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方向若正确,实现目标只是方法论的问题。
—— 阳光
今年是毕业的第五年。毕业五年,是职业生涯发展的一道分水岭,该培养的思维习惯,也培养了;该学习的职业技能,也学习了;职业发展的方向,也开始步入定型。与此同时,同学与同学之间经济收入的差距,也开始逐步拉开。
我高中就读于一所省重点中学,学校的升学率一直保持很好。高三那年,我们班级50几位同学,上本科的有40多人,创造了那所学校几年来的历史记录。我们的班主任,也在那一年,一战成名。听说后来,很多家长指名要转到他负责的班级。
四年之后,高中同中,有不少同学又考取了研究生。我也是那年考上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之后,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基本都去了银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大型国有企业,或者进了高校当老师,还有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有几个同学去了华为,总之大部分同学都取得了老师和家长眼中的荣誉和光环,也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收入,过着安稳的生活。
高中同学当中,有几个同学成绩一般,但很活跃、爱折腾。其中有一位同学,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是因为我还在读研二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给我发信息,说要过来看我。我就告诉他,该怎么坐车,怎么转车,怎么走。他就回复我说:“好的,我知道了。”
后来他到了学校门口,我就骑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过去接他。结果,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辆黑色的豪华轿车。车窗慢慢摇下,我看到了我的老同学。于是,我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在前面引路,他开着车跟着我,去了我宿舍。
你知道,研究生就每个月几百块钱的补贴收入,加上课余时间在外做兼职、打点零工的收入,口袋还是很微薄的。那时候,过的是精神丰满、物质清贫的日子。
后来吃饭的时候,我们聊天,才知道,他在佛山那边,代理了一款芯片,已经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我读研究生的这几年,他已经在商海里开疆辟土。
再后来聊了些什么,我已经忘记了。我只知道,他已经很有钱了。
01 专业技能,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做财务的朋友应该知道,财务实操的工作经验很重要。
我有一个财务的朋友,本科毕业后,去了一家中字头的基础设施建设单位。工作很勤勉,早晚加班,多做了很多工作以外的事情。公司人力资源部对项目财务部门负责人岗位任职条件的工作年限规定是三年,他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能够胜任项目财务部负责人的岗位。当然,也很快就得到了公司里领导的器重,被派往海南的工程项目,独立负责那个项目的财务工作。
我这个朋友比较有想法,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也想过加入创业公司。前几天公司财务年终决算,所有项目财务人员回到公司总部,他也回来了。在路上,我们碰到了,去了他入住的酒店,我们聊了大半个晚上,交流了对未来发展的一些想法。
最后,我跟他说:想创业,从0到1,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这种经验与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打工可以获得的。
02 创业的能力,也需要在实践中培养
毕业那年,我也跟其他同学一样,带着父母眼中的光环,和朋友眼中的荣耀,进了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这些东西,在工作的前三年,给了我足够的虚荣感。当然,以此为平台,也让我获得了还不错的经济收入。
2014年,在公司附近,成立了一家专门做会计从业资格证培训的机构。创业者姓林,我叫他林老师。林老师刚大学毕业,在一家培训机构工作了半年,后来那家培训机构好像倒闭了。于是林老师失业了。考虑到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请教了一些培训机构创业的前辈之后,林老师决定自己创业。于是,他跟朋友借了20万块钱,在并不是很繁华的地段,租了一层办公楼,自己装修、买电脑,招生,自己讲课,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
那时候我还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刚好想学习点财务方面的知识,所以成为了林老师的第一批学员。也就是在这家培训机构,我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为后面转型做财务管理作了铺垫。
接下来两年,我继续享受着大公司带来的虚荣感。当然,也学到了大公司以规章制度为主要依据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取得了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职业资格证书。林老师则继续艰难地从事着他的教育创业工作。
毕业后第三年,我的职业生涯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综合考虑未来整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我转行去做了财务管理工作。那一年,林老师的公司有了一些起色,并且另外再注册了一家财务公司,主要做代理记账业务。
第四年,我去了海口的投资公司,从事财务管理实践工作。林老师继续发展他的教育事业。也就是在这年,国家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林老师也适时做了业务转型,改为培训初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
第五年,也就是今年,我从海口调回了厦门。林老师的公司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财务公司已经有十多号员工。
对比这四年,我获得了职场的经验,学会了大公司的规范化管理,在长沙买了房子。林老师有了自己的公司,有了稳定的业务来源,在厦门买了房子。我们两个人,都很努力。林老师每周也是上七天班,我虽然有周六周日,但也给自己安排了满满的工作日程,要么学习,要么做其他实践工作。但我已经感觉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开。
我和林老师经常保持着联系。哪怕是去了海口的那一年,我每次回来厦门,都要去他的办公室泡泡茶,聊聊天,交流关于未来发展的设想。
林老师提到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从0到1,是每一位创业者,必须经历的过程。”
他说:“创业这几年,我对管理的积累,就像是一个沙漏,一点一点的沉淀,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了每一个管理细节的积累,和每一个管理过程的提升。”
他说:“你知道吗?这三年,我公司的前台换了多少个吗?……16个。”
我明白了,我们虽然做了同样努力,但是我们的竞争,一直不在同一个层次。当我苦练岗位技能的时候,他已经学会了怎么去带领自己的团队。当我学会了铁砂掌的时候,他已经配置了狙击枪。
03 若有正确的战略方向,实现目标只是方法论的问题
其实,对于大多数勤奋、努力的童鞋而言,每天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影响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了。正确的战略方向,才是发展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当战略发展方向正确了,实现目标、完成任务,只是方法论和时间的问题。比如,你想从事财务工作,通过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就是职业发展的节点性学习目标。一旦确定一辈子从事财务工作,只需要去研究这些课程的正确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考试,其实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只是需要一点点时间。
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是否这辈子要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或者,本职业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却又想考取注册会计师的证书。职业发展和学习考证不能够做到重叠,就会产生时间和资源的内耗,也会产生意志力的不坚定,这必然不会带来最有生产效率的结果。
其实这辈子是否有可能去创业,也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
我那个做财务、比较有想法的朋友跟我说:“其实我分析过我自己的性格,我这辈子,应该可以做一个强有力的将,或者说先锋,但可能不太适合做帅。”可以说,能够有明确的自我认知,是做好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前提。
如果这辈子一定会创业,那就围绕创业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且逐步找机会实现创业从0到1的这个过程。
04 打工和创业,两种不同维度的竞争
如果把打工模式,创业模式看成两种商业模式的话,打工是单一的“劳动付出-获取收入,停止劳动-没有收入”的商业模式,创业是在构建沟渠和管道,目标是建立规范的制度体系,梳理出清晰的业务操作流程,建立高效执行的管理团队,找到契合企业的合伙人或者委托人,实现“去自己化”的目的。去自己化,即有一天,当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各业务能够按照制度、流程自行运转,创业者即使离开企业,也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盈利,那才是创业者成功的时候。
套用经济学中的说法,放弃正常利润,获取超额利润,才是创业者应有的归宿。
打工和创业,是在两个不同维度开展的竞争。同样的勤奋、同样的努力付出,获得的回报,是不同的。
对于有雄心抱负的童鞋来说,取得股权收入,取得被动收入,才是这辈子奋斗的正确姿态。
作者 阳光,微信公众号“混在职场”,个人微信号“yangchao-D1”,喜欢的欢迎联系作者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