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代际的敌意

代际的敌意

作者: 庄越之 | 来源:发表于2018-06-18 19:49 被阅读0次

    这个时代,大家好像对年龄特别敏感,因而创造了一系列带着年龄标识的词汇,如“油腻中年”“老年少女”,又或者“90后的老阿姨”。热衷于使用这些词汇的往往是被描述者自己,他们借以自黑。

    不同于缓慢而漫长的农业社会,这是一个代际更迭频繁的时代,年轻人渴望着成长与出名,而又焦虑老去的日渐迫近。美国人把1983年到2000年间出生的人称作“Y一代”,中国社会以年龄划分代际也并非毫无道理。标签未必绝对准确,但为简略的人物描述提供便利,时至今日仍然很多传统媒体的稿件喜欢使用。虽然我更喜欢从“电视一代”到“电脑一代”来近似地看待这80后和90后两个人群。

    我这一代人,刚好赶上80年代的尾巴,又看到了90年代的曙光。2018年,童年时陪伴的哆啦A梦、魂斗罗、李雷和韩梅梅已经逐渐色淡,我们在迎战庞大而冷硬的生存本尊。与此同时00后高考了,最大的90后28岁了,正迎来青春奋发、一夜而为天下知的年纪。这一种按出生年份划分代际的方式固然由来已久,但在我中学到大学的时候曾经引起热烈的讨论,当时80后的代表人物是韩寒和郭敬明,给90后打上的标签是“脑残”。

    我在初中时开始接触电脑,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中,“玩电脑”是一种原罪,没接触电脑的大人很难理解我们凭借电脑能接触到何等博大、开放而精彩的世界;听说今天“玩手机”又认为一种新的罪名。我结识了许多远胜于我的90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凭借优于我们的教育条件,以及更早在更小的年纪接触到互联网的优势,少走了许多弯路。他们的外文普遍比我们好,留学背景并不稀见,因而能够看到更大更好的世界;他们的古典文学功底远比同龄的我深厚,小小年纪就能写出极为纯正的旧体诗和文言文。我厚颜待在一个年轻历史学人的微信群里,成员是各大名校的90后研究生,有一天群主和几个年轻人编了一篇文章,罗列最能学习到历史知识的十大电子游戏,如《文明》《帝国时代》等等,我突然意识到,当年玩电脑游戏的那波小孩,很快就要成长为学术界的中流砥柱了。这当然仅仅是我的观感,囿于我的社交圈子和认知世界。青年当然也有种种缺点,但这些缺点不单属于某一代人,而是属于所有人的青年时代。

    今日,90后大概已经抛去了脑残的标签,一方面是他们的表现足够出色,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已经瓜分了一部分80后的话语权。但这个社会仍然洋溢着一种代际的敌意,对青年的竭力质疑和贬低,正如守成者对电视、电脑和手机的不信任。《不要让XXX毁了下一代》这样的文章充斥着传统媒体和各种自媒体,短视频和手机游戏被称为精神鸦片,正如它们的先辈通俗小说、电视、电影和魔兽世界一样。这种观点无视人的需求的多元化,否认人类自古而今娱乐和消遣的权利。打游戏,看短视频都不是什么好事,也很难说是什么坏事,生活不可能永远严肃,永远有意义,总有一些角落需要碎片来填充。这符合人性,无关年龄和代际。我看到著名的《南方周末》刊发过这样一篇文章《一大批抖音弱智正新鲜出炉》,这简直是人身攻击了。

    我揣测这种对下一代的嫉恨,一部分来自于年龄和阅历带来的优越感。大腹便便的中年人看不起踏入社会、日日操劳为房车打拼的小年轻;经济独立的白领,看不起斤斤计较十块钱怎么花的学生。把魔兽世界和传奇当做青春记忆的一代人,转眼就把脑残的锅甩给了打王者荣耀的小学生,我们终于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但是被贬低的下一代人,最终将昂首肩负起他们的时代责任,从眼下的趋势看,他们将会越来越出色。

    即便是中国这样的古老帝国,也从来不吝惜对青春的颂扬。《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夫子从来不会倚老卖老,他鄙视的是四十、五十岁的无闻者。梁启超作《少年中国说》,歌颂少年人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如朝阳、如乳虎。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这是老大帝国的青春诗,但今日却是稀见了。

    我又想抄一段鲁迅的话,他实在是最爱和最懂青年的人:

    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代际的敌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yan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