晚上你本来约了另一个朋友,这时候别人过来询问,那么你一般会拒绝说,“对不起,我已经约XXX了。”
听上去很顺对不对?但是“细思极恐”啊!为什么约了XXX,你会推掉,而约了自己,你就会答应别人呢? 难道我和你的关系比你和你自己的关系还重要吗? 这就是“忙碌奔波型”人的下意识反应。
你不妨试试和自己约一个会:把自己当成是一位贵客,正儿八经的在日程表上面填上一个约会时间,推掉所有的工作和邀约,暂时忘记苦大仇深和宏伟的目标,用自己最享受的方式过一段时间——可以是听听音乐、读读书,或做一些无用又有趣的事情,享受独处或者跟你喜欢的人待在一起……总之,就是要正确地浪费掉这段时间。
当然,这个练习进一步拓展开来,就是给自己的礼物,给自己的体验。总之—— 把自己当成人生中很重要的人。
类型二:享乐主义型
策略:意义镀金术
对于享乐主义来说,就应该“加意义”,但是,千万不要从什么“发现梦想和激情”这种意义界最高难度的事开始。从小事开始,比如多做点善事,多帮帮别人,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持续地投入一小段时间。你可以尝试发现和利用一些自己的优势。如果暂时发现不了,那就学一些诸如读书写作、自我管理这种一定会有用的能力。
你可以开始培养一个最小的好习惯 ,比如,尝试练习“延迟满足”。有一本书叫做《少有人走的路》,可以找来看一看,非常值得一读。慢慢的,你会在这些行动中间发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类型三:虚无主义型
策略:动力检索
对于虚无主义者来说,你可以选择“加快乐”或者“加意义”中任何一条路径作为启动。不过,其实世界上没有真正彻底的虚无主义者,至少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不是。
你不妨尝试一下,做“动机检索”。什么叫动机检索呢?——问问自己,是什么在推动你读这篇文章?无论这个力量是好奇、成就感,还是对自己的期待,就从这个地方开始努力下去。
细小的、让你幸福的事情,就是你人生的火苗。 关键是要持续地为这个火加柴,慢慢地把它变成一个真正能够燃烧你人生的燎原大火。
类型四:自我实现型
策略:努力更幸福
对于“自我实现者”,你可以更幸福!你可以把问题从 “我怎么样才能算幸福呢?”改成“我如何才可以更幸福呢?”在“幸福笔记”里回顾上一周的5件事,然后问问自己有哪些是希望增加更多快乐的,有哪些是希望增加更多意义的,有哪些事可以多做,有哪些事可以少做。
总之——通过“加意义”和“加快乐”,每个人都可以更幸福。
以上就是提高幸福度的四种策略,最后提醒大家一句话:幸福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