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42631/e953a0430b46243f.jpg)
(一)
一个人,一部电影,一辈子。
"我有一事,生死与之。"
出生在杭州,定居在上海。
北大历史系毕业,坚守敦煌六十年。
从青丝到白发,从红颜少女到耄耋老者。
她把自己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
她就是樊锦诗,敦煌的守护者。
敦煌莫高窟研究院第三任院长。
人们亲切的称她为"敦煌的女儿"。
她曾经出过一本自传类书籍«我心归处是敦煌»。
讲她和敦煌的故事,她的爱情,她的心历路程。
最近,以她亲身经历改编的传记片«吾爱敦煌»正在热映。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2631/acbd24aaf772673f.jpg)
(二)
下午,在图书馆书吧。
由文联组织的关于电影«吾爱敦煌»的研讨会,正在热烈举行。
我们先是看了«吾爱敦煌»的一些片段。
然后,大家畅所欲言,谈了对这部电影«吾爱敦煌»的不同感受。
有人说,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影院,泪盈双目而归。
尤其是看到那个情节,樊锦诗的丈夫老彭走了。
影院传来一片啜泣声。
有人说,樊锦诗一个江南女子,又是北大才女。
其实,她可以选择更好的地方、更好的工作。
在大漠深处的敦煌,不但要吃生活的苦,还要受爱情与亲情的煎熬。
很多人,都找各种理由离开了。
可是,樊锦诗先生坚持了下来。
有人说,他搞接待工作,曾多次接触过樊锦诗。
他说,樊锦诗,就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
视莫高窟如同自己的孩子。
生活也很朴素,就吃住在莫高窟。
可是,她非常受人尊重。
有人说,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敦煌是佛国圣地,能生在敦煌,是五百年修来的福。
有人说,樊锦诗先生捐款两千万,都和石窟保护有关。
她是一个注定改写历史的人。
有人说,在遥远的星空,有一颗星星叫"樊锦诗星"。
编号是381323。她是一个大写的人。
听着大家的高见,我知道。
话题早已超越了电影本身,也超越了樊锦诗先生。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敦煌人,站在敦煌这片文化高地上。
宣传敦煌,写敦煌,义不容辞。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2631/e0b934687723f1f2.jpg)
(三)
«吾爱敦煌»,不仅仅讲述樊锦诗,坚守莫高窟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
还刻画敦煌莫高窟几代守护者的群像。
歌颂了她们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莫高精神。
尽管是纪录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马路飙车的惊险。
几乎都是白描的手法,可它的内核主打一个"真诚",依旧非常动人。
一方面,可以欣赏到莫高窟精美绝伦的壁画与雕塑。
因为,保护所限。
很多,即便你亲自去看,都看不到的洞窟。
这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
另一方面,全方位展现了莫高窟的雄壮外景。
莫高窟周围的三危山,宕泉河、树木以及辽阔大漠。
假如,你不曾来过敦煌,还可以通过影片,了解敦煌的历史与文化。
樊锦诗先生的传奇故事,宛如壮丽诗篇。
她和彭金章先生,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大学毕业之后,两人分在不同的城市。
彭金章先生在武汉大学工作。
樊锦诗先生在敦煌莫高窟。
谁也离开自己的工作。
他们两地分居19年。
两个儿子的童年,她几乎是缺席的。
我也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
我知道,这有多难。
越了解她的故事,越佩服她。
她的伟大是熬出来的。
这部电影,值得观看。
最后,用樊锦诗先生的一段话来结尾:
“夕阳还是那样的夕阳,但人已经不再是昨日之人。
我们都会消失在苍茫的历史之中,人其实是很渺小的。
一生之中能做的事情非常少,我们就是苍茫天地间的过客。”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2631/87096ebe5b79d44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2631/53dcd4e6d2cb05f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