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

作者: 七月_未名 | 来源:发表于2019-07-03 16:22 被阅读0次

       

    摆渡

    监考的时候,试卷上有一篇题为《摆渡自己》的文章(见文末),题目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摆渡”这个词带给我强烈的视觉冲击且挥之不去的是一部电影的名字,好像叫《灵魂摆渡》,艳丽的色调,狐媚的画面,让人觉得不仅是在世人生,哪怕是黄泉路上也有可能要经历各种诱惑、陷阱、劫难。摆渡成功,成人成神;摆渡不成,万劫不复。

          再有,就是那个生在俗世又似乎远离俗世的湘西边城替人摆渡的翠翠爷俩了。老人坚守着岗位,那条渡船就是他的岗位,风雨无惧,准时准点,钱多不收,好意必报。摆渡,与其说是他的职业,毋宁说更像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青山绿水之间,他们用善良,用淳朴,用清澈如溪水般的浅浅欲望摆渡着他人,是否也在摆渡着自己?

          文章里说,在烦恼、苦闷、挫折或苦难的岸边,“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有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这里的“摆渡”,其实就是一种拯救,一种救赎,一种面对困境的解决方案。

          那么为什么作者不用“救赎”而用“摆渡”这个词呢?说起来还挺有意思。希腊神话里的五大创世神之一黑暗神厄瑞玻斯的儿子卡戎,是冥河的摆渡人,他负责把亡魂摆渡到冥河的对岸去。这样看来,“摆渡”应该是和灵魂有关。这里的苦闷、烦恼、磨难,都该是人内心的一种困境,是人的内心出现了迷茫、困顿,不知何去何从,甚或是丧失了前进的希望和动力。

            坚持还是放弃,意义还是价值,逃避还是面对,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

          越是拷问,离自己的内心便越近一步。哲学里说,“认识你自己。”是的,每一个灵魂都需要去发现,包括你自己的。而“摆渡”的过程,不仅是发现,更是塑造。

          没有坚持着阅读与写作,不会有后来的史铁生,没有霍金深厚的知识底蕴和对宇宙的强烈好奇心承载的梦想,我们看不到享誉全球的《时间简史》、《宇宙简史》。

            在看似羸弱、残疾的躯体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多么强大刚毅的灵魂!他们成功地“摆渡”了原先的自己,从而成功地摆脱了困境,塑造了更强大的自己。

            是的,真正能救赎的只有自己。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心灵与身体似乎总是背道而驰。身体越安逸,灵魂越孱弱。所以你会看到苦行僧宁愿舍弃安逸的床榻而选择衣衫褴褛风餐露宿。为什么?苦的是身,修的是心。修,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红字》也是一部关于救赎的小说。在那个信仰宗教的社会里,女主人公海丝特因为与年轻的牧师产生感情而生下女儿,就被认为犯下了十恶不赦的通奸罪而被要求永远佩戴着象征耻辱的红字。从此,她被周围所有人唾弃、谩骂、嘲弄、孤立。她本可以逃离那个让她痛不欲生的鬼地方,但是她选择留下,选择面对,选择在巨大的世俗压力下卑微却有尊严地活着。最终,她以一个人的善良、勇气、坚持、不卑不亢,改变了俗世的眼光。

          路遥笔下的孙少平,读书识字,头脑聪明,宁愿放弃和哥哥一起合伙办厂发家致富,却选择到工地上干最苦最累的活,难道仅仅是看了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总觉得应该这样。”冥冥之中是否也有一种苦行僧的彻悟?据说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带上几大箱书,一个人风尘仆仆踏上回故乡毛乌素大沙漠,在无边苍茫与寂寥中,接受着精神的沐浴。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时候,他的身体状况极差。如果继续没日没夜地创作,有可能会送命;如果调养休息一年,那么这种情绪上的大割裂对于长篇小说作品来说,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在死亡与完成作品之间,路遥选择了后者。他选择救赎自己的梦想,哪怕以生命为代价。

          人,时时刻刻都在面临着选择。然而,涉及到心灵抉择且需“摆渡”的,估计也没那么多。从这一点上来说,文章结尾两段就有点浅化内涵,为文造势了。可惜没署上作者名字。

    摆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摆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ykc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