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拆书《逆向创新》第4章:如果……就能……

拆书《逆向创新》第4章:如果……就能……

作者: Jennifer在深圳 | 来源:发表于2023-10-11 09:07 被阅读0次

    换一种拆书的方式阅读,拆书法核心由RIA三步曲构成。一起跟着我体验一下吧。后面还留有作业,期待你在留言区分享经验。

    逆向创新

    【R】阅读书上原文P93-96,字数1442字,预计阅读时间5min

    环环相扣的“如果……就能……”问题

    IDEO首席执行官布朗认为,限制通常不会只是单一的,而是在某项包含工程、营销和法令等各层面的特定挑战中,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限制。领导者需要具备克服主要问题的远见,并明白不太可能在提出第一个“如果……就能……”后就能完全得到解决,而会是一个对策衍生另一项挑战,这项挑战又需要找到相应的对策等一连串的过程。然而,也就是这种“挑战——可能对策——挑战——可能对策——挑战——可能对策”的连续性质,对企业保有乐观开放的文化氛围显得格外重要。

    这一连串“如果……就能……”环环相扣的本质,在一个勇于挑战巨大限制的团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台湾就是例证之一。知名畅销书作家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曾形容台湾为“位于台风频仍海域的贫瘠之地,缺乏赖以维生的天然资源”。对1949年撤离中国大陆的人来说,这里并非理想的安身之地。台湾当局必须奠定稳固的经济基础。天然资源贫瘠,基础设施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加上新加入的人口,台湾当局面对的是无数严峻的挑战与限制。但他们不能停滞不前,必须要设法发展下去。因此,台湾当局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挑战性问题:在没有天然资源的条件下,我们要怎么发展经济?他们的第一个“如果……就能……”,就改变了天然资源的定义。台湾当局自忖若将人民视为天然资源的话,就能跳出当前以农业为主的现状而有所成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台湾地区就已经开始将发展的重心从农业转向轻工业,而新当局则借由土地改革措施延续这个路线。他们鼓励地方投资,打造新的工业基础,规划基本教育制度,作为稳定工业人口的第一步。到了1968年,台湾当局就已准备将当时实施的六年义务教育,延长到九年。但这项对策进一步衍生出了另一个限制:“师资短缺”。因此,下一个“如果……就能……”的问题,就是从现有的大学毕业生中,招募替代师资,并提供在职培训。然而这个解决办法却又引发新的问题:虽然有了更多教育机会和更多师资,但是却没有足够的教室以及兴建校舍的经费。解决教室短缺问题的第一步,便是从教育事务主管部门以外的地方来着手。由于教育一向是优先考虑的,因此所有相关部门都希望能在兴建校舍上贡献一己力量。第二步则是说服私立学校加入这项计划并开设新班,同时扩建学校以容纳增加的学生。而最后一项挑战,则是当时的教育体系并非为培养技术性人才而设计的,因而无法真正满足当局在经济增长方面的需求。因此他们实施了“双轨制度”,将职业技术学校与一般学校结合在一起:高级职业学校以及专科学校负责培育新的技能,并与私人企业合作,规划训练课程,以减轻财务支出,同时分担开发天然资源的责任,以达成整体目标。显而易见,当局实施戒严有助于各项政策的强制施行。然而,台湾

    当局无法单靠政令来转化这一连串限制并达成目标。为了解决每一项限制,他们采取了下列“如果……就能……”的想法:

    ●以全然不同的方式来定义资产。

    ●寻找新方法来解决各类短缺问题。

    ●转化现有资产以满足新目标。

    ●结合各种创新课程与技能,以便统一解决问题。

    我们将这个努力多年的历程,归纳在第96页的表4.1中。

    表4.1:台湾的“如果……就能……”实例

    儒家思想相当重视学习与自我进步,台湾地区人民因教育而发展。今日的台湾,即将迈入十二年义务教育的里程碑。所谓的“台湾奇迹”,是指中国台湾自1952年到1982年期间,经济平均每年都有将近9%的增长率,比韩国、日本、新加坡都高。仅有2300万人口,却拥有全球第四大外汇储备,这的确很了不起。虽然教育并非唯一功臣,但却是最重要的因素,它正好说明保有“如果……就能……”文化,是处理挑战性问题所激发出来的一连串的“问题——解答——问题——解答”的基本要素。

    【I】【精读书稿】:

    本次我们要领读的素材核心来自于书籍的第4章。在精度的书稿中,我们可以看到摘抄了一段书中的原话,它来自于第93-96页,字数1442字,大概需要你阅读5分钟。接下来,我们一起透过这段原文进行深入学习。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尝试提出了挑战性问题,这样迫使我们在显而易见的限制中寻找机会,需要我们朝自身经验以及舒适圈以外的方向去找答案。苹果设计师乔纳森·伊夫爵士(Sir Jonathan Ive)曾谈到应付这类挑战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就是必须“极度专注”并且“好奇又乐观”。他认为很少有人能兼具这些特质,因为在一段屡试屡败的时期,你很难一直保持乐观与好奇心。

    显然,乐观的正面态度让我们打开视角从而找到更多成功的办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乐观往往更多体现个人意识,但是解决问题需要整个团队的参与。否则,虽然有乐观的成员提出了不错的对策,也会被“我们办不到,因为…”的反应挡掉,而且理由看上去也非常客观,类似于成本、方法、风险等等。例如,面对降低成本的课题,若有人提议可以把油墨替换为更有成本优势的型号时。你会发现这个对策不一定是完美的,可能会导致产品的品质和生产的参数发生变化,这时候有反对者会跳出来说“我们不能把原来的油墨替换掉,因为烘烤时间需要延长将会影响生产的节拍”。

    诚然,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对策,多少都有些瑕疵或者会引入新的麻烦。但是假如在一个团队中,反对的声音很多。最终,那些一开始还保持乐观、想要尝试的想法将被迫停下来。这样解决问题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研发的动力和流程都要停摆。因此关键点在于,我们要如何塑造一个相互沟通的环境,好让我们尽最大可能来解决问题,这比单纯鼓励大家乐观要要用得多。

    那如何更好地塑造相互沟通的环境呢?书中提到一种方法,尝试把沟通的语言从“因为…所以不能…”改为“如果…就能…”。在刚才的例子中,表达就会被迫改口“如果我们从其他地方节省时间,就能使用新油墨了”。如此一来,研发流程就不会中断,而团队也就能继续解决下一个问题,即如何从其他地方消除浪费。

    虽然是换了一个说法,但是不是简单地自我麻痹或者打鸡血,而是让我们针对正确的问题来讨论,让我们把视角聚焦在“要怎么做才能办到”,也把讨论的身份从发现问题、发现阻碍的人,切换成寻找对策的人。

    学习到这里,你会发现 “如果…就能…”句式的本质——在于找到对策可能引发的问题,并且尝试在“如果”中解决掉,从而达成“就能”的目的。比如在台湾经济发展的例子中,为了摆脱土地资源贫瘠的限制,需要将经济发展重心从农业转向轻工业。为了实现更好地转型,首要措施是提高大家的教育水平,即把义务教育从六年延长为九年。但是这个对策不是完美的,因为新麻烦是,台湾当时并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假如是反对的心态,则会提出“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所以不能把义务教育从六年延长为九年”。如果我们因为不想解决这个新麻烦就放弃了对策,则会提出“如果我们能够从未正式训练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募代替师资,就能将义务教育从六年延长为九年”。

    其中,“如果…就能…”可能是一系列的,不断想到对策的时候,会不断引入新的问题,只需要不断重复这个句式,并且不断复盘从而得到新的启发,就能在反复尝试的过程中真正解决问题。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对策我们都要执行落地,也需要筛选过滤,选择对目标最有利的对策去推进。

    那可以从哪些角度提出一个更有价值的“如果…就能…”呢?即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决对策引发的新问题呢?书中介绍了9种方法,帮助我们找到更多视角。

    1如果我们把它当做…就能…这意味着需要把一些习以为常的角色或流程,赋予更多角色或价值。

    例如:

    “如果我们将病患视为顾客,同时也视为负责人时,就能大幅改善这些被剥夺权利的民众的健康状况。”

    “我们要如何把等待变成一种有意义的体验?”

    2如果我们让其他人去…就能…这意味着需要整合或跨界使用其他人的技能。

    例如:

    “如果我们善用社群中其他摄影师的技术,就能为每一套房子提供很棒的照片,而无须专门雇用员工拍照,还能省下前往世界各地的旅费。”

    “如果我们能让一百万个人帮我们翻译,就能将网页翻成其他各种语言。如果我们能在人们翻译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学习新的语言,就能找到一百万人来做这件事。”

    3:如果我们能省略……就能……这意味着通过删减某些服务、产品或流程。

    例如:

    “如果我们能省略设计师帮顾客吹干头发的步骤,就能以半价收费的方式提供高质量的染发服务。”

    “如果我们只专心将四件事做到毫无瑕疵,就能以经济的房价,提供别具一格的时尚旅宿体验。”

    4如果我们能取得……知识,就能……:这意味着增加新想法或新信息的来源。

    例如:

    “如果我们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对客户的简报有所贡献的话,就能提供比最大的竞争对手还要优越的服务。”

    “如果我们善用顾客本身的知识的话,就能以低价提供优质的顾客服务。”

    如果我们引进……就能……:这意味着引入全新的商品或服务。

    例如:

    “如果我们让香味和愉悦感,超越清洁功效而成为洗衣时的精神享受时,就能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清洁保证。”

    “如果我们在印度消费者掏腰包前,先让他们有机会试吃和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食品,我们就能将这些产品销售出去。”

    5如果我们能用……取代……就能……:这意味着以全然不同的东西取代产品、流程或体验中的某些必要的元素。

    例如:

    “如果我们用安全气囊来取代安全帽的话,就能给头部提供更有效的保护,同时又不会弄乱头发。”

    “如果我们以小型的移动餐车来取代昂贵的固定地点,就能开创我们的餐饮生意。”

    如果我们以……来资助的话,就能……:这意味着用还没有持有的资金解决问题。

    例如:

    “如果我们最大的客户能预付我们费用的话,就可在缺乏现金存款的情况下,将投资人的股份买下来。”

    “如果我们向粉丝们募资的话,就能得到成长所需的资金,而不用向银行借贷了。”

    6如果我们结合……就能……:这意味着把两个从未放在一起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产生效果。

    例如:

    “如果我们将产生新鲜惊奇效果的算法,与筛选人们喜爱口味的算法相结合,就能利用无法思考也缺乏创意的认知系统,开发出制造创意食谱的方式了。”

    “如果我们将三项从未结合过的现有技术融合在一起,就能制造出马力更强且燃油效率更高的引擎。”

    7如果我们取得……资源,就能……:这意味着用之前没有的资源解决问题。

    例如:

    “如果我们建立一套由时装设计师提供商品(资源)的租衣模式的话,就能让买不起昂贵服饰的年轻女性也能穿上高级华服。”

    “如果我们让拥有商品的人分享他们的资源的话,就能在交通和住宿方面创造大规模、长期且获利的业务,而无须支付庞大的固定开销。”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你会发现这个工具非常适合用在团队讨论的场景下。比如假设团队已经提出了挑战性问题,接下来大家针对性地提出各种可能的对策。在对策筛选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某些对策非常有价值,但是会引入新的麻烦时,可以拿出“如果…就能…”的系列图。

    发散:围绕9种打开方式,请大家用便利贴记录各种想法,并且贴在起始点周围。

    收敛:可以先选择熟悉的方式探索。

    发散:通过“如果…就能…”找到解决这个新麻烦的新对策。

    收敛:针对新对策,回头再思考对原来的限制是否有新的认识,能否把对策整合。

    过程中保持乐观与好奇的态度,不断循环,直到找到新的灵感和对策。

    【A】行动练习

    针对上次作业中提到的挑战性问题,你有哪些对策,找到其中有价值,但是不好实施的对策,尝试使用“如果…就能…”系列图,找对新对策。

    挑战性问题:

    对策:

    对策导致的新问题:

    如果…就能…:

    启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书《逆向创新》第4章:如果……就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hb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