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1)快乐究竟是否可以复制呢
多年前,唐骏曾写过一本励志书,叫做《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迎合了大量功利主义者的需求,一时大热。然而,在我的咨询过程中,很多来访者也问过我,“为什么别人都看起来那么快乐,而我却做不到。”那么,快乐究竟是否可以复制呢?
在我看来,大多数人的行动都是一直在模仿、服从、以及追随快乐的模式,而这便是痛苦的来源。
子女、父母、夫妻、上司、下属……每一种身份都有一整套社会规定的“优良”范式,也同时推出了大量的样板与模范供我们学习参考。而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教会如何分析、思考这些范式与样板是否真的“好”、是否“合适”,只会不假思索地接受下来并依样画葫芦。
借用康德的思想,我们是将自己当作了工具,企图用它来完成各种任务,适应各种范式,以获得社会与他人的认可和赞扬,从而让自己快乐。但这就从根本上忽略了核心的真我,必然扭曲了它正常的生长与自我表达,从而使自己支离破碎,充满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结果必然是无尽的痛苦。
(2)如何理解“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
这不禁让我想起托尔斯泰的名句“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个个不同”,并对此产生了自己的理解。这句话的前半句,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是因为那有可能是根本不存在的,那是人们理想的范式。
就好比,你问什么是抽象的马,其实抽象的马并不存在,白马、黑马、高马、瘦马,无数的马总结起来的抽象逻辑叫“马”,每匹具体的马只能无限趋近于马的定义,幸福估计也是如此。
社会上总流传着幸福或成功的定义,但人们真正往这方向努力时,却始终与内心的感受背离。这就是因为我们只是在模仿他人的快乐。
比如小王拥有无人机很开心,因为它着迷于它的功能或带来的航拍享受,但小李只看到无人机关联开心,于是也买了一台,却玩两天就腻了,他就觉得生活欺骗了他。实际上,他没看到的是前者对于摄影的热爱。
我发现不少来访者常陷入对自以为会很幸福的状态的追求,但那很多都是场景式的画面,其实最能令自己确认的就是情绪和心境。
因此,我们在生活,一是要了解外界幸福或成功等定义的背后,对于具体的个人意味着什么。二是要尊重内心的感受,只有自己的情绪,才是最好判定的依据。
—END—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