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改革开放:聆听鹿西守护人,讲述海岛变迁史
通讯员(朱晨嫚余晨圆/文,王信捷、马思源、华瑞泽/摄)
“我们在《鹿栖湖》这本书上说到了,鹿西岛名称的来历……”陈庆杰校长受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海岛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之邀,给鹿西的孩子们和实践队队员们开展“海岛书院”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课程,以鹿西岛守护人的角色,讲述鹿西岛四十年的变迁。
平凡生活看改革,细小变化现发展。
作为土生土长的鹿西人,陈校长是海岛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同样也是参与者。“小时候我们经常为衣食住行担忧,靠海吃海,糖在当时都是奢侈品,但现在起码鹿西的孩子不再愁吃不上糖。”校长谈起过去,往事历历在目。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陈校长体会最深的还是教育方面。早年孩子们上学是寄住在一排民房里,教室里的窗户是简陋尼龙材质的窗,“一到冬天,那冷风嗖嗖得往里钻,教室里都特别冷,我们坐在位置上经常瑟瑟发抖,手指有时冻得通红,连笔都握不住。”
如今的鹿西乡小学,经过多次翻修,三层的小教学楼,教室敞亮、多媒体设备齐全,学校还设有书法、舞蹈教室,长廊张贴满《弟子规》、海洋文化、国学故事等文化展示品。孩子们有更好的条件去感受多元的文化、展望未来美好的鹿西。
从2008年开始,仁济学院暑期实践队每年暑假都会踏上海岛为孩子们开展不同主题的趣味课程,整整十一年未曾中断,参与、见证了四分之一个改革史。队员们致力于给岛上的孩子们带去寓教于乐的课堂,采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带着网络课程上海岛。
今年开设的“海岛书院”以传统国学为特色,采用“1+1”的线下课堂教学模式将孩子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队员们将引领他们体会中华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海岛上播下种子。
小村新建设,海岛出韵味。
“村里最早是典型的小渔村,路小,路不平,很陡。房子也是低矮房石头房为主。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我们这里从80年代开始,拥有了洞头县的第一对钢质渔轮后,渔业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老百姓也从中受福。”鹿西岛民用自己的智慧引进了新型渔轮,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90年代后几乎挨家挨户都开始建房,造起了一排排水泥房红砖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鹿西乡着手建造“海上花园”已有15个年头,如今,岛上六个村,一村一特色,村村有韵味。“现代化小城镇一般的鹿西村,具有海洋壁画、石头屋特色的扎不断村,旅游胜地——东臼村,拥有‘白龙屿’这样的国家级地质公园。”陈校长自豪地向队员们介绍了六大渔村的特色。
六大特色为鹿西从传统渔业转型为渔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奠定基础,旅游路线的不断开发,街道的不断修建,乡村巴士的普及,民宿的兴起,鹿西正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外来游人,做客鹿西。
书中鹿栖湖,乡愁一生情。
2000年以后,岛上开始涌现出一批离岛打工的人。他们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特别是一些青年人,有些甚至从小就离开了家乡,在外谋生多年。在陈校长的心目中,他们仍然对家乡有着一种浓浓的乡愁,深厚的眷恋。他们时常会回忆鹿西的过去,激发自己对家乡的深情。
陈校长编写《鹿栖湖》就是希望通过这本书寄托对家乡浓厚的乡愁情感,使在外务工的人能够热爱家乡,记住家乡、反哺家乡,为家乡做贡献。
“鹿西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甚至人们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但是不变的是岛民们对鹿西岛的眷恋和热爱。”陈校长回望这40年,总结了这样的一段话。
改革开放40年,渔村人民从白手起家到如今的小有成就。是他们经历风雨,穿越海浪,不忘初心,用智慧坚持不懈为海岛谋出路。“花园鹿西,离岛慢城”将在变迁中成为现实。
朱晨嫚余晨圆/文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
联系人:余晨圆
电话:1881513879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