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开始带教两位实习生。逸宁跟在身边,梓文在另一所学校代课。开学前和梓文有过长时间交流,这次放假提出让她写一份工作感悟,小姑娘马上应允,我们书信交流了一通。
与逸宁见面前,再次了解她的需求,并提出我的要求。今天见面,上午谈了带教具体安排,下午听我的课,再把听课过程补充详细,准备明天试讲和上课。
拿到她的第一稿,吃了一惊,问题明显。
第一,过程过于概括性,没有详细操作步骤。
第二,过程记录有误。这个很让我奇怪,环节怎么有错,与实际不符。
看了她的听课笔记,难以置信地凑上去再仔细看,寥寥几句,几行字就算一节课的记录了?
不禁问她,听课笔记怎么这么简单?你上个月在银湖的听课笔记拿来看看。
“那个笔记是要上交到学校的,不在身边了。”
“也都是这么简单的?”
“不是,像备课笔记那样。”
看来,她怎么做听课笔记还不清楚,刚刚全凭记忆在做记录,难怪会出错这么多。于是,我就此谈了听课笔记如何记录。
首先,作为行业新手,肯定得从模仿入手。要模仿准确,必须尽量做到课堂实录,将师生对话、行为记录完整。
不是上交的听课笔记,不需要句子多么完整,字迹多么漂亮,一切为自己能拿来用为宗旨,所以,步骤一定要清晰。
如何做到清晰,多用动词,教师做了什么,学生做了什么,教师提问是什么,教师的过渡语、小结语、启发语是怎样的,关键词一定要记录下来。自己看到这笔记,可以拿起来就能模仿上课,这样才具有可操性。
其次,做听课笔记一定要有框架思维。课堂实录般详尽的记录,不能从教师第一个教学行为第一点记录,一直顺着记到课堂结束n个点。这样的笔记,本就密密麻麻的文字得聚精会神地读,若分不清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是什么,一个大整体不分段,读来很费神。
听课中,要思考教师这几个步骤是围绕什么环节内容展开,服务于什么环节目标。要在听课中自动带着框架意识来听来记录。这就是对执教老师教学设计的理解。
一旦带着理解记录,不光利于准确记录,更是便于思考与判断教学手段、教学策略和教学理念。这是事半功倍的方法。
最后,听课笔记除了记录过程,要及时记录听课感悟。
听课中的感悟,往往一闪而过,有些被启发的想法,有些即兴升起的灵感,有些淡淡的疑惑,都要及时记录下来。
俗话说,旁观者清,有许多看到的问题,比如一些不是很好的上课习惯,作为旁观者往往会有与执教时截然不同的感受,会意识到这些小毛病不能有。这些是非常珍贵的思维火花,不管价值高不高,不管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有多大的帮助,带着思考的听课,收获一定最大。
下面是和梓文的文字交流:
执教第一个月感悟
刚开始面对一年级的孩子,其实是有点紧张的,怕没办法控制课堂,上课后我发现孩子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对感兴趣的东西会有兴趣去做,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参与各种活动。于是我设置一些课堂游戏,比如课堂开头我会加一些声势律动。中间设计一些和歌曲有关的游戏,比如《口哨与小狗》中间带着孩子跟着音乐散步,《你的名字叫什么》中带孩子跟着节奏拍手找朋友。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低段学生好玩、注意力容易涣散,所以你的音乐游戏的安排非常好。
从音乐教学来说,音乐素养的培养从节拍开始,跟节拍踏步走,要坚持做,最有利于学生节拍感的培养,而且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基础素养情况和态度情况。
适合踏步的作品都这么做。
其他不适合踏步那就身体律动。一定要从动入手。
对教材感觉研究不太深入,现在经常上课之前先研究教案,按着教案上的上再改动一小部分,但是一年级唱游没有教案,就去网上找一些案例怎么上,会好一些,上课时间有时把握不好,环节总是比较拖,一节课上不完,我尽量在改正,每个环节固定时间,前面律动总共时间控制在10-15,多节课上完有一些改善。
对,课前准备一定要充足。你很会思考,遇到问题马上琢磨怎么解决,好习惯。反思促进步。
有些知识点讲解并不能很清晰,特别是文化方面,比如讲解什么是拍号,节拍和节奏的区别,节奏型如何学习等,给小孩子讲刚开始他们会很疑惑,听不懂一些术语,后面我就去学小红书里的方法,比如用一节节火车代表小节,用ti ta ta表示节奏,带着他们用手打恒定节拍,现在好一些了。
不着急说音乐术语,解释不清,造成困扰。就是从动作感知音乐要素节拍、节奏即可。
音乐游戏既调动学生兴趣,更是以动为载体来学习音乐。哪怕到了五六年级,一样不能缺少。先感知后认知,这是音乐教学的定律。
梓文下午回信息说,一定会继续研究怎么上好课。哎呀,年轻真好,充满干劲,未来可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