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新校长之后,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多了起来,老师们都怨言不断,觉得耽误了自己上课的时间,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成绩。
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并且,这种抵触担心的情绪会影响到教学成绩。
其实,学科知识的获得,并非只有老师讲这一种途径,而且很多知识和能力是需要靠各种形式的学科活动来学习和获得的。
有些知识,老师讲学生并不一定听明白,老师本人甚至都可能不太明白,还不如通过具体的学科活动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揣摩。
比如语文上戏剧单元,小说单元,诗歌单元,新闻单元,等等,老师一讲就把戏剧讲成了小说,把小说讲成了散文,把诗歌也讲成了散文,老师分析来分析去,学生还是不懂得什么是戏剧,什么是诗歌,什么是小说,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演一演,读一读,写一写,采访采访。
再比如,一些实践性强的学科,更应该让学生做实验,做模型,做表演,这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光靠老师的嘴讲,学生们并不一定能够透彻理解。
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会再苦恼于因为活动而耽误的一节两节课了,有了对活动与学科关系的正确认识,才能够借力于活动,将各种活动转化为免费的、省时省力的学习资源。
学生不是在活动中耽误了学习的时间,反而是在活动中更直观、高效地进行了补偿式学习。
如何把活动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才是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科专业的本质、学科学习的路径有清晰的认识。
语文老师应该这样宏观地思考自己的课:语文是什么?为什么要学语文?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语文对于寻常人有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语文是有助于人的发展的?什么样的路径或活动更有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
而不是迷失在学科的琐碎里,兢兢业业写教案,千辛万苦出试题,斗智斗勇练学生,不顾脸面占时间,终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我们应该跳出来,跳得远一点,去远视,跳得高一点,去俯视,去做一些战略性的思考。这样才能胸有成竹,不怕一时一事的耽搁,因为有了专业的思考,才知道什么是内核,什么是该干呢,该怎么干?不迷茫就不会恐慌,越专业才越自信。
艺高人胆大,对于自己的学科、工作,多一些宏观的、战略性的审视,用有限的时间,干高效的事情,工作才能游刃有余,心情才会万事难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