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在他的一个《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演讲里面曾经说过这么个段子:
我自己就观察到很多搞音乐的朋友,这些搞音乐的朋友很幸福,一辈子只要红三首歌就可以吃一辈子了。实际上,如果你万幸红了十首歌,那你就牛了。
我很早就注意到音乐节有这样的现象,就是说你连续三年唱一样的歌从来不会有人嫌,你唱的是三年前五年前的歌也没有意见,不但不会扔臭鞋,还会得到非常好的对待。
如果你厚着脸皮把这首歌唱了三十年,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更恐怖了,下面的歌迷不但听完了很满意,会热烈的鼓掌和欢呼,甚至还抱头痛哭,说找到了青春的回忆。
这是一个很好的段子,仔细回味,好像所谓的青春的回忆,真的就是这么个回事。
老罗的这个段子里面其实有个关键词—重复。
在我们的印象中重复并不是好词,你看:
- 如果有人一直重复讲述某件事,那么这个人很大可能会被认为是祥林嫂;
- 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不断重复,人就会厌烦;
- 重复的工作一直做,跟机器一样;
为什么我们不想重复?
1. 重复很痛苦
我们大脑其实一直抗拒重复的,大脑就是喜新厌旧的。
比如好不容易看完一部大部头,这个过程真心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感觉脑袋都用光了。
做完这件事最终给大脑的反馈就是痛苦的感觉。
所以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都是抗拒重复的。
2. 重复是浪费时间的
时间是一个如此宝贵的资源。
把一本五六百页的书或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重新看一遍除非是没事干。
互联网那么多好玩的,怎么可以把大好时光浪费在这些重复的事情上。
重复简直太浪费时间了。
3. 重复是智商低、脑子笨的表现
潜意识里面,我们会认为一个需要记忆很多遍才能记牢的人,和一个只要记忆一两遍就学会的人,大家心照不宣的会认为前者智商堪忧。
我们都不想被人说成脑子笨,所以只要一知半解也可以接受,陶渊明不是说过“不求甚解”不是。
至于看一些书,现在又没有考试,哪里需要重复,大家那么忙,能看一遍就不错了。
重复是多余的嘛?
对我来说,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在于,我隔了好多年以为悟出了一个人生经验,然后在百无聊赖的翻阅以前看过的书籍,发现里面清清楚楚的记载着我的“感悟”,这个不止一次两次了。
从那时候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了。
现在科学可以证明,其实记忆的过程也就是长期记忆实在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形成足够的连接。
所以,很大可能,是因为我们误解了重复才导致很多时候脑袋的不清楚。
学习一门技能其实就是不断的雕刻自己脑回路的过程。
卖炭翁里面的“无它,唯手熟尔”道尽古往今来多少技能有成者的心声,这和现在流行的“一万个小时”,“刻意练习”其实真的是一样样的。
我的尝试
掌握重复,就真没有什么学不会了,而这只有一个缺陷,那就你到底有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重复。
那怎样才能有时间做重复的事,不要贪,这个是我“血”的教训,比如之前的我:
-
发现公众号写作很重要,恩,那就练习写作;
-
发现阅读很重要,恩,一周看一本书计划走起;
-
发现看优秀电影很重要,一天一部电影干上;
-
发现英语很重要,恩,加把劲,英语更上一层楼;
-
发现大数据编程是未来,哇草,编程搞起;
天啊!穷途末路了,当每天面临着如此多的“未知”,那段时间,心真的好累啊!
挣扎许久,我明白必须“忍痛割爱”,先稳住一个再说,重复搞起。
从简单的开始,每天一部片,这是2017年上半年的节奏,豆瓣前200的片基本扫完,有些经典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教父》重新翻看,看不懂的两遍三遍也看比如《穆赫兰道》《太阳照常升起》等;
2017年下半年争取每三天一本书,结果参见2017读书一点心得,效果也还行,还有点超额完成(期间还读了四本硬邦邦的英文原版,包括6本英文电影剧本),把自己的存货扫掉一半,看完这么多,发现就那么几本值得重复再看,而且是那些已经被别人吹上天的书比如《未来简史》《原则》等,我只好相信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是真的。
2018现在的进程到了公众号写作训练,计划是争取一周5篇文章输出……
然后正如你所看到的样子,从年前开始,就是这样不要脸的,竭尽全力的写,
重复这个过程,会有很多情绪上的不适应,比如一件本来是娱乐的事情(看片),被你搞成了任务,真的会很烦的,各种姨妈期、更年期……
但人又是比较贱,做多了就麻木了,麻木了就习惯了,习惯了就养成了。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可是真正要做到真的不简单啊!
如果有人想要和我一起”作践“自己,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到时候考虑建个群,比如就叫”践人群“。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