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国外看世界地图时,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因为它和我在中国大陆看到的世界地图不一样,我之前从未意识到,原来中国不一定非要位于世界地图的中心,看地图的人各有自己喜欢的视角。
这就带入到今天想说的话题——“比较阅读”。
什么是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
这样进行比较阅读,有什么好处呢?
这样进行比较阅读,既可以引导我们换用多重视角看问题,开阔眼界,活跃思想,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又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另外,考查比较阅读,不仅可以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剑桥考试局的中文母语IGCSE第一套试卷的第二部分,要求考生对比阅读两篇文章,对其中的事实和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和扩展,在筛选和总结文中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按照指定的三点刚要,用自己的话,进行“指导性写作”(Directed Writing)。
什么样的材料,可供我们进行比较阅读呢?
1 相同题材的作品
2 不同观点的作品
3 不同表现手法的作品
比方说,郑振铎的《猫》和鲁迅的《风筝》,两篇文章题材都小,都写家庭琐事,主题都是表达自责,主人公都想补救自己的过失,读来都让人感动,令人回味。
再比方说,同样是表现父爱的题材,朱自清的《背影》表现了中国父亲在特定情景下对儿子悉心照顾的老牛舔犊的情感,而美国作者威廉·亨德利克斯的《我的报童梦》中的父亲却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实践能力。中美两国的传统、观念有差异,父爱的表达方式也完全不同。
在进行比较阅读训练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我认为关键是要选准对比点。
1 从文章内容上选取对比点。比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文主题思想相同:都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范进和孔乙己都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两个人的性格颇有差异:范进有幸中举,荣华富贵唾手可得,趋炎附势,巴结权贵;孔乙己则屡试不中,穷困潦倒,好吃懒做,迂腐善良,自命清高。尽管他们的命运迥然不同,但他们却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2 从语言运用上选择对比点。如《孔乙己》中人们对孔乙己的“笑”,与《范进中举》中人们对范进中举而疯的“笑”,是不尽相同的。孔乙己言行迂腐可笑,人们把他当作笑料,这就揭示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范进中举而疯后旁人对他疯态的讥笑,却不乏阿谀奉承的色彩。
如果懂外语,不妨找来自己喜欢的某本书的两个语言版本进行对比阅读。人们常说翻译总有缺失(lost in translation),我却发现翻译也可以带来收获。比如,翻译使我意识到,原来中文“新娘”一词也可视为“新妈妈”,中文“快乐”一词的字面意思也可看作“快速欢乐”。
希望“比较阅读”,能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快速欢乐”的天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