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胜可知,而不可为

胜可知,而不可为

作者: 生别离 | 来源:发表于2020-03-13 12:54 被阅读0次

胜利可以预知,但不可以强求。

在敌人处于无懈可击的状态时,我方仍要不顾于己不利的形势与其争胜,那无异于自取其辱,必将遭受敌人致命的打击。

孙子有言:“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在战场上与敌人争夺利益即有有利的一面,又有危险的一面。因此在决定是否出击时,我们必须祥审这阴阳两面。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掌握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取决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无隙可乘时不可出战,哪怕对方使出千般手段引诱我,我方也不能够被敌方所调动,否则必定被人激,被人戏,陷入敌人的埋伏。战国时赵括的失败就是未能把握住这一点,他拆除了廉颇设立的防御设施,下令强攻来犯的敌军,敌人那边暗中换上了能征惯战的白起,结果是赵大军中了秦军的埋伏,40万大军被坑杀,赵括自己也遗臭万年。

在两军对峙时,正如我们想要抓敌人的空隙一样,敌人也肯定想抓我们的空隙,想使我们犯错,说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是说我们要能及早的发现自己这边有哪些“空子”与不足,接下来一一堵塞弥补,不给敌人留下可乘之机。孔夫子说反躬自省就是要我们省察自己身上有什么缺点与漏洞,然后加以完善堵塞,使敌人无法利用它们对我军造成危害。比如《人民的名义》中政法委书记高育良就是自己对明史的喜好及好色的欲望被赵瑞龙他们洞察利用,才中了他们抛出的高小凤这一“诱饵”,最后跳上了“贼船”。

接着孙武又说:“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就是说善于打仗的人他能使敌人抓不住我们的空隙,无法彻底击败我们,而我方则不要放过任何一个能够打败敌人的机会,高祖刘邦就是在不断积累自我实力的过程当中,抓项羽的漏洞与矛盾从而在垓下一举击溃了项羽,反观项羽在鸿门有机会除刘邦,却显示“君子风度”为自己埋下隐患;

在没有机会的情况下则要谨慎的创造机会(不要被对方所发觉,有机会最好拿来利用,无机会也最好不要铤而走险,“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实例毕竟太多。)比如勾践伐吴,前有子贡说服吴王救鲁伐齐,后有越国“拣择精粟而蒸还于吴”也就是挑选颗粒饱满的粮食稍微蒸一下如数还给吴国,最终使得吴国灭亡。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就是说敌人无懈可击,那么我方就严守住我方的阵地,要把自己的嘴巴像城门那样关闭,堵塞住我方的漏洞,团结我方的力量,使敌人无法窥探我方的作战意图,不能够明了我方下一步的行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三国时期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首饰,以羞辱司马懿: “你就像胆小的女人,不敢像个爷们一样出来决一死战。”手下的将领都愤怒了,纷纷要求出战,司马懿却岿然不动,活活耗死了诸葛亮。

敌人出现漏洞,憋不住时,我方应快速抓住空隙,像风一样无孔不入,使其无处躲藏,动画片《果宝特攻》中陆小果学灵犀指时有这样的一句口诀:“敌不动,我不动,敌一动,我先动”,我们把“先”改成“再”就是“敌一动,我再动”,什么意思呢?就是敌人的空隙尚未显露,我方就一定不要行动,万不可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敌人,敌人忍不住了,要行动了,矛盾缺点也跟着暴露出来了,我方再抓住他的缺点矛盾去打击他。

拿破仑一生最辉煌的战役“三皇会战”当中,在对峙阶段拿破仑下令全军撤退,并给俄皇奥皇去信说:“不打了,你们太厉害了,我拿破仑不是你们的对手,现在我下令军队撤退了,你们行行好,放过我,放我回法国吧!别再我撤退的时候攻击我。”俄皇奥皇想,你小子,总算不行了吧,现在就让你见阎王!于是下令全军追击,谁知他们前脚刚走,拿破仑立即下令让军队占领了普拉岑高地,居高临下,迅速对俄奥联军进行切割,包了一顿他们的“饺子”。

当初秦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与楚军对峙,就这样驻扎了一年待在那里一动不动,结果楚军终于憋不住了,就这样待着不打,那哪成啊,你秦国耗的起,我楚国可耗不起了,于是下令军队撤退,你小子搁那呆着吧!王翦看楚军撤退乱糟糟的,旗也不要了,于是下令全军出击,打楚军一个措手不及,顺带着灭了楚国。

王翦

这个世上事物的发展并不是都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告诉我们不要想当然了,人的眼睛只能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虽然胜利很可贵,我们也不应强制性的让事物按自己的心意发展变化,不能说我想怎样就怎样,他们不听是他们的错,当一件事物它固定轨迹就是那样的时候,我们是没办法改变它的,就像愚公移山那样虽然那种精神很可贵,但山就真的不会增加吗?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另外谋略的施用只能用于己,而不可用于人,你不能说我想让他那样干,他就会那样干,因为他人的思想我们是没办法控制的,你强制性的希望他那样做,结果如何呢?结果他感觉背后有个什么东西在控制这一切,然后他就会和这股控制力量相对抗,为什么?你想要被他人控制吗?你想要你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按他人的意志行事吗?谁会愿意做他人的傀儡?所以说我们做事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错,但也要尊重客观实际,我们掌握实际情况——制订出策略——再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或变通,你会发现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又回到了实践之中,当我们主观愿望与在外的客观实践不相符时,我们能怎么办?这时就要说一句强求不得了。

相关文章

  • 胜可知,而不可为。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

  • 胜可知,而不可为

    胜利可以预知,但不可以强求。 在敌人处于无懈可击的状态时,我方仍要不顾于己不利的形势与其争胜,那无异于自取其辱,必...

  • 胜可知而不可为!

    兵法云:胜可知而不可为! 敌人能否被打败,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实力,还取决于敌人的情况。也就是说前提条件是自己要足够强...

  • 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子兵法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

  • 实战对局选(1)

    2017-04-06胜可知,而不可为;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

  • 胜可知,不可为

    在职场纷争搏弈中,先要做到自己没有明显弱点和失误,让别人无法轻易挑战伤害自己。与此同时,慢慢等待别人犯错误,然后抓...

  • 胜可知,不可为

    黑龙江嘉荫010范启蒙 乌云镇中心校 这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打卡的第7天 我阅读的书目是《深度思维》——胜可知,不可...

  • 十二宫里的修行与等待

    《孙子兵法》 说,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这是...

  • 孙子兵法~笔记与感悟10

    孙子讲五个知胜之道,讲的是知胜之道,不是制胜之道,这还是孙子“胜可知而不可为”的思想,不指望在战场上靠运气获胜,而...

  • 《孙子兵法》之《知胜论》

    兵法者以求全胜。欲以全胜,必以智胜。 智胜有二,知胜、制胜。可知《兵法》云“胜可知,不可为”。乃是胜必以智胜,不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胜可知,而不可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xrcs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