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了东野圭吾的《恶意》,恰逢《少年的你》正在热映。校园暴力,成为最让人关注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重点话题。这篇小说,校园暴力便是这一关键的“恶意”的诱因。如何定义校园暴力?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是精神上的摧残?亦或是两者皆有?
每次谈到这个话题,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自己的校园生活。很惭愧地说,自己可能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校园暴力的参与者。记得初中班上有个女孩子,她的名字我甚至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我依稀记得刚刚进入学校时,她是个既活泼又大方的孩子。我们在开学之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军训,当没有人愿意担下负责人的担子时,她毛遂自荐。因为是一伙刚进初中的孩子,年纪不大,没有老师严厉的管教,训练自然效果不好,她便想了个办法:在没有走对步子的同学的鞋上做了记号。方法或许不妥,但心却是想着大家好的。被做记号的同学,自然不开心,这也成为她之后受到一系列伤害的诱因。因为班上同学的集体排斥,她渐渐在班上无人可以交流,我因为与别人交好,害怕引火烧身,便扯了个由头,和她大吵一架,从此不再搭理她,现在想来,当时她也仅仅只是想让我在老师面前展示自己,而我却觉得她多管闲事,更加厌恶她了。大概过了一学期,她便从一个活泼的女孩变成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了,她不再学习不再和同学交流,每天乱着头发不让人看见她的脸,上课就趴在桌上睡觉,班上的同学嘲笑的称呼她为“班花”。大概在初二,她转学离开了,后来也便没了音讯,再之后听说她离开之前来过学校,但是她站在楼道口叫的每一位同学,都没有搭理她。
当雪山崩塌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到如今也不清楚我们不约而同对她哪种深深的恶意是从何而来。我不太清楚她是否在新的环境里有了更好的生活,但我知道,我们当时给她带来的伤害会成为她永恒的伤疤。荀子说人性本恶,这个恶意,就像是深渊,当你凝视它的时候,它也在凝视着你,你能发觉到它的注视,当我回想起我所做过的恶时,也会有隐隐的后怕。但即使你不再去关注它,这个深渊却仍然在这里,只待你不注意之时,便一口将你吞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