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学术造假与纳什均衡

论学术造假与纳什均衡

作者: 大国小鲜 | 来源:发表于2020-12-11 16:19 被阅读0次

    2020年,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赛门扎被爆出学术造假,涉嫌40多篇论文,时间跨度长达18年,几乎涵盖了赛门扎大部分学术生涯。有趣的是,赛门扎获得诺贝尔奖所涉及的顶尖学术论文却恰恰不涉及造假,这足以说明其本身有着过硬的科研水平,是一位学术大牛。但这样一位水平过硬的学术大牛,对多篇与其自身水平相比相当低级的学术论文造假,这本身是一个相当魔幻的事情。堂堂学术大牛,有着过硬水平的人都涉嫌造假,那是不是可猜测还未被爆出的造假行为不可估量。为何这种造假行为日渐经常且所涉及人员五花八门,笔者认为这是现代科研体系发展所倒逼出一种群体行为所形成的纳什均衡。

    职业科学家诞生背景

    科学发源于欧洲,早期并没有专职科学家这种说法。科学发展早期,对科学的研究往往来源于两种人,一种是衣食无忧的贵族人士,为了排忧解闷打发时间。另一种则是一些事业有成人士的个人兴趣爱好。无论哪种人,都有自己的主业或实业,足以支撑其本身的生活发展,科学完全处于兴趣所为,或许能为其带来一些名望,但基本不涉及利益等方面。并且这些人并不看重科学所带来实际利益,这使得当时几乎不可能出现学术造假,通俗讲科学在当时就是富豪游戏。当时由于科学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相当多联系紧密的低垂果实,当时的大牛往往本身横跨多个领域,对各方面都有所了解,并不存在跨领域无法交流的情况,这使得学士造假难度相当高且很容易被人揭穿。随着时代发展,跨领域人才逐渐消失,出现越来越细的学术划分和由政府主导的科研工作,催生了职业科学家的诞生。

    学科分化与职业科学家的窘境

    随着人类科技发展,学科划分更加分化、更加精细化,跨领域全才大牛消失。在当今时代,学科涉及的知识储备太过庞大,已经无人能够做到对一个学科全部了解,非个人能力所及,更别说跨学科,只能通过多人合作达成。而学科的分化导致效用模糊,这种模糊促使了政府的介入。由于学科越分越细,离普通人越来越远,科学家做出学术突破后,所研究出来的事物,并没有人知道他对实际究竟有何作用,甚至发现它的科学家自己也不知道,但即为了学科研究的多样化,同时也不能排除其对人类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可能性,例如二战时期的图灵机。这都使得这种研究必须进行,但这种尖端的研究成果,不能给科学家本身带来任何收益因此,政府开始介入背书,职业科学家诞生。学科的精细化与可能性,科学家的职业化与实验费用高额,都是一笔无比庞大的开支,只有政府才能负担。随着政府介入,科研模式也从原先的自给自足变为经费申请。经费申请消除了重复研究的可能性,迫使科学家无论是为了成为新的学界大牛、还是为了推动人类科技发展、或者为了申请经费,都必须向着越发精细,越发深入的学科进行探索。这也带来转换成本高额的问题,因为学科愈发精细,各学科之间的壁垒也越发厚实,这导致科学家虽在某些领域是大牛,但一旦转换领域即使是同一学科也几乎与科学小白无异。科学家转换成本高甚至几乎不可能,迫使科学家只能在自己擅长学科一条道走到黑,依靠申请经费维持实验与生活,希望能够成为学术大牛从而发达,但成为大牛的必定是少数人,多数人几乎毫无希望,使得一部分人开始走向学术造假。

    多方困境与纳什均衡

    由于时代发展与学术造假,整体形成了多方博弈的局面。随着研究的深入,现代科研体系越发需要更加尖端的研究工具、更多的实验数据、更多的测试,这些都离不开经费支持。科研机构所获得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与公司支持。但这两者都有自己的困境与难处,这些难处也更容易滋生学术造假。例如政府科研经费,掌管经费的工作人员面临如何分配经费的问题。判断依据之一便是科学家提交的项目申请,但以现代科研体系之精细之复杂,无论经费管理工作人员是普通人还是学界大牛,对各类申请都是两眼一抹黑,既看不懂也无从判断,因此资金更可能依据名望分配。如何判断名望,则采用某人在什么重要的期刊上发表过多少篇论文,这些论文引用量如何,对已经成名的学界大牛当然不成问题,但普通科学家却相当窘迫。以现代科学要求之高,如果科学家想要在顶尖期刊发表论文,必然需要大量实验数据,而这些数据必须使用昂贵的实验仪器才能得出,而这些实验仪器无论是购买还是租用,都需要庞大的经费,但获得经费的前提却恰恰是科学家已经发表的论文,这无疑相当讽刺。况且除却个别学科例如数学等,无论是物理还是化学等都不再是过去爱因斯坦时期仅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在头脑或纸上演算得出,必须要通过实验才能证明,实验又需要昂贵仪器,简直成了死循环。因此一部分科学家开始采取学术造假方式,先无通过造假方式发表论文,让自己有资格使用仪器,之后的事等就只能等被发现了再说,更何况还不一定被发现。这是政府拨款所固有的弊端。同样公司支持也弊端重重,如果选择公司支持例如药品公司,公司支持的原因就是需要研发更好、更廉价的新药,因此公司花巨资购买各类实验仪器供科学家研究,希望通过更尖端的仪器提高成功率,科学家有了机会使用尖端仪器,在药品研究的同时,大量收集数据,以此作为根据发表论文使自身成为学界大牛。只是没有科学家能保证自己的研究领域与研究结果,完全符合公司的构想和预期,一旦出现偏差,公司必然聘请其他科学家进行研究,这样不但丧失使用尖端仪器的机会,更失去成为大牛的机会,因此采取一定的学术造假,简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表面上这是个造假者得益,其余受损的局面,实际却并非如此,多方博弈过程中,造假者得到了声望与名利,但其余各方也并未受损。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而言,经费是一定要分配下去的,将经费分配给有名望的学界大牛,没有任何问题,不然难道分配给刚入职的愣头青更合理吗?至于大牛学术造假,那跟分配者无关。且政府经费反正都要拨款下去,目的是要做出成果,分配给大牛有着极高的成果率也没啥问题,虽然有大牛学术造假情况,但更多的人也做出了成果与课题,在没有更高成功率的方法之前,这种方式最实用和适用,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几个人而改变高成功率方法。对公司来说,以药品为例因为人本身的多样性,即使是已经被市场接受与检验的药品依旧对一部分人不起作用,在研发新药的过程中,因为有一定的监督检验机制,即使是科学家造假,也只能细节处修改,不可能整体篡改,那么对于公司而言,药本身并无太大问题,只是会针对不同人效用减弱或是有其他副作用而已。且即使按设计方案完美制药,依然有这些问题,因此这完全可以容忍,同时还能得到一个学界大牛的背书,这是一箭双雕的好事。对学术界而言,这简直就成了一种另类的筛选机制,首先对于学术界而言,顶尖期刊的审核者本身就是学界大牛,因此一些劣质的学术造假根本就不可能通过审核无法进入学术圈,而通过审核的学术造假,一部分水平低劣但善于造假的人,在各种学术交流会议或是论坛中也会很快露馅,只剩下一部分本身水平较高,同时有一些学术造假的人,这对于学术界完全可以接受,因为其本身的水平很高,完全有资格进入学术界,只是之前被各类门槛所阻碍,但他通过走捷径绕开门槛进入,因其水平很高能够为学界做出更多贡献,因此对于其绕开门槛的做法完全不成问题。在如此条件下,几方博弈终于演变成了纳什均衡。

    在科学快速发展,学科不断分化精细的当下,由于缺乏更好的筛选机制,使得学术造假居然成为了一种纳什均衡被各方所接受,这无疑相当滑稽,但随着造假事件被不断发掘,造假参与者身份逐渐增多,无论是否满意这都已成为现状,而解决他不是依靠单个政府或是其他力量就能阻止,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都进行调整与改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学术造假与纳什均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ygj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