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曾国藩传》读书总结(一)

《曾国藩传》读书总结(一)

作者: 紫丁香花儿朵朵 | 来源:发表于2019-03-07 22:40 被阅读0次

    读书摘要

      讲述了曾国藩作为一个起点低的笨小孩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立功立德立言,脱胎换骨走向人生的最高点,成为一代中兴名臣的故事。同时通过书中人物的悲喜人生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思想以及晚清政治史和社会史。

    金句/语录

    1.祖父一生有三不信,不信看风水的地仙,不信医生,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胜天。
    2.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3.所谓圣人就是完美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这样,他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就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使整个国家达到大治的状态,而自己也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
    4.记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这是入圣之基。
    5.外力远远大于内力,势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6.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有恒为作圣之基。
    7.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第一个要诀就是立志高远,这一志向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
    8.守城者为主,攻城者为客
    9.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10.他做事更重效果,而非虚名。他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11.在对外交往中,不要争面子,而要争里子。
    12.大事苦争,小事放松。
    1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4.为人要做到不忮不求。不忮就是是克制自己的嫉妒心,不求就是克制自己的贪求心。

    思考题

    1.曾国藩是如何面对科举挫折?如何解决的?你如何解决学习问题?如果有区别,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现状:曾国藩父子同上考场屡屡不第,乡邻讥笑。曾国藩在第6次参加省试时被作为文理欠通的典型示众。人生第一次被人当众批评。
    他的解决办法:
    1.分析薄弱环节:承认太笨,起点比别人低,决定以“拙”为动力,坚决不放弃。取号“涤生”,以此激励自己重新做人。告诫自己不能用蛮力,不走重复路。
    2.实际应用:把自己历年考卷和模范考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到底差在哪里。发现自己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改正的方向是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3.测试结果:在第七次科举考试中发挥出色考取秀才,一路过关斩将直入翰林院。
    对比自己的差距:1.思维模式既简单又粗暴,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曾经的我,高考和研究生考试失利,都因几分之差无法迈入高一等级的学校。解决的办法也仅仅大哭一场了事。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没天赋没运气。没有去找薄弱环节和改进措施,仅凭兴趣学习,成绩也是忽高忽低。2.缺少明确的目标。没有越笨拙越努力的韧劲。遇到挫折很快放弃,虽然知道持之以恒、勤学苦练会有好处,因为不去反思,抓不住薄弱环节,努力用错了地方,走了重复路,自然收不到成效,成效不明显就又没了动力,形成了恶性循环。
    我的改变及措施:1.“尚拙”。越笨越努力。以天下之至拙胜天下之至巧。用持之以恒坚的意志力,促进学业有成。2.反思。把反思当作每日必做之事。找出学不会学不懂学不好的原因并制定改进办法,不走重复路。3.明确目标。新概念英语背诵全篇课文。英语晨读每日打卡练发音。读书笔记简书周更练思维。
    2.曾国藩是如何面对长沙之辱?如何解决的?你的失败如何解决的?如果有区别,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现状:曾国藩为了实现自己“内圣外望,拯救天下之志“的宏伟目标,奉旨出山。在团练上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其他官员的做法,采取了至刚至猛的方法治理社会治安,收效显著,但是触动了别人的权和利,得罪了地方官员,遭到了绿营军的抵制。绿营军借机闹事,众官员躲避不管,曾国藩差点被兵痞所杀,这是他出生以来遭遇的第一次挫折。
    他的解决办法:经过几夜不眠的反思,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没有向皇帝上奏此事,而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不与其纠缠争辩,不争一日之长短,卷起铺盖,带着自己募来的湘军前往僻静的衡阳练就劲旅,决心用打胜仗来挽回面子。
    对比自己差距:如何解决工作矛盾。有次在执行单位决策时遇到了其他部门同事的反对和误解,他们认为是我有意刁难,对我大喊大叫且说话很难听。当时我情绪也很激动,但还是控制了自己,坚持原则仍按规定办事。事后我也没有去到上级领导那里报告他们的不配合的举动和言词。但此时也促成了我在工作方法上的一些改变。
    我的改变及措施:1.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处理工作矛盾时,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防止一把钥匙开多个锁。2.以柔克刚。虽然执行过程有政策支持的尚方宝剑,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柔和变通的方式。3.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让人信服。
    3.曾国藩如何面对自卑与焦虑、郁闷与艰难?如何解决的?你的自卑与焦虑、郁闷与艰难是如何解决的?如果有区别,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现状:曾国藩入京后,发现他的学识,气质与观念和其他官员相比较,差距很大。他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到了翰林院他才发现自己认知上的缺陷和鄙陋。如何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成了他新的焦虑。
    他的解决方案:
    1.开始研读王阳明,发现了与圣贤在视野和境界上的差距。认识到科场上的胜利不是最重要的事
    2.拜访了大儒唐鉴,请教读书学习之法。
    3.30岁这年他决定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
    4.开始记日记内省,设立了12条自我管理的军规约束自己的行为。
    5.把交友当作人生第一大事,他后来的升迁与朋友的支持密不可分。
    6.遇到了道光皇帝这个伯乐。
    对比自己的差距:1.只有大方向没有小目标。曾国藩戒烟写日记和制定的12条军规,非常具体,持之以恒每日必练。反观自己,做事拖沓,没有规划,有时自己定的规矩经常找各种借口不去执行,也没有把它作为修炼自己的必备之路。2.没有重视人脉培育。朋友之间的来往也因为怕麻烦而没有认真维护。与上级领导汇报工作也不积极主动。
    我的改变和措施:1.严格执行方能成事。前些天听了张萌老师的课程,购买了人生效率手册,学着做计划列目标做时间管理和每日复盘,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月初见成效。同时尝试挑战自己,参加了同读一本书活动,和英语打卡,简书周更,用外力逼自己形成习惯。2.加强朋友之间的有效交流,由被动呼叫变主动联系朋友。参加网上读书平台,认识更多的高手,在高手的带动提升学习能力。3.乐于助人,把自己的所知所获所能奉献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
    曾国藩的郁闷与艰难。
    现状:曾国藩一路高升工作更加卖力,雄心勃勃一心想在国家大政中有所建树,然而,他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国计民生无济于补,道光晚年的政治环境非常腐败,高官们都在混日子,缺少施展的平台。恰逢咸丰登基,他对新皇帝充满幻想,仗义执言。上奏多篇关乎国家社会民情的奏折。为了让皇帝警醒,他在奏折中直言劝谏和批评皇帝。不料新皇帝记仇对他的态度急转直下。在他心灰意冷之际,得罪过的一大批权要和同僚一边倒,咸丰二年他几乎成了京师人人唾骂的人物。
    他的解决方案:1.不为利心所扰,不靠做官发财。清代官员的低饷制使得他生活窘迫,经常借钱度日,外债高筑,但不改初心。2.找解决办法。他多次萌生退意想回老家,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正在左右为难之际,喜从天降,皇帝派他充任江西相识正考官,这是他盼了10多年的美差,可以名正言顺发财和还债。他结束了十多年的京官生活兴奋出都。
    对比自己的差距:1.三观不坚定。遇见压力和困难,有时不能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会说些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情。在学业补习,挑选专业、考研、就业、买房等人生大事上不敢不会自己选择。2.遇见问题只想回避。处理工作问题有时左右为难不敢坚持原则,落得大家都不满意。3.来源于学识和理论功底的欠缺。
    我的改变和措施:1.阅读心理学书籍,剖析自己为什么不敢拿主意。2.坚定自己的信念和人生选择。想透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3.转变思维角度,尝试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大局观。4.重点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学识水平。
    4、曾国藩如何面对靖港首败、九江大败?如何解决的?你是如何面对失败的的?如果有区别,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现状:为了挽回颜面,急于立功,曾国藩轻信探报。靖港之战,太平军人数众多,准备充分,湘军偏偏遭遇天公不作美,风向造成战船失控,导致水师失利。随即引发陆路军心大乱,未战先败。曾国藩亲握利剑进行督战,阻挡后退,但无济于事,湘军损失惨重。想到全部的心血化为乌有,他羞愤难当,跳水自杀被众人拦截。
    九江大败情形同靖港之战再现。湘军在取得辉煌胜利之后,曾国藩有些过于自信。傲骄之下长攻不下又生躁气。太平军精心设计对抗方案采取火攻。最后,曾国藩的座船也被攻占俘虏,财物尽失。他羞愤难当欲策马赴敌而死,被众人拦住。
    他的解决方案:想一死了之
    对比自己的差距:1.过度自信导致必败。去年我有幸参加了一个工作检查组。我以为自己工作经验丰富完全可以应对。哪知道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其他成员都迅速完成了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工作报告,而我竟不知道从何下手,工作报告迟迟不能完稿。天天晚上加班熬夜。2.凡事皆可提前。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我提前向同行了解了常规模版,提前将有些标准和行规做到烂熟于心,也就不会在现场再查询标准耽误时间了。
    我的改变和措施:1.重新给自己充电,不再满足于现状。每天上班前一个小时学习业务知识。通过阅读逻辑学、金字塔原理等书籍,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2.深入思考,搞清搞懂每项工作背后的要求,就像搞懂每个考试题背后的考点一样。前两天有位同行请教我工作问题,我欣喜发现自己能很清楚地给他讲解来龙去脉了。
    5.曾国藩如何面对咸丰七年危机?如何解决的?你是如何解决自身致命弱点的?如果有区别,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现状:1857年曾国藩的父亲去世,在家守孝三个月。后他想延续三年未被咸丰皇帝允许,要他立刻回军营。曾国藩趁机上奏将心中压抑多年的苦闷倾诉而出,希望皇帝赋予实权实现报国之志。当时皇帝有了新的依靠,不再重视他的意见。随着太平天国实力衰退以及同僚何桂清等反湘集团的背后谗言,恰逢此时曾国藩伸手要官,皇帝一气之下罢免了他的军权。他的宿敌抓住了他要官的把柄,大造舆论传播谣言。他有口难辩,气急攻心,患了怔悸之症,卧病不起。更让他痛苦的是建立不世功勋的千载难逢之机眼睁睁溜走,他懊悔莫及。原本自称硬汉的他举动大异,整日生闷气。与兄弟姐妹常发生口角。
    他的解决方案:1.找思想问题。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老庄著作,意想不到的启示,他恍然大悟。2.剖析自己。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昧蛮干,一昧刚强。他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以前,他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激战,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须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他认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四大缺点,偏激,好名,也就是过于重视获得好名声,喜欢公开批评,谈论别人的过恶,做事有始无终,待人接物,过于怠慢。解决措施是,做事平心静气,更多的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立场想问题,更多的揄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做到后来越慎重,接人待物,更诚更敬。
    乡居一年多,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恰逢咸丰皇帝让他出山,他喜出望外不再提任何条件。出山以后朋友们发现他变得和气谦虚周到了。他对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了,就这样他完成了自己的中年变法,前后判若两人。
    对比自己的差距:挫折让人成长。四年前,因为上级领导变动,我的工作岗位被调整,被安排在另一个部门。落差之下想了很多,也进行了反思。通过阅读此书,对照曾国藩的一生,我认为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没有标准的反思不是真正的反思去,感慨今天找到了标准,让我能够更深刻更血淋淋剖析自己。
    我的改进和措施:“树立高尚的道德、为国为民建立功绩,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理想,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内涵。对于个人来说,与时代同步就是最好的践行。我们不断检查不足,制定改进措施,一步一个脚印,做到知行合一,不断向这个标准靠拢。在立德方面,持之以恒做正确的事。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不给社会家人添乱。在立功方面,提升认知,坚定信念。做好本职工作。在立言方面,提升认知,多读书,读好书,与人交流言之有物,与己交流入痛入骨髓。

    启发与收获

      曾国藩是传统文化倡导的立功立德立言的践行者和正面代表人物,为我们树立了儒学真精神的模版,对于我们今天个人成长仍旧有着积极的启发和激励作用。
      通过认真阅读曾国藩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一直在我脑海里徘徊。此次读书,我的收获有两点:一是改变了我对儒家思想的看法,不再认为这些理论是高高在上、无法企及。二是改变了我对人物传记作品的偏见。不再认为这些作品虚构满满无法借鉴。想到我的以前这些认知缺陷,让我不寒而栗,我还错过了什么?感谢高鸿鹏老师发起的同读一本书活动,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缺陷和弱点,也学到了高手的学习方法,学做结合,受益无穷。
      因为是第一次学着做笔记和思维导图,做的很缓慢,用了很多时间,还是有些不满意,请大家多指教,在第二周的笔记里再改进吧。谢谢您的阅读,辛苦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传》读书总结(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xuk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