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想阐述一下 关于提到腿的那个点的出发点 不在于否定 而是肯定 在于想说 一个想法被提出之后 后面的继续开展 一方面是科研工作者的力量 需要借力和支撑 另一方在在被指导的同时去发现和探索 需要做足够多的工作 去推进和支撑 想要表达的是为什么我想多做一点文献方面的工作
其实在越往后的过程中 好像慢慢地理解了之前的一些话语背后的含义 当然不是说现在能够慢慢理解是晚了 而是很清楚 这就是一个过程 而这个过程也是必须要慢慢自己在往前迈 才能有所谓的顿悟之刻
我自己对于我从一开始到现在 所谓的那一些些成长的理解是 之前就好比是我来到了一座山的最底下 我看到的其实并不是这座山 看到的只是这里有一座山在这里而已 而我走的也是从那个被打开的口子和已经被往后顺延的那条窄窄的道 我被那些脚印牵引着往前走 我也就是在走着 边走边慢慢看着路的两旁 身在其中 但也迷离于其中
而现在 从那会儿开始真正说要去面对大课题 一开始的没有边界感 不知道一个大课题真正的概念是怎样的 怎样去提纲挈领 尽管之前看过文献 也从所谓的“大局观”去看 但看和做远远不是一回事 就像冰山一样 我们看到的就是最表层的 而在做的过程 就是去往冰山的真正路上 看只能说让我们看到了存在的那部分 而看不到的就需要主动的探寻
所以 好像面对那些“不行”之后 在开始尝试“行”的过程中 反而是深刻的开始 而此刻的思考 是顺着“做”开始的 在这样的一个交互指导的过程中 从思考到行动 真正开始了从行动到思考的部分 而后者才是自己爬山的那个过程 这个时候开始会自己去找路了 也开始会运用规律和所谓的方法论 去指导自己的行为 从点到线 开始慢慢有了自己的面 再慢慢回到自己的线和点
记得老师最开始的时候讲过一句话,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是老师告诉你猎物在哪,怎么去打猎;研究生阶段,则是告诉你有这样一个猎物,怎么去打到它,那就是你要做的事情了(这就好比一个设想一个概念一个课题的开始);再接着,就需要你自己去找猎物了。
最开始的时候的理解 很多时候是基于语言层面的 慢慢往后 在实践的基础上 便开始能在语言这个外壳上 往里面添加内容了 这个时候 语言就是一个袋子 一个被填充的袋子 里面被填充着 我也知道 此刻 也只是这个袋子开始有填充物的开始 而后地慢慢填充 能填充多少 就看我们的所为了 当然 我还是稍稍抱有期待 毕竟袋子是有限的 所以我想看看我什么时候能够冲出这个袋子 看到袋子以外的风景 也许 就像套娃一样 有更大的袋子在外面等候着
很幸运 在爬山的过程中 能够有良师 但用亦师亦友好像更好 在陪伴着 有的时候 是迷路了 被指点着 有的时候 是一不小心到了边缘位置 也许就是坠入山外的悬崖而后的深渊(一去不复返~) 还有的时候 是走不耐烦了 不想走了 这个时候 无论是言语上的支撑 还是真实的陪同 都是莫大的支持 被推动着
还不止于此 有的时候也会觉得好像大雄多了一个哆啦A梦 说我需要这个 就掏出一个这个 说我没有那个 就出现了那个 又神奇又温暖又美好 老师要继续棒棒哒
(我觉得我好奇怪噢 没有啦 科研之中 我是严肃的 科研之外 我是一个自由的表达者)(其实我有在认真科研啦 这个就是休息的时候手指在劈里啪啦地动了一会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