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刘墉《花痴日记》,长长舒一口气,心里感触很深。
刚开始感兴趣,是里面的自然之景,我喜欢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它们能给我不一样的感动,是它们让我学会带着温情去观看这世界里的渺小。一路看下去,却发现里面的植物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看到它们的成长历程,也已了解了人生。整本书既有景趣也有理趣,是我喜欢的书籍。整本书除去前言和后记,中间内容按节气写起,从小寒写到清明,贯穿一个冬季,即为冬之篇。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我的感受。
首先,先请大家欣赏那细腻的景物描写。小寒里那株梅树是我的最爱,”百年古梅,树皮斑驳龟裂,还长满石绿色青苔,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可是伸出来如戟似剑的枝子,又是铁画金钩,好比貌不惊人的武林高手,破袍底下自有乾坤,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招招逼人,有“插天”之势。”几句白描勾勒,将梅的傲骨悉数展出,只可惜我没有见过这般大气之梅,自觉得看到的腊梅就已是美艳动人了,可是它却不是真梅。
”于是树干表面开始冒泡,从缝隙里喷烟,渐渐水分被烤干了,树皮由拒绝到接受,成为火的一部分。树皮蜷曲扭动剥落了,“韧皮部”开始崩溃;火如水般穿透“形成层”,向“木质部”每个小小的缝隙渗透侵蚀,于是原本平滑的树干开始有了凹凸,并由凹的地方裂,形成高山与深谷。火在谷里奔流,冲刷两岸,溅起火花,如同水之“漱白”,并将灰烬像泥沙一样带往下游。”从未如此细致地去看一场烈火盛宴,作者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也正是有了如此这般的专注,才能让我们欣赏这绝佳的画面。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啊!
”只有近景,见到枝梢冒出小小的新绿,那绿也还不明显,像是围了头巾的小女生,只露出一双眼睛;倒是临湖的垂柳,已经由黄转翠,虽然距离不近,也依稀可见上面的柳芽,一点一点,挂在长长的柳条上,像串了翠玉珠子的垂帘。雨不大,也没风,所以柳梢不动,连冻白了叶片的竹子,也静静地立着,只有湖面上一片亮、一片暗,不时变来变去”冬未尽,春已悄悄,形象的将柳枝那似人的模样,羞答答的情态,又似珠帘般,若有风,是否也会叮叮当当地响起来呢?
因此,景象的美,待你细致观察后,发挥你的联想,动用你的感觉,粗细线条交织出画的精神,给眼前景以爱的呵护,自然,美景便愿和你亲近了。
其次,那景象只是外表,内心的神才是重点。”我确实是小心翼翼,因为以前有经验,如果绑得太紧,枝茎变粗时,线绳会嵌入其中,把植物活活勒死。所以我绑西红柿都留些空间。后来才发现,她们居然只顾长高,全不变粗。”想想教育是否如此,当我们给孩子以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一味地留给他们空间,让他们享受自由,是否会像西红柿一样只有高度却没有深度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草木不经霜雪则生意不固,人不经忧患则德惠不成”,成长中就应该给孩子以磨难,该修剪时绝不手软,就像花枝有虫螨时,一定将枝修掉,不然会殃及整株花。又如盆景,也正是痛下刀后,才有了不一样的美丽。”人生就要这样,把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在这世界上完全发挥,产生最大的光与热,而且在死的那一刻,不要有一点遗憾”在磨难中成材,最后回归炉膛,将自己的光热贡献给需要的人,这就是价值,这就是层次。
”心理学家分析:受的教育愈高,自制能力愈强。我相信那“自制力”有许多就来自“思辨与选择”。“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间三个不都属于“思辨”吗?为了读书,你想睡不能睡、想玩不能玩,哪一样不是“自制”,不是“抉择”?所以据调查,学历愈高的健康往往愈好,甚至老而弥坚他们不见得比别人富有,最大的不同是能用脑来控制嘴,又用“运动有利健康”的这个“认知”,来战胜身体的惰性。”这段话说得很棒,回归到上面的修剪上,也正是让孩子拨除旁逸斜出之枝,找准方向,用脑子思考,用行动去汲取更利于成长的营养,定会达到一个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植物的成长即是人的成长,不可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一如同学的指正,父母的嘱咐),经历磨难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情况(如一次考试的失败),学会思考和行动(必会经历的压缩玩的时间,摒弃惰性心理)。
真的是看完此书,让我觉得我已”痴”了,书中很多问题还没有参透,需要我继续钻研领悟!
注:写完此篇,我如释重负,因为刚开学时我曾和同学们约定,他们定目标,我也定目标,我九月份的目标就是看完一本书,简书突破两万字。我做到了,不知各位同学的目标是否达成,若尽力而未达成,就当是一次成长中的磨难吧,继续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