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来了东京之后,在某位学姐的影响下渐渐有了看画展的习惯,这些年只要时间允许,感兴趣的画展都会去看一看。东京有许多非常好的美术馆,多年以来许多国外的美术馆都保持着紧密的交流,因此总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丰富展品来东京展出。对于东京市民来说,不出家门就能遍览世界顶尖艺术,真是一大幸事。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开东京,东京丰富的艺术活动应该会令我特别怀念吧。
昨天带着即将回国的婆婆去看了一次美术展,个人觉得满足度特别高,干脆就将这次看展的感想写成本周的作业,顺便说一说我为什么爱看美术展吧。不过首先要强调的是,我虽然喜欢看展,但自己对于艺术是妥妥的“外行”,不过外行业有外行的欣赏方式,一点也不影响艺术鉴赏的乐趣。
新国立美术馆
今天去的美术馆是位于六本木的新国立美术馆。这里顺便提一下这间美术馆,东京主要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主要集中在比较接地气的上野,并且大多历史悠久,建筑风格比较古色古香,而2007年才竣工的新国立美术馆坐落于以国际化和时尚著称的六本木,建筑的造型非常有设计感,本身就像一件艺术品,令人过目不忘。我10年前第一次在东京看美术展就是在这里,当时的震撼至今记忆犹新。
昨天去没有给建筑本身拍照片,就借几张日本网友拍的照片吧。
外壁的玻璃呈波浪形。前面大圆盘其实是存放客人雨伞的小房间 从三楼看一楼的咖啡厅 大厅里有一座座“岛”,岛的顶部是餐厅 从内部向外看也很壮观来自卢浮宫的肖像艺术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卢浮宫美术馆展:肖像艺术”,精选展出了近百件卢浮宫收藏的人物肖像作品。个人觉得这个展最别具一格的是展品形式的丰富多样性,除了我们最容易联想到的肖像作品——油画和雕塑以外,还网罗了出现在墓碑,棺盖,钱币,饰物等等物品上的肖像,令观众从头到尾最后都能保持很高的新鲜感(全是油画的展览,看到最后往往会有点疲倦)。
这次印象深刻的展品很多,不能一一介绍,就挑几个自己特别喜欢的说一说吧。顺便提醒一下,和欧美不同,日本的美术馆原则上是禁止拍照的,下面这些图是我从自己购买的展会作品册(约合200元人民币)上拍下来的,清晰度有点低,不能很好地展现作品原貌,请见谅。
1
下面这幅画,你觉得大约是哪个年代的作品呢?
答案是:公元2世纪后半!
从色彩的保存度、高光和阴影的使用、少女表情的生动程度,如果事前不知道作品年代,我还以为这是文艺复兴后期,甚至是印象派的作品呢。这位少女的肖像原本是画在盖在木乃伊面部的一块板上的,据称画的是死者本人的面貌,以纪念死者。也就是说,这幅肖像应该是在少女死后,画师对着已经没有生命的尸体,靠着想象少女生前的样子画的,竟然能画的如此栩栩如生,朝气蓬勃,真是令人惊叹!
另外比较有趣的一点是,这个木乃伊出土于埃及,但这姑娘的长相有明显的地中海人的特征,和我们常见的古埃及雕像画像上的埃及人长相完全不同。2世纪的埃及早已被罗马统治了,这幅小小的肖像也侧面说明了当时罗马人已经遍布埃及了吧,纯正的埃及人究竟去了哪里,至今还是个谜。
2
你能看出下面三件作品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答案是:他们都是拿破仑。
对,就是那个拿破仑,但是是三个不同人生阶段的拿破仑。第一张是1796年阿尔克拉战役中意气风发的拿破仑,当时只有27岁,这场战役的成功也极大地提升了拿破仑在政界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在百姓心中的英雄地位。这张画也画于同一年,画家选择画这个题材,不管是别人下的订单还是画家自己选择画,都说明拿破仑是当时炙手可热的话题人物。
第二张画的是1804年加冕礼上年仅35岁的拿破仑,他身穿豪华的礼服,神情庄严。这幅画完成于1806年至1808年,耗时两年,画工十分精细讲究,带有明显的伟人人物像的特点,也就是说是拿破仑特意找职业画师特意定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彰显自己身为皇帝的威严和正统性。据说拿破仑称帝后定做了很多类似的油画和雕塑,除了摆放在宫廷里,还摆在百姓进出都能看见的市政厅等机关里。这种宣传手法是不是有点熟悉呢?中国的许多政府机关和高等院校里,是不是也常见伟人雕像呢?
第三个是兵败滑铁卢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在岛上孤独病逝时做的死亡面具,当时拿破仑52岁。这并不能算作是艺术作品,死亡面具据说是为了确认死者身份而做,可说是最真实地还原了死者得面貌。
三个作品当中,前两张都带有很强的现实目的,就是宣传和彰显拿破仑的权威,巩固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而最后一个没有任何艺术加工,虽然和前两张相比显得无比简陋凄凉,但这却是不加任何包装粉饰的最真实的拿破仑。在我以往的想象中,如此辉煌一生的英雄,在孤岛凄凉死去时一定有许多不甘和痛苦,但看着他的死亡面具,却觉得他的神情却十分地平静祥和,仿佛对世界没有任何依恋。据说拿破仑在岛上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一生,还刻苦钻研圣经,成为非常虔诚的基督徒,这或许是他得以安宁离世的原因吧。
3
从这幅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其实是一副很普通的肖像画,但是我在画前驻足许久,越看越喜欢。画家画的是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面色红润、穿着体面的妻子面带浅浅的笑容,体态虽然放松,却仿佛正打算从椅子上站起来,一只手微微伸向画家,仿佛在说“亲爱的你也快点儿过来吧”。这或许就是画家心中妻子日常的状态,对自己永远敞开温暖的怀抱,包容自己,同时又对自己有深深的依赖,让自己感到被需要。这些细节都在诉说画家和妻子之间相濡以沫、互相珍爱的关系,所有和妻子眼神对视的观者,都不由自主地接收到这定格在画中却传递几百年的爱。
除了妻子,孩子天真无邪、笑意盈盈看向画家的脸庞,还有左侧画家的自画像构成的“全家福”,都透露出这是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人类心底最底层的幸福感都是相通的,尽管相隔几百年,画中传递出的幸福感却依然能引起观者心底深处的共鸣。想起新版美女与野兽的主题曲“How does a moment last forever? ”,我想这幅画就呈现了一个完美的方法吧。
你也可以成为卢浮宫的肖像画之一哦去看美术展吧
每次看完美术展,我的心总会安静下来,对于世界和人类之美的觉知也变得更为敏感,这应该是由于被世俗生活掩盖住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感性,在与优秀艺术间赤裸裸的碰撞中被唤醒了的缘故吧。这也是我虽然不懂门道,也那么爱去看美术展的原因。
最后我想说,其实欣赏艺术并不一定要看“门道”,有时懂太多“门道”反而会影响我们对艺术的直观感受。日本知名艺术家冈本太郎曾经说过,艺术其实就是生活本身,就是来自每个人灵魂深处的呐喊和宣泄,并不存在什么懂还是不懂。面对一个艺术作品,你觉得“好”,这就足够了,它只要有打动你的地方,你就是“看懂”了。抛开一切成见和“知识”,去逛逛美术展吧,那里有许多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等着你的回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