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听无戒老师上的文学基础第四课,一直提到一本书《一个人的朝圣》。她说她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里的文字描写的特别好。听到这些,我对此书也产生了兴趣。在喜马拉雅里面找到相关的音频,开始听。我听了十几节,还是感觉找不到状态,就没有继续听下去。我觉得这本书比较适合阅读,一个人坐在那里,沉浸在其中体会主人公的感受和陪着他一起行走。像我这样边做事边听,完全不在状态,会感觉云里雾里。
听了这么多,主人公对待儿子的态度让我印象深刻。他的儿子维尼刚出生时,他欣喜若狂,却害怕弄伤他而不敢抱。在儿子两三岁时,想要爸爸抱时,他害怕弄疼他选择沉默躲避。八岁的儿子在一次宴会上出丑时,他因为害怕选择默默承受。儿子拿到剑桥大学的通知书时,他害怕的不知道怎么表达,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儿子得了抑郁症后,他默默的想着以后照料儿子的生活,而没有告诉儿子。儿子最终选择自杀结束生命,结束这段貌合神离的父子感情。
主人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恩爱的妻子,懂事的儿子。这本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却被主人公胆小怯懦的性格打破。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数次请求父亲的怀抱。父亲的拒绝,让儿子期待的心沉入湖底。一次又一次,儿子表面上无所谓,心里早已千疮百孔。听着主人公说着他和儿子的相处,感觉到儿子一次次的寒心,直到最后变得不再期待。或许,儿子的抑郁就是这样日积月累中沉淀,在年纪轻轻爆发出来,最终选择那样的方式解脱。其实主人公是很爱儿子的,可是他不知道怎么表达,总是默默的。这些在儿子看来是忽略,不爱的表现。
这样的相处让我想到了老公。孩子小的时候,老公基本不再身边,很少陪伴。前年一家人才算生活在一起。我让老公多陪陪女儿。感觉爸爸在身边,女儿更有安全感。老公总是以你现在长大了之类的话,拒绝女儿的抱抱,拒绝女儿躺在边上睡觉。之前没觉得什么,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我突然意识到,女儿真的非常需要爸爸温暖的怀抱。不管她做什么,身后总有一个坚实的臂膀让她靠着。因为女儿总是会觉得没有人喜欢她,我一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次算是找到原因了。
老公回来的这几天,女儿强烈要求和爸爸睡。老公不吭声,我告诉他现在女儿小,多陪陪。再大点,你想要陪她,她都不理你了。于是,我们开始四个人挤在一张床上睡。老公陪女儿睡,我陪儿子睡。两个孩子这两天似乎也变得平和很多,特别是女儿。以往被他们弄生气,我发火以后,他们很害怕,两个人互相安慰。这两天,明显感觉到无所谓。我怎么说,他们还是我行我素,不管我说什么。这样的变化大概是他们觉得有人撑腰了。不再像前段时间那样,没有依靠。女儿也变了有了底气。
看到孩子们这样的变化,我很庆幸做了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决定。趁着孩子们还需要父母的时候,多陪伴,哪怕只是简单的依靠,知道他在。这样都足以让孩子们更有依靠,更有安全感。
还记得老公刚回来那个晚上,要出去吃夜宵。女儿以为爸爸又要走了,当场哭了,眼泪哗啦啦的流下来。女儿这是多不希望爸爸再离开,再加上这几天一直粘着爸爸。大概这就是孩子对父亲的爱,无声却总是让人心疼。
听了主人公对待儿子的方式,和这几天家里的变化。我更加的确定父亲是孩子的依靠。拥有父爱的孩子,心里才会更有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