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些匮乏年代的阅读时光 让我收获了这些好习惯

​那些匮乏年代的阅读时光 让我收获了这些好习惯

作者: Gloria的焕新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9-05-06 18:10 被阅读0次

    小时候家境普通,物质普遍比较匮乏,出版行业也不似现在发达。而我正处在蒙昧初开的年纪,对世界充满了探索欲,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那个时候,想找几本有趣的书读都很困难,可能正因为物质匮乏,反而特别珍惜有书读的机会。因而,对于小时候,我有着匮乏但美好的读书记忆。

    对书籍的渴望

    小时候,对书籍充满渴望,也因此非常羡慕那些有机会看很多书,或者家里有很多书的人。同村有个女同学,跟我关系比较好。她有个哥哥,比我们大几岁,我们读三四年级的时候,她哥哥已经在上初中了。所以,她家里有很多高年级的书,这位同学经常翻看初中的语文课本,还能背诵其中的篇章,让当时的我内心很羡慕,只恨自己为啥没有哥哥。至今,我都还记得她在我面前背曹操的《观沧海》的情形。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她背诵得非常有节奏感,而且饶有兴味的样子,让我都蠢蠢欲动,恨不能背一首诗,跟她比试下。

    当时虽然不太懂赏析诗,但听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几句,已经觉得这首诗很美了。而且诗里面还提到日月、星汉什么的,感觉很大气的样子。当时心里真恨自己没有哥哥,不能提前看初中的语文课本,不然,我也能背诵这么美的诗词了。

    班上还有个男同学,是我们隔壁村的,他学习成绩很好,而且课外知识很丰富。据说他爷爷是个知识分子,家里有很多藏书,他从小耳濡目染,看过许多书,明显比同龄人更博学多识。我记得当时,他带过一本类似“张海迪日记”的书到教室里,我在课间借过来,稍微看过几页,然后很快还给他了。——那个时候,因为书比较少,所以别人都很宝贝,轻易不会借给别人。

    读物的来源

    虽然物质贫乏,但是,那个时候的我们都会想尽办法,去搜寻书籍来读。那个时候的求知欲之旺盛,——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好像吸血鬼到处寻找新鲜的血液,没喝到鲜血就难受。回想起来,我成年以后,再也没有对知识这么饥渴的时候了。

    现在,看书非常方便,自己也担负得起,但是总觉得没时间看书,也无法静下心来,看那些堪比砖头的大部头。

    而小时候的我,就像被困沙漠的旅人,四处寻找知识的水源,走在路上,看到一片有字的破纸,都忍不住捡起来,把两面都翻看下,生怕错过什么。我阅读的来源有哪些呢?

    最开始是班上同学的作文书,当时刚开始学写作文,很多同学都买了作文书,大家会互相借着看,虽然觉得有点单调,但是聊胜于无。

    后来,班上同学发现了新大陆,镇上很隐蔽的巷子里面,藏匿着一个小型的图书馆,里面有很多书可供借阅,那里的书鱼龙混杂,我们就翻看自己感兴趣的,犹记得当年看了很多本《少年文艺》,还有民国的文人、才女系列,那个时候才知道林徽因、徐志摩、张幼仪、石评梅等人的名字,以及相关事迹。

    除此外,我还会去别人家里蹭书看。我性格比较内秀,但是看到谁家里有书,也会大着胆子去借,或者当时看完。记得有一次,陪村里一个小朋友玩,突然发现她家的沙发上有本《安徒生童话》,我如获至宝,立马撇下她,自己兴致盎然地看起书来。那个时候才发现《海的女儿》原来这么长,以前看的童话都是删减版。用这种蹭或者借的方式,我看完了《十万个为什么》、《傲慢与偏见》,以及《茶花女》等等书籍。

    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我在家里翻箱倒柜,翻到一本《三国演义》,勉为其难地读完了,知道了三国的故事梗概。除此外,还翻到本中英文对照的美国总统演讲集,因为那个时候小学没有英语课,我只粗略翻看了下中文。

    我奶奶家里有很多藏书,都是我叔叔的,那个时候,他已经大学毕业,留在家里的书籍都晦涩难懂,以我当时的能力,根本看不懂。到初中的时候,我开始翻叔叔装书的抽屉,微积分、物理类的书籍,我不懂也没有兴趣,倒是因为当时开始学英语,对抽屉里面的几本英文书比较感兴趣,比如:follow me,《新概念英语》等等。

    (我当年看的是绿色封面的follow me) (我最早看的《新概念英语》是这个版本)

    我原以为自己看不懂,没想到随便翻翻,有很多单词我认识,我试着去读正文,居然能看得懂!当时特别兴奋,于是兴致勃勃地读起来,读不懂的会对着后面的中文翻译。我当时读的版本非常老,是80年代出版的,所以我对新概念英语的印象就停留在那个阶段,以致于看到最新版本的新概念英语,还觉得有些不相信。

    高中时候,天地突然开阔起来!认识的同学遍及的范围更广,在读书方面,大家互通有无。除此外,那个时候,学校门口经常有小摊贩来兜售书,价格比较便宜,不少同学都有买,虽然高中学习很紧张,但是班上兴起了读名著的热潮。放寒假的时候,我还壮着胆子向当时的语文老师、英语老师借书看,很感谢他们当时不吝惜,放心借我很多书。

    我许多的名著都是在那个时候看的:莎士比亚的戏剧系列,高尔基的《童年》、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矛盾的《子夜》、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老子的道德经之类……

    好在后来上了大学,学校有很大的图书馆,里面藏书丰富,并且会频繁上新最新的书籍。我如饥似渴,终于摆脱了阅读的匮乏时代。

    读书的馈赠

    匮乏年代的那些阅读经历,让我认识到书的美好,对书有特殊的感情,会怀着珍惜的心情去看书,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我从小到大,语文成绩都挺好,文字功底不错。除此外,长期的阅读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我,让我身上有种书卷气,沉静内敛。在长期的读书过程中,我养成了许多好的读书习惯,形成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并让自己从中受益。

    一、随时记录的习惯

    因为以前书籍比较匮乏,当在书店或者其他地方(校门口的书摊之类),无意间看到让我心动的内容,我会强迫自己背下来,然后回家默写下来。有次去乡村诊所看病,要打点滴,我闲极无聊,看到桌上有本古典诗词,随手翻阅了下,看到有曹操的《龟虽寿》,我很喜欢,于是背下来,回来后就默写在本子上,至今记忆犹新。

    我奶奶喜欢看戏剧,我有时候跟着看,听到优美的唱词,会有意识地默记下来,然后马上记在本子上。有时候看电视剧,我也会拿着小本子,在旁边做笔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保持着这种习惯,随身带着纸和笔,随时记录下觉得有用的东西。很多年以后,我读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里面提到“一元化笔记法”,就是随身携带着笔记本和笔,随时记录下有用的信息,包括看到的资讯,别人的谈话,心里的想法等,不设分册,把所有信息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在本子中,并写上标签。——想到自己以前的经历,心里有种暗搓搓的欢喜。

    二、做读书笔记

    小学三年级,刚开始做笔记时,我觉得读书笔记很神秘,因为老师说,做好笔记,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考试能考高分。我就很想知道,笔记为什么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当年的笔记只有“字词句”的模块,但是我不甘心,在其他读物上,发现读书笔记还有其他的形式,比如:做摘录,写读后感等。

    我就慢慢地学习,实践,学习怎么做好笔记。最开始是比较简单的摘抄,读书看到的惊艳段落,名人名言,在报纸上看到有用的资讯,副刊上看到的美文,我都会摘录下来。后来,我会在书的空白处,或者摘录的内容旁边,写上自己当时的想法。对于这种原文和评论交替进行的笔记法,奥野宣之给它起了个专门的名词“葱鲔火锅笔记”。这也是目前,我用得比较多的笔记形式。

    现在,我在看完书后,依然会做笔记,但形式就更丰富,除去葱鲔火锅法外,还有思维导图,以及视觉笔记等,现在在学习做手账,还在摸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手账。

    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的好处毋庸置疑。关于如何记笔记,推荐大家看几本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子弹笔记术》。根据自己的需要,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笔记术。

    三、学会融会贯通

    日本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中曾经说过,“人获得的知识会跟自己过去与未来的经历相结合,产生新的意义,并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下去。只有经历了这种不断发酵的过程,知识才能在人的头脑中沉淀下来,形成‘智慧与见识’。”这说明,读书不能只机械地获取信息,还要学会融会贯通,让知识能够活学活用。

    我有许多隐秘有趣的读书方法,它们能让我贯通所看的书,体验到别样的乐趣。比如:对读法。

    简单来说,“对读法”就是将不同的书,或者文章对照着读,这样会有别样的乐趣。举个例子,读李清照的词,“新来瘦,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那是什么原因呢?用柳永的词可以作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非常有意思。

    说到对读法,我还想到个有趣的小故事:还是上个世纪时,中国留学生陆佩如在巴黎大学进行博士论文答辩,进展很顺利。主考官突然发难,“在《孔雀东南飞》这首古诗中,孔雀为什么要东南飞呢?”陆佩如略加思考,回答道,“因为‘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西北楼这么高,孔雀怎么飞得过去呢?”这个回答有趣又巧妙,赢得满堂喝彩。——在我看来,这也是很有趣的对读法。

    除此外,我还会从不同角度读经典名著,比如《三国演义》,除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读,还能从锻炼口才的角度来看,诸葛亮舌战群儒,以及骂死王朗的章节,就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这种技巧可以迁移到任何你感兴趣的书籍,或者想仔细阅读的书籍上。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非常感恩匮乏年代的阅读时光,它让我在物质匮乏的同时,获得了心灵上的丰盈和快乐,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专属自己的阅读方法,这些至今仍在影响着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匮乏年代的阅读时光 让我收获了这些好习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bd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