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正是代际传递理论最通俗的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代际传递的现象呢?
一、代际传递的途径
文化传递机制。代际传播被认为是文化连续性的重要环节,父母自身价值观往往构成子女价值观的基础,而子女又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基于父母的价值观,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进一步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二者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所以子女和父母的价值观并不完全相同,父母的价值观通过代际传递的方式传递给子女的,是经过子女自身的选择和加工的。另外,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并不会单独的表现出自己真正的文化价值观,而是会结合公认的社会宏观价值观,子女实际上得到传承的是“混合”了社会宏观价值观的。
资源传递机制。家庭通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资本形式对子女形成独特的教育与教养方式,这一中介变量使得许多心理特征的代际传递效应出现。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对家庭出身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考察中,均提到过各类“资本、资源”的不同影响,不同形式的资本在不同心理特征的代际传递中发挥着作用。
沟通机制。许多相关研究表明,父母和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方式,形成了对子女的独特的教养方式,父母可以向子女传递知识、技能和文化价值从而使得各种心理特征的代际传递得以实现。
二、代际传递的现象
无论是哪种机制发生作用,都可以看到原生家庭对子女在未来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到底在哪些方面会有明显的代际传递现象呢,我们常见的有如下情况:
1、价值观的传递
中国有很多谚语,诸如“龙生龙、凤生凤”、“虎父无犬子”等,这些都是体现了价值观在代际之间传递的现象。因此传统价值观存在较强的代际传递效应,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大一部分是靠人和人一代代的代际传递来延续文化的血脉。中国的家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文化的传承最具代际传递的特征,即父辈的价值观和文化会被作为“家规”记录下来,成为后代子孙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后代通过各种学习和认知传承和扩散,这种传承方式和现象与生理上的遗传过程非常相似。
儿童正处于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够在附近观察的第一个对象通常是父母。父母行为和行为的结果是儿童观察的主要对象。反过来,孩子们会产生各种学习和模仿父母的行为和心理。因此,文化价值观,父母和早期因素的代际传递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育成就的传递
在中国的新生代中出现一个新名词“学二代”,指的就是父母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优秀学子,都是211、985等名校出来的高材生,而他们无论是从能力上还是从意识上都对子女教育具有超出其他家庭的独特优势,进而他们的子女在学校也表现得相对非常优秀,形成了高教育成就父母的子女往往具有更加高的学历和成就的现象。研究发现,除了这些家庭的父母更加注重培养的意识之外,他们往往还掌握着更多的资源,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以及良好的教养方式。教育成就是一种后天的、社会的因素,这种因素首先不可以由先天得来,但可以经过后天努力得到。由于父母也是子女的教育者,所以父母教育成就的不同势必会多多少少影响子女的教育成就,这就是教育成就的代际传递过程。
3、孝道的传递
孝道作为华人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或社会态度,有很多思想值得我们去挖掘、验证和传承,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中,作为中国人的人格特质,孝道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心理现象的代际传递明显受到文化的影响,中式父母的价值观注重亲情伦理,父慈子孝,道德关怀。正如《礼记》中有言,“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增广贤文》有言:“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这句话说明了自古以来,孝顺的代际传递效应便充分的引起了我们先人的注意,并记录了在了古籍之中。
4、焦虑的传递
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焦虑同样具有代际传递。有一项关于抚养儿童的焦虑父母的研究发现,父母患有焦虑症的孩子患焦虑症的可能性是普通儿童的7倍。另外,在母子焦虑的代际传递中,心理控制成了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儿童能直接从母亲处获得母亲焦虑,同时也能通过母亲一定的心理控制而感受到。观察学习理论认为,儿童能观察、模仿父母对环境刺激的恐惧、忧虑反应,进而习得类似的行为表现,进而在模糊、陌生等不确定情境中,儿童会参照父母的反应对刺激做出反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