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好文,我自己觉得受益匪浅!
你觉得你够爱自己吗?这几年来,社会普遍流传这句话「你要爱自己」这像是一句口号,甚至已经成为很多人,奉为圭臬的人生哲学,但他的吊诡之处就是,通常你喊越大声,就表示你越是做不到,另外一句相关的口号是,你要先爱自己,才会爱别人!而这句话,同样有另外一个吊诡之处,就是只有内心一直缺乏被爱的感觉的人,才会不断地说服自己要先爱自己。
首先我们要破除的迷思,就是要以脑科学的研究来破解,爱自己和爱别人,之间的矛盾之处,同时要提供七个相处的方法,让你可以训练大脑,让它懂得在本能的反应之下,还能跨越依恋障碍,学习真正相爱的秘诀。
事实上你要先爱自己才会爱别人,这句话的先后顺序是错的,人类之所以学会爱自己,通常是因为曾经体验过被爱的感觉,正因为曾经被好好地关怀和照顾过,才能学会照顾自己,我们也必须在自己父母的婚姻中,见识到他们彼此关照,以及修复摩擦的模式,才有可能学会这些美好的特质。
如果你的父母,日常发生短暂的争执过后,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对方道歉,也会在累积更多的伤害之前,修复彼此的关系,他们就是在你面前,示范了相爱的模式,反之你可能无从学习,相爱到相处的智慧,一路成长以来,变成一个内心缺乏被爱的感受,而不断向外去乞讨爱的人,两个人从独立的个体,到发展成为相爱的模式,必须跨越很多的冲突与障碍,因为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渴望自由自主,可是两个人在一起却必须互相顾念。
然而自由自主与互相顾念,彼此是有冲突的,大脑最首要的功能,就是要先确保自己,能够以个体的形式好好地活着,大脑中有一个由大脑杏仁核主宰的「原始人」是个善于保护自己的区块,常为了保护自己,而显得有点鲁莽和愚蠢,本能地就会,为了保护自己而伤害对方,甚至因此而害怕投入亲密关系,所幸每个人大脑里面除了有原始人的角色,还有另外由海马讯、岛叶等一起运作的「内在大使」能够有效的管制原始人的鲁莽,大脑功能的运作,是否能对爱与亲密关系做出正向的发展呢?跟童年的成长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也就是心理学常提到的三种衣附模式:
1、安全型依附。在童年时期,拥有许多被父母保护、拥抱和亲吻的记忆,因此善于独处,也乐在其中。
2、逃避型依附。童年缺乏家庭的温暖与正向的情感经验,长大后喜欢独处,善于把自己照顾好,害怕被批评、责怪。
3、矛盾型依附。童年生活过得非常艰辛,而且认定别人迟早都会离开他,在人际关系中最长的表现,就是费心讨好对方,藉此赢得别人的关注。
回顾你的童年成长经验,你觉得你自己是,属于哪一种依附的类型呢?不论你的童年生活过得如何,对于已经长大成年的你来说,那些都是过去式,了解这些依附的类型,是为了帮助你认识自己、理解对方,也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你才能够开始,展开跨越依恋障碍的学习,大脑依恋障碍,为何我们总是用错的方法爱着对的人?
我将它归纳为七个简单的秘诀,你可以在生活中试着做做看,以下依照我认为的重要性,以及执行的难易度,由浅入深得地你分享。
7、凝视彼此的双眼。眼睛是灵魂之窗,当凝视伴侣的双眼,你不只能够看到他最深切的本质,持续几分钟的眼光凝视,还能建立彼此的安全感。
6、留意说话的声调和语气。你只要专注于呼吸,放慢自己的说话速度,就有机会激发「内在大使」让两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5、当面化解不同的意见。彼此有语言冲突时,尽量不要使用手机传达文字讯息,以免词不达意,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4、尽速修复彼此的关系。发生冲突后,可以冷静一段时间,但时间不要拖太久,以免关系持续恶化。
3、培养共同进退的生活方式。不论彼此的工作与生活作息时间如何,尽量能够在各自出门的时间慎重的道别,也能够在就寝前,花几分钟和对方聊天。一对伴侣的生活中有很多次启程和降落的时间,把握这两个时间,向对方表达你的爱与关心,会让彼此的关系更加持久。
2、建立247支持模式。也就是每天24小时,每周七天,随时都愿意支持对方,你们可以不必时时刻刻黏在一起,但必须是只要对方需要的时候,你都愿意倾听,让对方能够感受到你的支持。
1、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伴侣圈圈。意思是说一切以我们为首,彼此约定将两个人亲密关系,放在一切人事物优先顺序的第一位,没有任何人事物,比这份关系更重要,彼此要随时随地以对方的幸福与自尊,为最重要的考量。
总体来说,从认识一个人到决定相爱相守,没有人能够保证这段关系能够维持多久,但只要你愿意训练自己的大脑,学会用对的方式相处,一来在过程当中彼此都会有所学习,二来也能够减少遗憾,不论是否白头偕老,都能够在过程中得到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