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
今天是公元2024年2月9日,农历大年三十,中国传统的除夕。
《尚书》中说:“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除夕,是岁序更替、周而复始的交界点,也是我们辞旧迎新、重启生活的好日子。
过了今天,便迎来了农历新年。
为了庆祝,在除夕这一天,人们都会除尘张灯、熬更守岁,拜贺亲友、互致祝福。
在欢庆的仪式和习俗中,将旧年往事尽数除去,迎来期盼的新一年。
01
除尘扫旧去颓废,重振旗鼓迎新春
“岁除当此夜,洒扫事匆匆。”
每逢除夕,人们都会打扫房间、清洗尘埃,寓意“除尘布新”。
人们相信,只要在除夕把家里打扫干净,就能将去年所有的不开心一扫而净。
小时候,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平时不做家务的父亲,也撸起袖子,穿着套鞋,加入到家里的大扫除。
有个很长的竹竿绑着竹丝弹子,房梁那些积灰和蜘蛛网的也要弹去。碗橱里面全部清空彻底擦拭干净,经过一天的打扫,焕然一新。
当时年少的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听从母亲指挥,递递抹布,打打下手。
除尘扫旧其任务量之巨大、要求之精细,对于幼时的我们来说,大概是过年最不受欢迎的环节。
随着年岁渐长,才逐渐明白:
大扫除,不仅是为了环境美观,更是为了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
老话说:“财不入脏门,福不润浊人。”
干净,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也是一个家最好的风水。
窗明几净的房间,可以减轻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压力,让人舒畅安宁。
也可以像打扫房间一样,扫去所有不顺心的往事。
02
爆竹声声除旧岁,达旦不眠守新岁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
除夕“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两年”,
为了庆祝旧岁除尽、新年到来,人们点燃鞭炮,在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中互赠祝福。
人们还会点燃灯火、欢歌笑语地守着,直到把旧年守过、新年守来。
在守岁时,无论男女老少、白首黄童,大家都会彻夜不眠、熬更守夜,所以“守岁”又被称为“熬年”。
熬年,熬的不只是岁月交替,还有浮躁的人心,和浮华的世事;
守岁,守的不只是光阴荏苒,还有内心的笃定,以及眼前的幸福。
千百年来,人们正是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才守完了一个又一个的旧年,迎来一个又一个新开始。
03
人间至味是团圆,家人团聚盼美好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是团圆饭,是一年之中中国人最重要的一顿晚宴。
在这一天,即便远隔千里无法到场,家人也总会给你留一个位置,摆上一幅碗筷,寓意“合家之欢”。
我们这代人,想必很多人对儿时在家过年的场景念念不忘。
大年三十这一天,大人们从一大早就开始忙碌,包饺子、炸丸子、炖排骨......
小孩子们则打着“帮忙”的名义围在厨房里——一会儿喝一碗饺子汤,一会儿吹着热气吃下一颗刚炸好的丸子、一块裹着汤汁的排骨。
东一口西一口,在年夜饭摆上桌以前,就已经吃了个半饱。
等一盘盘菜端上上来,鸡鸭鱼肉样样齐全,里三层外三层,甚至叠在上面,满满的一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是最幸福的时刻。
我不由想到《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那句旁白:年夜饭是烹饪的极致,却有着远超食物的意义。
年夜饭的意义,在于割舍不掉的血缘关系,在于彼此浓厚的感情。
团圆饭,胜过世上一切的珍馐美味;
团圆,永远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事。
写在最后:
“今岁尽,新年春。”
今晚之后,就是龙年正月。
有时想,为什么我们总怀念小时候的过年?
或许是因为那时贫穷,过年才有新衣美食,也因此成了最期盼的日子。
或许是因为那时的纯澈,快乐很简单,得父亲手工制作的玩具便如获至宝。
或许是因为那时的古朴,满满的仪式感,一直留存在心底念想。
或许,因为那是故乡,是万家团圆一起吃年夜饭的日子。
怀念那些年,那浓浓的年味儿!
愿所有人在新的一年,万事都胜意,所愿皆所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