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

作者: 独守轩君 | 来源:发表于2023-05-06 19:23 被阅读0次

      或许自序往往在并不会引人注目,但我认为《呐喊》的自序足够自成一派。整篇自序无一句白话,每一个文字都有着它独特的含义。这不禁会令我联想到冯唐的那句“文字是一种虚假的材质,码字是一种无用的手艺。”然而鲁迅却用一篇简简单单的自序,诠释了整本《呐喊》存在的意义,也解释了书名“呐喊”的由来,将冯唐口中那虚假的材质与无用的手艺活生生的变成了极具深度的文学作品。

      鲁迅在自序中的生活是悲催的。父亲重病以至于生活在小康家庭中的鲁迅体会到了困顿的感觉。他有四年多几乎每天都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他形容:“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想药店的柜子不可能有人那么高,而质铺的柜子更不可能有两人高,所以鲁迅在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在高昂的药材面前,他只能仰视,而在资本砌成的质铺面前,他连对视的资格都没有。我一直认为钱不是万能的,但鲁迅的故事更让我明白了人离不开钱。

      在此之后,鲁迅去到了日本。在日本,鲁迅接触到了西方医学,他渐渐的明白了中医多为毫无依据的笑话。那时他年轻,有干劲,正如他开篇的第一句话:“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即便,“后来大半忘却了。”但我仍然能看到这些梦里燃烧着青春的热情。日俄战争期间,一次鲁迅在画片中看到了久违的中国人,那强壮如牛的中国人被绑在许多人中间,如同猴子一般被看着。他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要被日军砍头示众,围着他的正是前来欣赏的人群。于是鲁迅在书中这样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我想以他那个年纪,他或许是在说,凡是愚弱的政府,即便整个国家的人民如何遵守规则,也只会被八国联军打入圆明园和被全世界看不起。因此鲁迅又写道:“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没多久,鲁迅便开始提倡文艺运动。他召集了一伙人,以“新的生命”为名目筹办起来了杂志《新生》。很不幸的是就在《新生》即将出版之际,“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鲁迅这样写到。失败也成了定局,《新生》就这样成了自序开头的“梦”的一员。然而在我看来,这次失败正是鲁迅后来成功的基础,他说:“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鲁迅经历了这次失败,便带着如同毒蛇般的寂寞搬进了S会馆。而这会馆里有着一段相传的故事。据说很久以前,有个女人自缢于院中的槐树智商,现如今这颗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我想时间就是这样,鲁迅特别强调的这段相传的故事说明了悲剧会随着时间一点点被忘却,鲁迅所遭遇的悲剧也一样。而在这颗槐树下,却在某一个夏夜不禁意间透露了鲁迅想要重拾振兴文艺的梦想。他说:“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正如同《与朱元思书》里写的那样:“横蔽当柯,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不论现实有多么的悲剧,总是有希望在摇摆的世界中透露下来,照亮后路。所以当金心异一顾茅庐请鲁迅出山为《新青年》写作的时候,他先是举了个带有比喻手法的例子,意拒绝,他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般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在这里,鲁迅用铁屋子比喻没有未来的中文文学,是没有任何希望而残缺不全的,熟睡的人们代表了想鲁迅这样有才华但没有用武之地的作家,这些人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接着一个离开这个世界,被人们遗忘。而大嚷起来代表了金心异请他出面写作的这个行为,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或许正有鲁迅,不过即便他认为金心异这个行为对不起他,但是他还是选择出面写作。这个行为就像是呐喊,“聊以慰寂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我以为不论这呐喊声是怎样的,努力过不后悔,呐喊后无怨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呐喊》自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bc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