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大圣,无事闲游,结交天上星宿,不论高低,俱称朋友。
![](https://img.haomeiwen.com/i4986431/f9daa4f6bee4d5f9.jpg)
在第24章之中,孙悟空第一次见到人参果,打下果子却立马入土,消失得无影无踪。行者叫土地神来:“你不知老孙是盖天下有名的贼头。我当年偷蟠桃、盗御酒、窃灵丹,也不曾有人敢与我分用,怎么今日偷他一个果子,你就抽了我的头分去了!”“这个果子,也莫背了沙僧,可叫他一声”俨然是重视大局的大师兄的样子。就如同去阴间划去生死簿的名字一样,只要是他的同类,便可一笔勾销。“他欠起身来,把一个金击子,瞒窗眼儿,丢进他道房里,竟不睬他。”尽管偷吃人参果的做法有失妥当,但是我还是对孙悟空有种欣赏的态度,欣赏他不屑于繁文缛节,受到了童子的冤枉之后,不隐忍,而是潇潇洒洒风风火火地把人家的树给推了。他知道这个人参果难得,对贪吃的八戒说“我们吃他这一个,也是大有缘法,不等小可。罢罢罢!够了!”这是一种克制。但是当他一旦受到威胁之时,怒气就侵袭了理智,一不做二不休,你若犯我,我必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怀抱着一身功夫与神通,天庭看不起我,我就大闹天宫,搅你个天翻地覆。当时为了安抚他,人们给他一个“齐天大圣”的虚名,孙悟空也乐得自在。他并不知道天宫的规则,也不懂官职的真正尊卑,只是有一颗纯粹的本心。他不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一触必反。
![](https://img.haomeiwen.com/i4986431/c34da9bacf8f5661.jpg)
当他肩负起护法的取经的责任时,这种强烈的反叛精神,就慢慢的被压制住了。就如同在水浒里,梁山好汉们后来的招安,平方腊。他们揭竿而起的反叛精神,早已被框在了招安的格局里,挣脱不出。在浩浩荡荡的刀光剑影、觥筹交错中,人物内心的纠结痛苦往往很难被意识到。
之前我也埋怨宋江的懦弱,如果不是他,兄弟们不会有这样悲惨的下场。可是后来,我想明白了,他们走的这个路,本来就是不安定的。梁山泊永远不能存在于市中,只能隐没于山林。“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不顺心、不得志、不服气的心理,让他带领着一帮好汉,谱写了一曲轰轰烈烈的侠义之歌。反叛精神一直是和屈从心态相龃龉的,直至后来“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看似反抗朝廷最激烈的李逵,也心甘情愿饮下毒酒,他的反叛,还是屈从了自己的信仰。他最信任的人让他死,他不得不死。
![](https://img.haomeiwen.com/i4986431/3fa61fbe5b9df567.jpg)
由此看,《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反抗精神是更彻底的。但是不能因此说水浒中的反抗就是逊色的。这是一群受了生活的磨难与不公的人做出的义举,是在一个人三观都已经形成了的基础之上做的转变和升华。而孙悟空则是生来便没有伦理规则的约束,但是逐渐地,他由狂放不羁变得循规蹈矩,在中国古典小说和戏曲之中,有一种建立后天伦理关系的常见情节设置,就是落难获救的经历,使得伦理双方在契约之外,建立起更为牢靠的情感纽带。他们之间尽管没有血缘关系,但并不只靠利益聚合,而且有救拔于危难的深恩---师徒的情义,在他眼里是很重要的。
孙悟空作为能力最大的人,时常受到八戒的挑唆,他说自己:“老孙一向秉教沙门,更无一毫嫉妒之意,贪恋之心,怎么要分什么行李?”“这妖怪无礼,他敢背前面后骂我!我这去,把他拿住,碎尸万段,以报骂我之仇!”又如他对沙僧说:“师父念《紧箍儿咒》,可肯替我方便一声?”内斗不是没有道理的。沙僧看得透彻,但是他懂得明哲保身。八戒则是煽风点火。虽然孙悟空有一身本事,但他的心性至纯,快人快语,不懂得察言观色,也不被褐藏辉,让人很难亲近。
但是孙悟空的悟性却是很高的。正如他宽慰唐僧道:“师父,梦从想中来。你未曾上山,先怕妖怪,又愁雷音路远,不能得到,思念长安,不知何日规程,所以心多梦多。似老孙一点真心,专要西方见佛,更无一个梦儿到我。”唐僧怪罪悟空杀了两个贼寇,“我被你前七八棍,后七八棍,打得我不疼不痒的,触恼了性子,一差二误,将你打死了,尽你到那里去告,我老孙实是不怕: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那里去告!”三藏见说出这般恶话,却又心惊道:“徒弟呀,我这祷祝是教你体好生之德,为良善之人,你怎么就认真起来?”行者道:“师父,这不是好耍子的勾当,且和你赶早寻宿去。”那长老只得怀嗔上马。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
![](https://img.haomeiwen.com/i4986431/0483badc0190b6db.jpg)
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真假美猴王一章中,如来劝悟空道:“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极乐,汝亦坐莲台。”孙悟空的叛逆精神之所以收敛,变得规矩,也有“佛法无边”的影响。
后来,悟空道:“一样是杨木,一样是檀木。杨木性格甚软,巧匠取来,或雕圣象,或刻如来,装金立粉,嵌玉装花,万人烧香礼拜,受了多少无量之福。那檀木性格刚硬,油房里取了去,做柞撒,使铁箍箍了头,又使铁锤往下打,只因刚强,所以受此苦楚。”他自己何尝不是檀木,被紧箍咒束缚着。
到了最后修成正果,紧箍咒早就没有了。可是心里的咒还在,再也没有天不怕地不怕的齐天大圣了。一番番春秋冬夏,九九八十一难磨砺的何尝不是人的心性,有束缚才能得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