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认知突围

阅读|认知突围

作者: 丁少小蕾Melody | 来源:发表于2018-09-09 19:22 被阅读256次
阅读|认知突围

文/丁少

花了两个小时阅读蔡垒磊的《认知突围》这本书,不属于经典之作,但还是能从中获得一些好的观点。

作者一直在讲认知这件事,就是打破我们固有的一些观念,从源头上来解决会遇到的问题,比如懒惰,比如找不到方向,比如如何过好这一生。

1. 不是不坚持,是看不到短期收益。

“这里我可以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假如有人开出一个亿的价码,让你每周坚持消化两本书,每天早晨5点起来跑步一小时,并从早上7点拼命工作到晚上9点,再进行一小时的深度思考,然后才能休息,只要你坚持10年,就把这一个亿给你。我相信很多人在这种回报的诱惑下,是可以坚持下来的。

假如这些事跟一个亿确实有着强关联,但现在并不跟你提前敲定这一个亿的合约,而是告诉你这样的道理,说这么干就肯定能挣大钱。相信99%的人就坚持不下来了,因为多数人的认知看不了这么远。

当回报在某些人眼里不存在或不明显时,他们的动力就不足了,自然表现出懒的特性。但是在另一些人眼里,未来的回报却是清晰可见的,于是他们选择努力。

现在你还能说,自己天生就是懒吗?懒并不是什么遮差布,这恰恰体现了在认知上,你跟别人是有差距的。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我很喜欢作者这个形象生动的例子,我们无法把持续投资自己10年与赚一个亿联系起来,一方面看不到路径在哪里,另一方面不相信看似简单的自律会有这么大的成效,所以宁愿选择不相信而继续窝在沙发上追剧。

2. 受欢迎的是那些有“正面资源”的人。

“环顾一下你的周围,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有钱人、有幽默感的人、老好人…如果要将他们归类,大致画像是“有正面资源或有潜在的正面资源可贡献”的人。他们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人人都喜欢靠近这些“(潜在)正面资源”的拥有者,这意味着跟他们凑在一起得利的机会更大,或许是物质上的,或许是精神上的。”

人本质上都是功利化的,不管自己是否承认。我们会不自觉地靠近优秀的人,这个优秀不一定是事业成功的富人,也会是饱读诗书的文化人,或者很有梗的活宝等等,总之我们一直在强调有趣有料,不会喜欢和无趣且负能量高的人在一起干任何事。

让自己变得受欢迎,有影响力,获得更多机会的垂青,先让自己拥有更多“正面资源”,能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在物物交换的时候有拿的出手的东西,在一个群体里发挥一定的作用。

3. 没有完全的公平好和清晰的规则,只看重结果。

“学校里的竞争更类似于标准跑道上的赛跑,裁判一声令响 大家同一时间出发,顺着规定的跑道,谁先到终点谁赢,非常简 单。

而社会上的竞争则更类似于定向越野跑,告诉你起点和终点, 你自己选择最合适的路去走。你可以走大路,也可以抄小路,还 可以翻山。管你用什么方法,先到者胜。更有甚者,连跑都不跑, 直接坐车就走,只要裁判没看到就行。”

抱怨规则也许是最蠢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自觉都在抱怨。

有时候会怀念学校,因为规则明确,大家用同样的时间精力,做同样的事,有非常明确的评判标准--成绩分数。外在的一切帮助我们衡量自己所处的位置,甚至在高考时还能知道自己排名全省XX名,在一个大池子里公平地竞争,不需要曲意逢迎,不需要思考路径,闷着头努力就够了。

职场上的竞争则没有这么清晰地规则,这让我们很慌张,一直在询问规则是什么,怎么算赢了?当我们茫然地期待答案时,有人已经遥遥领先了。

这让我想起来上次玩【财富游戏】,刚开始我们一直在纠结讨论规则,在银行家给的少量信息里努力理解和遵守,后来银行家看不下去了偷偷告诉我们:你们可以打破规则啊。基本的游戏规则定了,比如掷骰子走几步,比如“风险”不能逃避等,其他的规则没说就无所谓啊。

原来我们进入了一个思维定式:这么复杂的游戏一定有明确的规则,第一步骤就是弄明白规则。然而时间在流逝,讨论完规则已经10年(游戏中)过去了。

对于职业事业中亦是如此,已经有了大的社会框架,怎么玩得好就怎么玩,没有固定模式和路径。

4. 大多数人不是想赚钱和成功,而是想啥也不做就成功。

“你可能不是真正地很想挣钱,你只是有点想,你对金钱的渴望比不上参加派对、比不上玩游戏、比不上看综艺节目, 甚至比不上睡懒觉。你只想在不付出任何努力的前提下无条件获得金钱的青睐。”

这句话前半句猛然一看像“成功学鸡汤”:对赚钱没有足够渴望。

吸引我的是后半句,因为不够渴望,所以随便一些消耗性的行为就打败了去赚钱和为梦想事业奋斗应花的时间。

如果我们说,想赚很多钱,想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想出一本书,想去世界各地旅行,真正想表达的其实是:我想啥也不干就拥有这些,那多美好。否则,就该早起不睡懒觉去工作,就该深夜里还在打磨写作技巧,就该无时不刻地充满动力啊。

5. 不虚度此生的标准。

“其实这些答案基本都跟是否虚度人生扯不上太大关系。如果 上帝有一把尺子衡量一个人是否过好了这一生,那这把尺子一定 是这个人对自己这一生的利用效率。”

所有这类书的结尾都会回到一个命题: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有人说是跨入富人阶层,有人说是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而作者是极其理性地回答:提高人生的利用效率。听起来多不近人情。然而我觉得非常适度。既没有过分强调某一方面,也没有把出生决定命运这件事拉扯进去,而是说“利用效率”。

无论起点在哪里,资源有多少,结果是否完美,只要我们把已有的能抓住的一切利用好,在约束条件下得到人生最优解,这就已然算是没有虚度此生。

谢谢阅读~欢迎与我探讨~

相关文章

  • 阅读|认知突围

    文/丁少 花了两个小时阅读蔡垒磊的《认知突围》这本书,不属于经典之作,但还是能从中获得一些好的观点。 作者一直在讲...

  • 阅读笔记| 《认知突围》

    书名《认知突围》 作者:蔡垒磊 阅读感悟: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作者关于知识、财富观、时间利用以及社交等方面的认知;有...

  • 阅读《认知突围》之认知自我

    1 知识加以利用创造出价值才叫认知 认知世界在不断变革,我们所能完整领会的,无非是有限时空里的一点东西——艾柯 很...

  • 阅读《认知突围》笔记三

    1、 持续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在于对目标的认知,面对违背自己本性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些动力,越确定自己要变成的那个...

  • 阅读《认知突围》笔记七

    1、 自利是人的最终目的,本质就是满足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消费就是一个满足需要的过程,而投资则是一个延迟...

  • 阅读《认知突围》笔记七

    1、 自利是人的最终目的,本质就是满足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消费就是一个满足需要的过程,而投资则是一个延迟...

  • 阅读《认知突围》笔记一

    1、 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记忆不像录像带或者录像机一样记录客观事实,它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 2、 均值回...

  • 阅读《认知突围》笔记二

    1、 知识必须同时满足一下三个条件: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 2、 知识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知识、加工知识、...

  • 阅读《认知突围》笔记四

    1、 作为劳苦大众,想要快速提高收入就得在保证劳动性收入不缩水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资产性收入在你总收入的占比,而只有...

  • 阅读《认知突围》笔记六

    1、 我们行善的这个行为,其实是在帮助自己,而非他人。不管我们是想让自己更高尚,还是更有优越感,抑或是更有同情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认知突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xyd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