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拖拉拉看了近两个月,终于把这本洪兰老师和蔡颖卿的这本书看完了。说实话,其实不太喜欢这种类型的书目,因为太难啃了,但是花了时间下来,还是挺有收获的。
全书分为了四章:用对的方式爱孩子;好好生活,就是教育;亲师的沟通与合作;释放学习的真自由。可能因为刚刚跨入小学教育,对小孩子的事情比较上心,一三四章记忆比较深刻,如何去爱孩子,如何与孩子家长沟通,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如今社会,其实熊大人远比熊孩子多得多,家长不懂事儿,用错误的方式去对待孩子,自诩为爱,实则为伤害,今日一则报道让我印象深刻,一名13岁孩子残忍杀害10岁女童,其母亲不是在儿子施暴的时候进行阻止,而是在事后帮助孩子处理犯罪现场。这位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当她在镜头前声泪俱下之时,我丝毫没有看到她作为一个母亲,对自己子女应该付出的爱。爱并非是单向道,不只要我们爱孩子,更要让孩子学会爱世界。教育的本质就是改变灵魂,而对的方法,恰恰能使灵魂靠近而非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家校合作一直是教育的重点难题,对于处于受教育年纪段的孩子们,家和校是他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如果家校产生矛盾,合作就无法开展,孩子只能夹在中间两头为难,更有甚者,就像大陆板块挤压升起,家校矛盾激化,作为中间的孩子性格便会逐渐变得尖锐,最终两头都无法将其管教好。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基础,而同理心则是家校合作的保障,只有站在孩子,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想问题,才能看到他们真正所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们作为老师的作用便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不会与生俱来,而是在人类的成长中不断迸发的,所以,不要轻易的否定一个人的兴趣,也不要揠苗助长的想要创造某种兴趣。但是兴趣不是唯一的老师,学生要先学会,再爱上,现在大多数人的观点都是爱上了自然会学,其实是不对的,学而不爱,你只是会学得比较累,爱而不学,你将毫无收获,两相比较,先学后爱更符合我们的成长常态。
第二章好好生活就是教育,是我最欠缺的教育观念,我一直以为,教育之于老师,在课堂,教育之于家长,在交流,而忘了,生活本身便是教育。动物不会说话,便模仿成年动物的行为,人类的幼儿同样如此。他们可能会听不懂成年人的语言,但他们一定会看得懂成年人的行为。若是教育者本身便不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又怎么才能培养出爱生活的孩子?杨校经常给我们讲她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不管是学习插花,还是和孩子们的交流,我都看到了她对生活真正的热爱。她的生活,也正正好体现了书中的仪式感一词,人人不同,天天特别,每一天都值得纪念,每一事都可以拥有仪式感。学着爱生活,才是真正的做教育,这是我现在很少注意到的,也是我应当及时学习的。美就在我们身边,如果连身边的美都不能看到,更不加可能看到他人身上的美了。
虽然看完了这本书,我还是不喜欢它,但是我不得不说它给了我不少的启示。要做到文中洪兰老师所说的“人生的快乐不在于做你喜欢的事,而在于喜欢你不得不做的事”,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已经开始做不得不做的事儿了,喜欢上它,或许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