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355

作者: 榆木疙瘩b | 来源:发表于2021-08-07 16:45 被阅读0次

350
第一句话的假设如果没有实证或论证,那么,基于它而产生的一切都还只是建立在假设之上。把它看作事实是非法的。
现实在于语境原则,把想的东西嵌接实在。不然,语言就和我们的日常脱钩。它的意义就是还不存在的。

第二段的第一句是一个解释。但是着并没有改变随后产生出来的东西和日常的东西脱节,它们总是归于一个假设的情况。这时,谈论意义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说意义,在于嵌入语境满足语境中的某种使用的需要。作为阶梯衔接起语境中给出的实在的东西之间的联系。
离开这个背景,语言的意义,任何仅仅作为设想的东西,就如同弗雷格的观念作为真值函项中有待对象的补充的不满足的有空位的东西,说它指谓一个真值,就是不成立的。

351
这里上下的例子,就是之前巴黎米原尺的例子。我们使用一个概念的基础的东西,是这个概念的逻辑基础。我们不能使用这个概念来描述其逻辑基础的东西。
在定义中就是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使用被定义的东西来描述定义它的东西。不然就是一种循环定义。这就成为一种没有意义的文字游戏了。是对于语法命题的相反情况的不可设想。

开始的炉子的痛觉的例子,指出的,是基于设想之上的东西,在实证或论证而和实在衔接之前,终归归于设想,而并不涉及事实的谈论。
就事实的东西的谈论而言,这种设想是没有意义的。它并不嵌入现实。

351指出的是否定中与语法相反的情况。
352的例子正是这样的情况。Π展开来的一个数列,是确定的。我们说会或不会出现“7777”这组数,不是一个或然命题。我们对着这个红苹果说,它或者是红的,或者不是。这没有意义。这么说对于任何对象都是普遍成立的。它没有说出新的东西。
这是对于经验作出一个搁置经验性的考察的判断。这个或然性命题没有说出任何东西。
设想这样的一个命题:实体x,它或者是a,或者不是a。在这里,a代入任何东西,并不影响句子的真值。a这个位置上代入的东西,并不参与这个句子的真值。这个句子总是真的。这个句子表示的其实是一个语法句子。不能设想其相反的情况。而我们在使用这个句子的时候,总以为是一个经验情况的谈论。

设想一位十进制数,我们总是可以说,它要么是0,要么是1,···要么是9。或者说,它总是0 1 2 3 4 5 6 7 8 9中的某一个。这句话的后面半句所说出的,其实只是这个数是一个10进制数,就是前面半句。后面半句是前面半句的语法句子。它没有说出新的东西。
我们在说一种情况或者为真,或者为假的时候,它自身仅仅是一个语法句子。它要嵌入日常生活,就要进一步指出经验的东西。比如,如果为真,那么···;如果为假,那么···。
单单这幅图画,并没有指出任何经验的东西,所以也谈不上现实和它的一致或不一致。“要么···,要么···”,指出或然性。但是它什么也没有说。
这里的说点什么,可以是把或然的指出,改位判断:be ···。也可以随着或然性的指出,给出一个行动。

最后一段指出的就是这个情况。要么有a,要么没有a。这句话表达了什么?它是一个先天为真的句子,看似关于a的谈论,但是关于a,它什么也没有说出来,连a的存在都没有指出来。这并不是关于a的任何谈论。并且在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到,a只是作为一个表示普遍性的代词。比较感觉表达式中使用“疼”的情况。“疼”的使用里,试图指谓一个并不存在于公共空间的疼,对于第一人称之外并不客观存在的疼。
——对于第一人称,疼则由于其彻底的时间性,逃脱了一种对它作出谈论的可能。它缺乏一种对于自身的客观性。客观性在此只是表达一种可重复性,非时间性。譬如一个苹果,虽然总在变化,但是在一个片段中,它并不发生可以感知的变化,而又足够关于它的想的展开。感觉,则是彻底的时间性。一旦试图反身审视自身,以产生出来的感觉作为对象来看,感觉马上作为材料或对象在分析中瓦解了。并不存在一个可以经得住反身审视而保持自身哪怕最小的片刻不发生可以察觉的变化的感觉。因为反思就是以瓦解对象为分析的前提。对象不瓦解,不从一瓦解为多的实在,分析无从着手。就此而言,感觉表达式作为指称中把感觉对象化,是一种哲学病,是和“感觉”的语法相反的情况的使用。感觉有赖于思维或心理过程,但它不是客观的思想,它不能脱离支撑着它的心理现象而独存。抽掉心理现象中提供出来的材料的感觉,马上就模糊了。生动的感觉的实在性就有赖于这些材料的充实。虽然其内容在于形式的东西。脱离肉身的心灵是空泛的。

在352最后这一段的例子里,要么有这种感觉,要么没有。要么有a,要么没有。替换“这种感觉”为一个表示普遍性的代词“a”,并不影响句子的真值。可见,这种感觉在这个句子里,并不参与其意义的给出。
“现在你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句话试图指出的是基于前面那个句子关于这种感觉的谈论。但是事实上那个句子并没有作为这个感觉的谈论,它没有说出这种感觉的存在。更不用说其经验情况的描述了。

353
这句话,指出的是在逻辑原子论的情况之外的命题的意义的考虑。在一个命题中,如果仅仅涉及认知活动,而无实践的情况,一个命题的对象和逻辑关系都已经体现于字面上的语词之中,那么它的语法已经在一种本质主义的情况中给出来了。我们就是基于其中的概念词或系词所意谓的概念或逻辑关系来作为句子表达的意义的整体的形式。这里没有看见的东西之外的语法。
这句话指出命题这种句子,也不是安然无忧地能脱离用法的考察。日常语言的预压游戏在于基于语境领会用法。但是命题的可能性及其形式,可以考虑科学猜想的情况:
1 一个命题并不基于看见的表层语法产生意义。
2 连意义的存有在此都是设想。
3 看见的语言的意义的根据,在于自然规律。看见的语言指出的是看见的现象的因果联系的谈论。但是对于一种现象的因果联系的设想,其成立的根据,则在看见的东西之外,是比如自然规律的东西。
日常语言的语言游戏基于语境领会综观语言游戏的生活形式,这里基于生活形式作为制度文化的传统给出了一个语法选项库。人的领会仅仅是作出一个选择题。但是在一个命题的设想里,涉及的是综观命题中给出来的现象杂多之间的根据的东西,它就是这个命题的判断的根据。而理解这个命题,不在于考虑命题中给出的现象之间的因果,而是这种因果关系的存在,基于根据的领会、设想和实证或论证而给出。不然,因果关系仅仅是设想,其存在还是没有指出的。
第一句话,询问 证实 一个 命题 的 可能性 及其 方式。就是科学设想的实证或论证时所发生的事情。
其回答则是对该命题的语法的一种贡献。可见,在这里,句子可以以一种先于语法给出的方式作为设想指出。这是一条从现象进到根据的道路。因为一切已知的未知的根据最后总是体现到现象中来。正是因为结果的东西总是表现到现象中来,所以我们可以基于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存在)的设想进一步探究其存在的判断。存在的断言基于根据的据有或认知。这就是论证和实证。

使用直尺和圆规等分一个角
这里给出的是目的,和工具。但是怎么分,其遵从规则的情况,还并没有指出来。因此,这里是一个实践上基于语言指出目的和工具的东西,有待指出的则是工具的用法,遵从规则的情况。
圆规和直尺,指出了怎么分这件事情中,这个行动中,看见的东西:圆规画圆,直尺画直线。这里就类似于语言游戏中看见的标准的东西的指出。而它们的用法,如何通过它们的结合的一系列规则的行动,产生出等分一个角的目的,则是有待设想和实证或论证的。但是,这里没有整体的综观的既有资源:生活形式的东西。

354
语法游移于标准和症候之间。
后者指出的是一种本质主义的语法。看见的语言自身作为标准指出的东西。前者则把看见的东西看作材料,另外寻找其综观统一的形式。
后者的问题是,只有基于直观形式的经验命题才是合法的。其形式就是语言中指出的关系。康德的关系范畴。弗雷格和罗素的关系。但是,在非直观的概念的情况中,或者说在行动的领域而非认知的领域里,行动是看见的,但是行动能达成的结果要作出一个断言,则需要或者论证,或者实证。

标准和症候。
它们其实是一回事。就像一个语言游戏中的语言和行动之间就遵从规则而言的相通:就遵从规则而言,语言游戏即行动;就表达意义而言,行动即语言游戏。
症候是我们日常的因果联系中发见的作为原因的现象。而标准,则是有根据地检测得到的现象。
症候就经验现象间的因果联系。标准则是有根据的逻辑联系。前者是关于现象之间因果联系的经验,后者则推进到因果联系的经验的根据。
可以把前者的现象中的经验看作语言的东西,联系353指出的,把这个因果联系的经验看作这个现象中的经验命题。这个命题可以经常是真的,但是它可能并不总是真的。不过这种或然性不是这里要强调的东西。
这里要强调的,指出来的,是询问证实这个经验命题的可能性及其方式。就是,探究其成立与否的根据:这个命题有意义的根据。

355
w直接指出现象作为语言的情况。这正是我之前的设想。
354现象间的因果联系并不蕴含其根据的东西。它作为现象的认知指出来时,还仅仅是一种经验。经验是一种设想。还不能作为总是成立的先验判断。它还是没有根据的。而使得它总是真的的条件是,指出其根据。经验可以基于这种根据得到解释。
这个事实基于某种定义之上。这里的定义就是根据的东西的指出。
355基于约定之上。就是语言游戏的综观统一基于看见的语言游戏之外的语境中领会到其综观形式。这综观形式——生活形式,便是一种公共而客观的约定。而这一节里,感官印象,现象的根据,也是客观的。自然规律是客观的。这可以看作一种约定,只是它并非人所作出和参与的约定,而是造物主在造物时设定的自然规律。

自然规则会产生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这里谈不上因果的决定。也谈不上经验的根据。因为自然现象仅仅是单纯地服从自然规律而产生出因果现象来。
只有人的行动,包括语言游戏中,有根据可言。人有意识地基于某种根据地东西使用语言游戏,或作出行动。
当我们说到根据的时候,就是把一个现象看作遵从规则的行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它表达或承载着第一人称的有意识的意图。
而自然现象没有第一人称,如果说它表达自然规律的话,表达的是并非第一人称的造物主对于自然现象作为造物的设定。

===============================================

1
我们要表达的,语言所描述的东西,第一层,是主观表象,心理现象。这时,它们还不是康德的作为构造客观经验的东西。它们还处于一种无意识,还要经历自身意识地唤起和作用,才会产生客观知识的诉求,基于康德的知性的综合统一。它们处于自觉的经验意识之下。
然后是客观性的东西。客观对象,客观经验,客观事实,到客观的社会生活。w的语言的理解止于此。
第三层是生命,人作为主体存在的现象,感觉的东西。它就其产生出来以后而言,作为意志,就是客观的东西。就是原因和根据而言,有承接着人的主观性。
感觉诉诸于表达,就是感性艺术的语言。
考虑科学研究想象力运用于综观形式的设想和实证或论证,感觉的语言,想象力没有实证,可以要求它逻辑自洽,但是这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围绕着对象的同一,展开来的构建和刻画总是合乎认知层面上知性的统一的。

2
哲学阅读和思考,是看到自身日常思考和说话的无根据的一面,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如婴儿一般牙牙学语,学着思考,学着说话。这是逻辑层面的学习。
但是,对于生命冲动,对于人作为主体的本能反应,并不能基于逻辑学习而获得,被给出。这一下只能是或者自身既有的冲动,或者作为有但是被压制作为潜意识,或者,作为潜能的东西。但是按亚里士多德,质料不分有形式的思想,而形式不是潜能。这是在认知层面。在意识的冲动,意志层面,人作为主体作为潜能,大致,就是柏拉图的对于前世记忆的唤起。就是说,人作为主体,是一种理念式的东西。它需要我们去向自身揭示出来,回到自身。

行动为存在提供其逻辑上的一个维度。它不是别的东西在必然性的意义上的结果,它不能归结于知识。它塑造现实,和知识的环节有承接。但是只要考虑它对于意志的承接,就看到知识不带来行动的必然。

3
语言分析的语境原则,要求在做出来的东西里谈论这个东西。那么,关于感觉,关于生命意志,我们在日常具有其实践,它们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具有谈论和分析它们的语境。类比于人作为主体的自身意识。我们可以在经验和知识现象中分析出自身意识发生作用的逻辑形式,它就是产生的经验的逻辑形式,命题在语言上的逻辑形式。在世界的流动之中,还是行动的参与作为对于现实的呼应,以及对于现实的造就

过来人的经验。何种层次的经验取决于基于何种东西的考虑去行动。不同人考虑的东西不同,经验没有参考的价值。只有在那些确定的东西为对象的谈论中,经验才有意义。

4
社会生活里,权力可以任性。那么,似乎自然就是无所不能了。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不是。任性的权力恰恰在外部性上是无能的,除了其中可以夹杂的一点私货,第一人称的私欲。就外部事务,公共事务的实践而言,权力的任性恰恰以瓦解自身的目的作为条件,以后者作为前者的代价达成前者的任性。这就是权力的腐败,它在摧毁自身的基础。一种自噬的文化。一种物质的冲动,在满足自身之中取消自身。
权力的任性恰恰就是权力的自噬。

谈论合乎人性也是有问题。人性多样,欲望的泛化也可以是人性的成分,虽然这是一种缺乏自知所带来的缺陷,是一种病。但是一种社会生活一个最先的基础,就是自由。自由带来的是允许一个人病态。一个人在他没有妨碍到它人之前,有权不受到审判。至于评价,a的评价对于b而言,是一种思想的表达,除非b认同,否则它并不参与b的存在。就是说,在受到评价时一个人总是处于一种作为主体的情况之下,他基于自身产生认同或者不认同,可以自己决定接受与否。
这使得人性的自觉不是可靠的根据。社会生活还要基于公众参与的相互约束:在最基本的尺度上。
就主观性而言,这里决定性的是一种反思的自觉,达成形式上层次的上升。这是避免需求在满足之后进一步同质性的诉求的无限化,诉求的泛化,为欲望而欲望的情况。在一种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或获得充裕的满足之后,经济学里所说的边际效用递减之后,一种诉求对于自身的满足的效用递减了,到不经济的程度,麻木了,无动于衷了,就该审视诉求的东西本身了。可以转而诉求具有需要的东西。甚至述求的对象或目的本身在离开生存对于单纯物质的需要之后,它本身就已经基于逻辑和形式的基础之上。友谊看不见摸不着,尊重也是这样。它们都要基于思想、理解和感觉,才能被揭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划分,是心理学的东西。它在前面的层次上,生存和安全感的层次上,可以为逻辑所刻画。但是在后面的,特别是自我实现,就不是一个实在的对象了。它是一种思辨的或辩证的笼统的东西。不能用对象性来描述它。

5
行动之于存在,如同内感官时间之于认知,是逻辑原子,逻辑配置的东西,是一个独立维度的指出。
行动本就是一个维度,只是在某种社会生活中被规训刻意模糊忽视,以致它成为归于别的东西。需要基于知识上的充分根据才能产生行动。割裂了与生命冲动之间感性的直接联系。

6
做一件件激动自己的心的事情,可以作为存在的核。文化习俗生活形式遵从规则,统而言之,逻辑,都是次要的。

7
感觉的东西在于整体的一。物质现象仅仅是符号,感觉是其意义。这里的用法却不是外在标准的客观的,而是主观的私人的。
美在于一。一旦试图着眼于材料探寻美,美就不得见。这里逻辑原子论的本质主义是行不通的。胡塞尔的本质直观的观念,也仅仅是回到现象本身,却不是感觉的给出。观念和感觉是两码事。
感觉在于生命现象的表达。从物质现象中领会到生命的存在。

8
行动作为独立的一个维度揭示出来,是伦理命题得以可谈论的条件。我们基于做出来的东西考虑其根据。

9
我们说一个物理现象中的东西,是什么东西时,指的,是它在人类的生活世界,社会生活里的角色。从物理现象进到生活世界中的角色,便是前者作为人的世界中的符号及其意义之间的关系。一个物理对象称为苹果,另一个称为桌子,基于的是它们参与人类的生活世界的方式,角色。就是它们如何被我们使用,在承担这种被使用中,在相应的角色中参与人类的生活世界。人类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系列的逻辑系统。名称,则是这个系统中的不同角色。为一个东西命名,就是把它嵌入生活世界中的角色之中,而参与一个生活世界。物理对象通过语言的使用唤起一个人类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不是认知的情况中的多和一的关系为最根本的基底,而是基于语言的用法,人类的生活世界的逻辑配置,为基底。这是人的世界在自然界的实践,说自然界承载起人的世界,不如说人的世界使用了自然世界。

w的哲学病,指出的只是一种心理主义带来的本质主义的谬误,却没有对于意义理论的另一个源头,人作为主体的实践,作出批判。它否定的是意义理论中的下层(作为符号的物理现象,符号在逻辑原子意义上的心理现象)决定上层意义。但是,用法基于语境考察,语境毕竟还是需要领会的东西,而非语言游戏的肉眼可见。领会如何发生,想象力如何使用,w把它寄托给制度文化的传统。但是,文化如何产生,人能始终免去自身在文化的产生中的难以回避的作用么?一切仅仅推托给传统不能解释文化的来源。也不能解释文化的演化这个事实的推动的原因。

10
本体论直接谈论事物和知识本身。认识论指出知识总是基于认知方式产生出来,因此知识的考察可以从认识论的考察中得到一些基本的原则。产生康德对于理性的谬误的批判。语言学转向,在于我们的知识,思想,我们考虑的东西,都是基于语言指出的。因此,它们作为语言的意义,可以从语言的语法分析指出一些原则的东西。这就是对于哲学病的治疗和取消。
正因为w的语言的意义理论基于语境的分析原则,因此,语法分析对于哲学病的治疗之外,就和康德的知性之于经验一样,是一种前置的总是如此这般的东西。一个语言游戏的语法之于这个语言,是先于我们的理解就确定下来的客观的东西。我们的理解就是把它给出来。理解在此没有给出经验之外任何过多的东西。我们不了解w的语法理论,也总是如此这般地在使用着它们。在康德那里,我们也不需要了解认识论就总是如此这般地发生着经验。理解和经验地发生并不以语言理论和认识论的了解为条件。因此,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言,在理性的缪用之外,语言分析和认识论什么也没有说出来。分析命题的没有意义。它们只是一些重言式。
一个分析命题对于事情本身,对于理解和经验而言是分析的。但是指出这个分析命题,从其存在——我们日用而不知的东西,和了解它们,还是不同的。存在和对于存在的认知是两码事。
后者的意义在于,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我们的理性。认知语法分析的语境原则,能使得我们在运用自身的理性时,克服那些没有根据的设想。
但是,当我们的理性,基于一种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冲动,诉求,基于意志的直接联系,产生我们的行动时,就是说行动直接根据存在意志产生出来时,理性这时不是在遵从规则,按照习俗文化制度行动。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称为没有根据么?存在冲动,意志对于主体而言,是最直接的东西。感性具有先于理性的遵从规则的合法逻辑地位。(康德的认识论就是基于感性论的基底之上)并且,当这种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冲动,就其谨慎地运用时,总是趋于一种回到事情本身的态度,而摒弃与之相冲突的习俗套路。人作为主体所产生的意志不是先验概念的先验使用,恰恰是认知到认知论之后的回到一种必然性中产生出来的经验本身。意志在此不脱离事情本身给出一些目的,而恰恰着眼于就事论事。
回到事情本身,为我们揭示生活世界的本真的样子。习俗在造就我们的日常生活之外,也遮蔽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可能性。回到事情本身则把这种可能性揭示出来。

11
基于语境原则,伦理命题的语法也要在使用中来理解。那么,w的伦理命题,就要在他的言行中来领会。这里,伦理命题是一种不是嵌入行动的东西,而是行动所要表达的东西。是作为目的的东西,语言游戏中我们所考虑的东西:他就是语境。因此,伦理命题是作为语境的东西而存在的,它不是作为看见的东西本身。伦理命题可以说,但是离开行动,这种说没有意义。它是要做出来的东西,而不是靠说出来的句子本身就具有意义。不然,就是一种哲学病的情况,考虑例子“用圆规直尺等分一个角”,其意义并不基于字面上说出来的句子就存在。伦理命题的意义的存在也是基于把它做出来。在实践中,把它实现出来,成为现象的东西,产生现实。

伦理命题是做出来的。在做出来中,使用一种观念,以及,理解一种观念的表达。单单的说出一个伦理命题,它的用处是什么?真?应然不是真假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它的用处只能是用来做。并且,总是对于第一人称的用而言。再别人那里,它就不再是伦理命题——人对于自身的服从,而是人对于社会规范的服从,如同服从一个命令。它可以仅仅作为一种观念给出来,基于别人的认同,从而影响别人把它作为一个第一人称的命题,从而影响其行动。它总是对于第一人称发生作用。

12
意义在语言而言是表达的东西。行动则看作基于这种用法——遵从规则。
从语言符号到意义,从行动到意义,从实践之达成的目的到意义。后者是我们日常伦理命题中的意义

当权力醉心于私人的目标时,脱离其逻辑上所服务的目标,前者就在瓦解后者,瓦解其自身的基础。

13
**时间以虚拟的方式往前走
——由于恐惧而自欺
使时间定格 **

因果无明 存在植根于根据
因果是对于现象的看,现象的“是”的认知。是经验的揭示。
对于人的活动,原因是心理过程的揭示。心理学在于揭示真实的并发生着作用,却和伦理规范冲突而变装和自我遮蔽了的心理过程。心理过程由此也成为一种本能意志方面的关于欺骗的语言游戏。但是它作为现象并不负责这真实的因果关系的是否合理,有无根据。后者是人的反审之后进一步对于自身的行为提出的规范。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在语言游戏的层面,工具理性的方式使用遵从规则。通过盲目遵从的规则,w指出的,大体不是方式上的规则,而是我们所考虑的东西本身的处于逻辑之内。我们只能考虑置身于制度文化的传统之内可能考虑的东西。我们说下一盘棋的时候,总是基于棋类游戏的传统来谈论这个诉求。但是,好在w也指出一边玩游戏一边改变规则的情况,这为人作为主体留下了一条活路。就好比社会生活中,总还是存在一个立法行动。
理性作为有根据的行动,在通常意义上,指落于外部标准的遵从规则。它基于语境的领会,是一种基于参与一个语言游戏的遵从其规则。理性还有一种内在的资源,直接根据自身的感觉、情感意志,诉诸行动。发乎于心是一种直接的基于感性的根据。就其有感而发而言,是理性的。在这里,理性和感性就衔接起来了。
人作为主体在处理客观的事情中,是一种回到事情本身的情况。在其中,人作为主体搁置或清空任何成见,仅仅使自己朝向事情本身。一切经验的东西在经验考察之先都不作预设,有待其中产生出来。
人作为主体在处理主观意志的情况中,则是一种理念的实践的情况。意志有客观的对象,但是意志是主观的。

哲学命题就是语法命题。

14
历史是深一脚浅一脚踩出来的。没有先验性。可以有某些线索上的积累和推进。但是这些线索是奴役人还是尊重人,却没有定数。历史是经验的结果。无论如何,都会形成历史或经历。看历史以一种命定的眼光来看,而不是基于基于的偶然性,那么偶然中时间中所可能承载的非时间的东西,就会神话,以为是一种命定的自然。一种宿命论,连存在都成为宿命。
人作为主体的唤起本身看作宿命时,人还能作为主体被唤起么?
历史是歪歪扭扭杂乱无章的足迹。只有远看,才能留下模糊的线索。切近的现实,正在创造的历史,则是布兰运动一般的混乱。

15
装,往往弄假成真。装着装着,用惯了一种规则,这种规则就会不假思索地内化于他的生活形式之中。

16
因果关系对于人的行为,在什么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什么程度上则是需要克服的。
经过审视而自明,作为根据的原因,是合法的。这是逻辑的工作所达成的。
因果关系在行为中的作用的反思,是否就是通过归于逻辑根据达成其合法性的判断?

相关文章

  • 350-355

    350第一句话的假设如果没有实证或论证,那么,基于它而产生的一切都还只是建立在假设之上。把它看作事实是非法的。现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50-35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yqw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