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尾续貂、蝇营狗苟、兔死狗烹、鸡鸣狗盗、狗咬吕洞宾、狗皮膏药、狗头军师、鸡飞狗跳、狗急跳墙、狼心狗肺……
今天,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狗的形象如此抹黑呢?
讲道理,狗不是人类的好朋友吗?那么这种观点是哪来的,从西方文化解放输入到中国的吗?
在此之前,我们中国人对狗没有感情,只有利用?
所以才编撰出这么多贬义词的与狗子相关的成语,让它臭名远扬,遗臭万年?
好像平时我骂人也喜欢用“狗东西”这个词语,不知道为什么,每次骂完了好像挺痛快的?
其实,我还是挺喜欢狗子的,假如小时候没有被一条三寸丁的奶狗追了二里地的话。
开玩笑,狗子的确很好玩,很可爱,很聪明。
我小时候,家里有一条狗,叫黑子(反正农村黑色的狗好像每一只都叫黑子,黄狗就叫大黄)。它很聪明,一度是我唯一的玩伴和精神支柱,后来它被狗贩子药死了,临死前还逃了回来,在家门口凄惨地哼着,口吐白沫而亡。
后来,它成了墙上的一张皮,四肢被撑开,风干的毛发已经失去了光泽。
父亲说,它能卖20元钱。
我经常会对着那张皮发呆,然后发誓这辈子都不会吃狗肉。
幸运的是,我至今没有被“真香”打脸,大概我真的很有毅力。
每个农村的孩子,心里应该都住着一条狗,在它们死后,还曾经为它默默地幻想过一座墓碑,或者叫“黑子之墓”,或者叫“阿黄之墓”;偶尔有几个残忍的小东西,搞不好还弄过“狗贩子之墓”。
所以,既然我们和狗子的感情这么深,为什么狗子的口碑在成语和俗语里这么差呢?
我曾经在小说里引用过秦朝李斯的一句话:“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这是李斯临死前,拉着儿子痛哭的时候,讲出的遗憾。
可见古人对于田园犬的感情还是至深的,临死都念叨着家里的大黄狗。
不知道,他心里惦记的那条狗,还记得不记得他,有没有去给他扫过墓。
想来是没有的,怪不得叫狼心狗肺。
而同样是家畜,或者叫宠物,猫就不一样,平时没听过别人骂人说过“猫东西”,“狼心猫肺”呢?寥寥几个猫的成语,猫哭耗子之类,直观贬义还比较少。
今天我去父母家拿东西,又见到了他们养的猫。
这是一只典型的中华狸猫,灰黑色的皮毛条纹间隔,四只白爪;明明是温血动物,两只黄褐色的竖瞳却时常都散发着冷血动物的光芒。它惯常都是一幅高傲的样子,还曾经因为我想摸它一下,就给了我两爪子,都挠出血丝了。我讲这么多,是为了证明它不但和我没交情,还可以算的上有仇怨。
今天阴雨连绵,狸猫躲在走廊下的纸箱里睡觉,听到了我的脚步声,从纸箱里探出头,朝我看了看。
因为没有天光,它的瞳孔今天是圆形的,没有再让我想起毒蛇、鳄鱼或者其他什么动物的眼睛。
往常看到我,它都是一幅警惕并且懒散的态度,从来都是爱答不理。
可是今天却一反常态,看到我了,立刻从箱子里跳出来,喵喵叫个不停——这个狗东西从来没对我这么软绵绵地喵喵过,还主动跑到我腿边蹭来蹭去。
我知道这是猫咪撒娇的状态,可是很奇怪,我跟它既无往来,更没感情,它热情个什么劲?
等我开了门,它第一个窜进去,并且回头喵喵叫,示意我跟上,然后两只前爪搭在餐桌上,使劲地想去挠一只小碗。
我看了看,原来碗里是小鱼。
我又出门看了看它的猫碗,里面是空的,想到我父亲出门两天了,估计是它没吃的,饿了,于是顾不得自己的高傲,对着一个陌生人低声下气,摇尾乞怜。
我心里暗骂了一声狗东西,还是乖乖地给它奉上一条鱼和一碗饭,搅拌了端给它吃。
等我骂完了,做完了这些事,我突然很奇怪,我为什么要骂一只猫“狗东西”?
狗做错了什么?
狗忠诚,热情,看家护院,任劳任怨,为什么要经常挨骂?
猫冷漠,无情,乡下人都知道猫没有食物喂养,没几天就会离家出走,找下家,而且再也不回来了。
我想,可能正是性情的不同,狗外向,高兴不高兴都吼一嗓子,而猫除了春天,其他时间很少会吵闹。
于是,我想到,低调不但适用于做人,原来做狗也是如此。
狗因为爱吠出大名了,可是流传千年之后,全是骂名。
爱吠也是原罪?
我觉得狗太冤了,放飞自我而已,吠几句而已,咋了,表现自我也不行?
文学对狗何其不公,甚至到了“狗生攻击”的地步!
也许,文学形容对狗是狭窄的,是不宽容,不人性的,可是这都是它自己的选择。
一犬鸣之,一村和之;你看,自己喊不算,还要带徒弟集体喊。
你低吟浅唱就行,何必扰人清梦,是不是?
别人做梦做得好好的,你横插一嗓,你做的梦不对,让我的吠叫来指导你如何做梦。
别人走路走得好好的,你冲出来乱吠,说别人走错了,踩到狗家地了!
大概吧,狗们摇身一变,大约都能做人生导师,指路明灯了。
这些狗东西,不怪被从古骂到今。
活该。
我低头看看脚边打转的狸猫,又扔了一条鱼。
挺好的,爱博同情的猫总归会有一条鱼吃,就如同爱吠、爱表现的狗能收获很多徒子徒孙。
假如狗东西们看到我的文章,不必勃然大怒——
毕竟我自己写的东西自己给出精准的总结了:“狗屁不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