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五铢钱,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诞生,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寿终正寝,共在世存活了739年,是中国货币史乃至世界货币史上最长寿的币种,没有之一。
其实,我的产生也并不容易。秦始皇依靠武力灭六国,用“秦半两”统一了全国的钱币。秦国虽然很快就被汉取代了,但“秦半两”却仍然流通了很长时间。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楚汉相争中最终胜出,建立了汉朝。当时,战乱初定,社会各方面都亟待恢复,并没有发行新的钱币,仍延用“秦半两”。但又嫌“秦半两”(八铢)太重了,使用不方便,就将钱的重量“半两”减到三铢左右,并鼓励民间自行铸币,钱币上铸的文字还是“半两”。由于这种钱又薄又轻,很像榆树结的榆荚,人们又形象地称这种钱为“荚钱”。
朝廷和老百姓手中很快就有了钱,但大家还没高兴太久,很快就发现钱的质量越来越差,购买力也越来越差,物价暴涨,货币贬值。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取消了民间铸币的权利,由国家统一铸造八铢钱。其后又随着文帝当政,以及景帝上台,钱币又屡屡改制,虽说上面铸的文字一直是“半两”,但各种钱的大小、轻重和形状却千差万别。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登基,也对钱币进行了三次改革,使用过四铢半两、三铢钱、皮币和白金(银)币等。执政二十多年后,这位强势的君主最终推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元狩五年,汉武帝发布诏书:“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籀焉。”
为什么我会被定名为“五铢钱”呢。因为古人造字以纪数,起始数是一,最大数是九,五是中间数,表示天地人和。另外,我比“半两”轻,比“三铢”重,不轻不重正合适,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再有汉武帝的强力推行,很快就确定了唯一的合法地位,也是我能“长寿”的秘密。
我是在汉武帝元狩年间开始推行的,所以一开始叫“元狩五铢”;又因为当时全国各郡都有铸钱的权利,也叫“郡国五铢”。各郡在铸造过程中,都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铸越轻,越晚越粗劣。于是三年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再下诏书,收回各郡铸币权,由京师钟官统一铸造,统一发行,这一阶段的五铢钱被称为“赤仄五铢”。为了保证铸币的质量,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又在上林苑设“钟官、辨铜、技巧”三令丞,共同铸币。这时的五铢钱被称为“上林三官五铢”。
“上林三官五铢”是我的最终定式,也是最完美的阶段。我当时直径25~25.5毫米,穿直径约9.7毫米。郭厚1.5~2毫米,宽1~1.4毫米,内外郭宽窄均匀。含铜量在70%以上,含铅量约20%,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
汉武帝晚年,全力追求长生不老,但最终没能战胜自然规律。在他去世后的历朝历代中,由于我的寓意和规格等原因,一直受到各帝王的喜爱,虽说王莽有过短时间的货币改革,但也没影响我的延续,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等都以我为通行钱币,历经7个多世纪。
到隋炀帝执政期间,好大喜功的他大兴土木和战争,造成国库空虚,隋朝政府发行的隋五铢钱大为缩水,一千枚才只有一斤重,连我自己都觉得叫“五铢钱”有点难为情;还有一些剪铁牒、裁皮糊纸钱等充斥市场,致使老百姓要花费八九万钱才能买到一斛米。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下诏宣布废除五铢钱,开始统一铸造“开元通宝”,我也算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太累了,我也该歇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