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而时习之 01

学而时习之 01

作者: 许佳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3-10-08 17:43 被阅读0次

    论语第一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个问好,是三个反问句!

    什么是学习?在日常和会员的交流中,我最长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这书我听过,但就是记不住,或这书我也看了,就是记不住! 为啥记不住?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只是通过读书或听书,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并没有让我们看到或听到的知识和我们现有的认识及经验发生“化学反应” ,我们并没有去融合,没有去思考,更谈不上践行。

    知识就像风一样飘过,自然不会留下太多痕迹,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来解读,为何我们听书、看书后记不住的疑问?

    如图:

    显而易见,当我用听讲或阅读的方式来学习的时候,我们还停留在“被动学习”的阶段,记不住才是正常的,并不是我们的记忆力有什么问题,而是我们用的方法本身就只能留存5%--10%的部分。如何能够记住更多呢?如图所示,更多的采用主动学习的方式,例如我现在正在进行的书写,我在书写的过程需要思考,需要调动大脑中的已有知识,我的出发点除了梳理自己所学之外,也希望有缘能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能够从我的所学所思中有所感悟,等于也是在教授他人,这样坚持下去,我看来学来的知识留存率一定会越来越高。

    我写的这篇文稿,还会拍成短视频,会在线下活动中应用到我所讲的其他书籍中,渐渐的这些知识就会牢记于心,会成为我日常工作生活中所参照的标准,是我处理问题时所依据的原则,渐渐的我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便没有太多纠结和拉扯,因为我很清楚怎样的选择更接近正确答案,怎样的选择更接近我想实现的目标,可谓人间清醒!

    回到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到东西而且能在实际生活中合适的时候去用(杨伯峻《论语译注》中“时”为合适的时间)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

    但回到个人经历来说,学而时习之真不是一开始就会很快乐的,比如我一开始学习非暴力沟通的时候,理念上是懂了一些,可是行动上却迟迟不能有彻底的改变,当我又控制不了情绪的时候,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对自己的评价就会降低,这种时候往往是不快乐的,实现学而时习之并能实现愉快的感受,是要长期坚持,且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选择行动的方案是正确的,才有底气再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依然可以义无反顾的坚持,最终体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记得樊老师解读有一个片段,就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主人家要花费时间精力接待客人,以前人们物质条件比较差,所以有朋友来不见得就是快乐的事情! 樊老师引申出来和现代人生活习惯结合来解读,其实这一句讲的可能是人际关系,我们可以接受志同道合的人,也可以接受和我们想法认知不一致的人,保持开放的头脑,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一定是很快乐的,因为这个人一定用自己的言行吸引了一帮人一起合作共事,并且还能将人际关系经营的很和谐,无论是个人幸福感,还是工作,生活,家庭都有很多滋养,自然很快乐!

    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们,不理解我们,我们不会因此而愤怒,不也是君子吗? 结合第二句来理解后一句,在与他人想出共事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了解和理解自己的人,我们不会因此而产生不悦的情绪,那就是有德之人,是君子! 这样的人能量是很强大的,钝感力也很强,人们都愿意和这样的人相处共事做朋友。

    论语学而篇的第一句,概括起来的意思就是:我们学习不仅仅只是学到知识和文字,而是将学来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的合适的时机去用起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我们不是很快乐的吗? 别人不了解我们,不理解我们,我们不会因此而产生愤怒的情绪,不也是君子吗 ?

    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学来的东西,加以刻意练习,身边常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是很快乐吗? 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不会因为朋友不了解,不理解自己而不高兴,有一颗博大宽容的心态,这难道不是君子吗? 如果能做到这简简单单的三句话,那真的就是很厉害的人了!

    如今这个社会,只是大爆炸,很多人就只是一味的学习,以为将只是记住了就算是学到了,大错特错,学来的知识如果没有和自己的认知和经验产生融合,那都是死的知识,没用! 将学来的东西通过刻意练习变成自己的日常行为,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才是真的学到了。 

    很多人和他人的关系总是出问题,志同道合的人也许可以共事,可是不理解自己的人就会带着很大的情绪,无法正常的合作和互动,甚至心生怨恨,这样的是不会快乐的! 

    这三句话第一句可以推荐读的书是《刻意练习》

    第二句可以读一读《他人的力量》

    最后一句可以看看《钝感力》

    中国故人的智慧,常常令人叹为观止,2500多年前的孔子一两句话的功夫,就将西方人一本书想要呈现的核心思想讲清楚了,为中国自豪,更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自豪。

    就到这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而时习之 0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yhb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