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简书已有一年,
怎么没开始写文章呢?
不是工作都6年了吗? 难道没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总结?
不是学了SMART原则吗? 难道不能自我管理?
坦白说......就是不能自我管理,害怕中断,生活中有很多计划执行到80-90%了,然后还是无疾而终了。纵然能说出N多理由,但事实摆在这里。
What
为什么现在开始了?因为受到刺激,被现实啪啪打脸了。
工作已有6年,离职休息一段时间后开始找工作。只因一心只想进大平台,基本拒绝了其他中小公司的面试邀请。 本以为自己技术不差,只要好好复习2-3周,进互联网大企业是有信心的。 但事实是 复习2周后,投递的简历石沉大海, 没有一家联系我! 起初第三周的时候 我心态还比较稳,已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可当第四周 找朋友内推简历一样未通过HR或技术官时,才知道 我太高看自己了!!!
Why
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
1、项目技术含量低(无高并发海量数据处理经验)
2、缺乏技术深度钻研(无开源中间件源码级深入研究)
3、技术栈窄(网络,操作系统,大数据等领域知识匮乏)
4、岗位淡季(市场低迷)
5、背景不匹配(人才背景与企业不对等)
6、学历问题
记得某技术官给我的建言:技术人生存的根本是“技术”,只有不断深挖再扩展,才有立足之地。行业发展趋势不缺全栈类型人才,缺的是专家! 这也是很多刚出来工作的人迷茫的地方,到底是偏全栈还是偏专家方向,工作至今,告诉我瓶颈出现了,一定要偏专家再去横向发展。就像武功秘籍你把它修炼到了圆满,大道至简,殊途同归,修炼其它秘籍也如鱼得水。
How
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问题还不去解决!
所以接下来必须做SMART计划:
——S代表具体(Specific)
——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
——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
——R代表相关性(Relevant)
——T代表有时限(Time-bound)
让自己清楚的知道该朝什么方向去强化与训练。那主要会从why里的123点去制定,如下:
1、每月公司内部做一次技术分享
2、每月至少产出一篇技术心得文章
3、每月一个前沿技术demo与脑图总结
不在于多,在于习惯养成。
执行时间:2019年8月
End
当你工作处于舒适状态,那你就已处于危险中了。
再牛逼的梦想,也抵不过傻逼般的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