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模式属于状态变化模式。
由一个状态维持类来控制当前的状态,把不同的状态写成不同的派生类,当状态发生变化时,状态维持类就更换当前控制的状态对象即可。
在GOF的《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一书中对状态模式是这样说的: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对象看起来似乎修改了它的类。状态模式的重点在于状态转换,很多时候,对于一个对象的状态,我们都是让这个对象包含一个状态的属性,这个状态属性记录着对象的具体状态,根据状态的不同使用分支结构来执行不同的功能,就像上面的代码那样处理;就像上面说的,类中存在大量的结构类似的分支语句,变得难以维护和理解。状态模式消除了分支语句,就像工厂模式消除了简单工厂模式的分支语句一样,将状态处理分散到各个状态子类中去,每个子类集中处理一种状态,这样就使得状态的处理和转换清晰明确。
使用场合
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均可使用State模式:
一个对象的行为取决于它的状态,并且它必须在运行时刻根据状态改变它的行为;
一个操作中含有庞大的多分支的条件语句,且这些分支依赖于该对象的状态。这个状态通常用一个或多个枚举常量表示。通常有多个操作包含这一相同的条件结构。State模式将每一个条件分支放入一个独立的类中。这使得你可以根据对象自身的情况将对象的状态作为一个对象,这一对象可以不依赖于其它对象而独立变化。
示例代码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Context;
class State
{
public:
virtual void Handle(Context *pContext) = 0;
};
class ConcreteStateA : public State
{
public:
virtual void Handle(Context *pContext)
{
cout << "I am concretestateA." << endl;
}
};
class ConcreteStateB : public State
{
public:
virtual void Handle(Context *pContext)
{
cout << "I am concretestateB." << endl;
}
};
class Context
{
public:
Context(State *pState) : m_pState(pState) {}
void Request()
{
if (m_pState)
{
m_pState->Handle(this);
}
}
void ChangeState(State *pState)
{
m_pState = pState;
}
private:
State *m_pState;
};
int main()
{
State *pStateA = new ConcreteStateA();
State *pStateB = new ConcreteStateB();
Context *pContext = new Context(pStateA);
pContext->Request();
pContext->ChangeState(pStateB);
pContext->Request();
delete pContext;
delete pStateB;
delete pStateA;
}
转载文章
C++设计模式-状态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