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国学小知识】百家争鸣(中)

【国学小知识】百家争鸣(中)

作者: 草帽叔叔 | 来源:发表于2024-08-28 10:38 被阅读0次

    【非原创作品,综合自网络资料,仅供学习参考!】

    【本篇主题】百家争鸣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巅峰,诸子百家也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核心之一!

    名家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

    名家与各家的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

    名家的没落,除了因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为后续弟子们无人能提出超越前人的创新主张。

    名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盛极一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派别:

    合同异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惠施。

    这一派注意到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认为事物的差别只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言,主张一切现实差异都只有相对的意义,提出人们在认识中应该否定差异的界限,直至承认一切对立都为无条件的同一。

    他们用来论证自己观点的主要命题有10个,《庄子·天下》篇中记载了这些命题。

    离坚白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公孙龙。

    这一派注意到事物和名称的差异、独立和稳定,强调不同名实的不同质的规定性和发展的中断性。他们认为,万物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同的,甚至一物之中的各种属性也是互不相关的,因而否定了事物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一派的著名论题为“白马非马”和“坚白石二”。他们认为“马”是“命形”的,“白”是“命色”的,“命色者非命形也”,所以说“白马非马”。他们又说,眼看不见石之坚,而只能看见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着石之白,而只能触及石之坚,因而“无白”,由此断言“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

    坚白同异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杨朱。

    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在认识上所犯的各持一端的片面性错误,经其墨子、杨朱的努力而有所纠正。

    《庄子·骈拇》云:“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棰辞(棰辞二字据王叔岷说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

    公孙龙等人强调感觉的分离,认为石的坚和白是互相分离的,称之为离坚白。而后期墨家却认为石的坚性和白性是"相盈"的(互相包含的)。

    【配图】“白马非马”是名家有名的诡辩话题(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阴阳家】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阴阳家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

    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

    在政治伦理上,阴阳家认为“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汉初阴阳家还存在,武帝罢百家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在了。

    代表人物:邹衍,著作《邹子》和《邹子终始》,据说有十余万言,但早已佚失。

    【配图】邹衍是阴阳家集大成者,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纵横家】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鬼谷子,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纵”指“合纵”,“横”指“连横”。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称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没有苏、张,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横家。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后来汉武帝时期的主父偃也是纵横家的代表,纵横家苏秦的《苏子》,张仪的《张子》等大部分在汉朝前亡佚。现世仅存的《鬼谷子》是纵横家的议论著作。另有《战国策》是记录纵横家言行的书籍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配图】纵横家在战国时期光华万丈,也是搅乱天下的乱源(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杂家】

    杂家,诸子百家之一,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也因此得名(《汉书·艺文志》)。

    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战国《尸子》、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战国时期商鞅门客尸佼、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显庞杂。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严格说来,“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们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自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纪昀在《杂家类叙》中则认为“杂之广义,无所不包”。

    杂家的代表人物,一是淮南王刘安(《淮南子》),另一是编撰《吕氏春秋》的吕不韦。

    【配图】杂家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战国时期学术界的统一趋势(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小知识】百家争鸣(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yzv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