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女儿小文与我分享了她的生日礼物:同学送她的东野圭吾的新作《时生》,我被封面的一段文字所打动:
到了我这个年龄,周围的朋友都有了孩子 。问及生下孩子的原因时,所有人的回答都是“顺其自然”之类。
但我更想知道的,是他们能否在孩子面前自信地问“作为我们的孩子,你觉得高兴吗?”孩子是否会回以“我非常庆幸有你们这样的父母”,其实是永远的谜。
看到这里,我也一直想解开这一谜团,但我好像还没有足够的自信去问站在我面前的孩子。
你知道吗?好的原生家庭是可以自己创造的!1、是原生家庭捆住了你,还是你选择被捆住?
“原生家庭”,是我在跟随周梵老师《智慧父母》里最开始接触到的四个字。本来我是想搞定我那个无时不刻让我抓狂的孩子而走进课堂,上完课后,我被震憾了。
“曾经有一个完美的孩子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了她厌恶我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作为父母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再来一次的话,我会对你说四个字“我们重来”。
这就是我走出课堂的最直接的表达,原来父母对我们的影响超乎我们的想像,它如此深远,无时不刻呈现在生活中,性格特质,情绪反应,思考路径.......。
而我无疑把这都传承或补偿性的给了我的孩子,无力,愤怒,愧疚.....五味杂陈的涌上心头。同时作为孩子的原生家庭,我开始有些忐忑不安,害怕恐惧。
“都是你们的错。”这句话说起来无非是让自己显得更强大一些,无非是想掩饰自己的虚弱,无非是逃避某些成长的主题。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自己在选择性的犯错。
昨天,配音老师在朗读群里发来一条长长的新闻作业,我懒得抄在朗读本上。昂头冲客厅里的先生喊了句:“把你手机借我用一下。”我是想把新闻内容发在先生的手机上,这样一边看就可以在自己的微信上完成新闻播报。
“好,等一下,这一盘玩完了就给你。”先生正在玩消消乐,头都未抬,手指起劲地手机屏幕上划动个不停。
我等了半天,他那盘都还没结束,我察觉在等的过程中,我的情绪由轻微的不满,到稍强的生气,最后竟到强烈的愤怒。我有些好奇为什么我这么生气。
那种情绪来的很强烈,为了让自己冷静,我拿起换洗衣服,走进洗澡间冲澡。在洗澡的时候我想到了我的母亲。
我母亲是个特别能干的人,但脾气爆燥,看见谁做得不好,就要嚷起来。记得有一次,她拆洗一件毛衣,她在毛衣拆成线团的过程,总也理不清。最后毛线的线头也找不到,乱成一堆杂线。
她火了,因为是自己的问题,又不好发作,她起身抬起炉子上的烧水锅,就把毛线掷进了火炉,一边丢一边还恶狠狠的絮叨,把当时年幼我惊呆了。我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幸好我不是那团毛线。
我对先生的不耐烦是不是传承我母亲的性格,一定是。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自己选择的,因为当母亲强势时,我们都很害怕,我也发现父亲往往总是赔小心。母亲也就很容易达到目的,比如:我们拼命考个好分数让她高兴,父亲总是在争吵中息事宁人,最后达到和解.......。
我的潜意识就是看到这个好处,所以我在没有学习成长之前都习惯选择去爆燥,发脾气以达到我的目的,加上我先生脾气特好。这招也就特别管用。
可是,当他坦露,他爱我,但是每次下班,临近家门,掏钥匙开门之前都会贴着门面听听,没有我跟公婆争吵的声音,才敢开门进屋。
他照出了一个丑陋不堪的我,当我学习成长后,我开始越来越觉察到自己的模式,并停下来,面对,转化,改变。
现在我之所以对先生不耐烦,除了觉得是原生家庭对我性格影响,还有什么呢?我在探索。
“他不把手机给我,导致今天我延迟交作业或者不交作业,后果是什么呢?”我问自己
无非是我被老师或同学看成没有毅力的人,或者罚款10元。况且我跟老师说过,最近我倒嗓了,老师允许我可以不发声的。只是我自己想要完成朗读练习。
既然结果并不那么糟糕,那为什么我不爽呢?我在心里有个价值认同的排序,我认为自己学习是好的,他是玩物丧志。我用手机比他高级,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我是学习,他是玩,他还不支持?”、“他这样怎么能正向影响孩子呢?”、“他不能上进点吗?”.......当我看到N多条的评判 ,小我想玩的隐性的优越感。接着我愤怒就消失了。
然后我跟他分享我的觉察,他像个老干部重重的点头:“很好,学习成长有前途”。最后我们相拥而笑。
收回你的责任,无时不在,其实我挺感谢自己不完美的原生家庭,它就像一张地图,让我去不断发现自己,了解自己,从而让我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
你知道吗?好的原生家庭是可以自己创造的!2、你一直在训练创造力,还是忍耐力?
有家长说:“我经常鼓励孩子,但他还不自信!”,经了解,他们是这么鼓励的。孩子考试突然得了80分,大部分的家长会说:“哇,这次考了85分,真是太棒了,妈妈就知道你一定行,下次再努力点就能考到90分了。!
似乎每个家长都希望下次孩子考得更好,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在赞赏孩子的内容后面加上一个期待,“妈妈知道你一定可以的,一定有更大进步”。好像不说这句话就不太完整,中国的家长对孩子有无穷无尽的期望。
而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我今天表现很好,妈妈很满意,原来我考了80分还不够,要等我考到90分才好,妈妈才会满意。可是当孩子考到90分,妈妈又希望考到100分,孩子好容易考到100分,妈妈就希望考次次100分。孩子很无力,无论我如何努力都无法达到妈妈的期望。
渐渐地孩子对于自己的学习就变成了忍耐,而丝毫没有感受到在学习中创造的乐趣,作为家长如果让他应付疲于应付,那他怎么样去应付自己的期望?他怎么会有动力呢?
终于有一天他累了,他觉得没意思了,他可能不想再拼了,于是这样的孩子,他们在小学,初中成绩很好,可是到了当中忽一下子就不紧张了,父母就慌了,发现孩子不上学了,孩子叛逆了。
他们会惊讶,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但事实不是突然这样,之前已经有很多的征兆和线索了,只是这些家长没有看到他们一直压抑着自己的真实的感受,沉默着、隐忍着、恐惧着以及讨好着。而那时在大人的眼里,便是:懂事。
这样的“懂事”会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己一套生存策略,或许,他们遇到困难就变得逃避或者麻木,能躲就躲,无论遇到什么,他们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搞不定,怎么办?我死定了!
或许他们觉得压力很大,觉得很疲惫,体验到无力感,进入到一个迁怒的状态,要么直接丢掉工作伙伴上,要么丢掉家人身上,他们不一定会说出来,但心里总是在唉声叹气:要不是他没有用,赚不到更多的钱,我干嘛受这个,所以我们更重要的是看见孩子的努力 。于是轮回就开始发生了,于是我们认为人生苦逼就是理所当然的。
物质遵守最小阻力,是混沌学的三个原理之一,当水在那个河里流动的时候,相对于较大和较小阻力一定会遵循最小的阻力。宇宙是全息的,我们的意识和能量也是一样。
老师谈到混沌,每个物质都是看不见的结构,这让我想起了那句经典的话,永远不变的是一直在变化着。
人类文明的进步,农业社会,工业革命到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可控,充满各种可能性。
我没进幸福海之前,在国企里我就能把自己一眼望到头,职员,文员,主办,主管,部长,总监.......,这就是我的人生路径。当然还做不了总监我就退休了,因为轮资排辈,有一堆年纪比我大的,资格比我老的人都排着呢。
但现在要我预测女儿小文的未来,我想像不出来。听到一个沙堆实验,如果我们堆一堆沙子,在开始的时候,这堆沙子会变成一个自主组织系统,变成一个圆锥状,但是随着我们不断的从上面洒落沙子,当到某个临界点,这个沙堆的形状就会坍塌,上面尖顶就会崩塌掉。
科学家发现,每增加一颗沙子,这个沙堆的内在结构复杂性就增加100万倍。这是多么有意思的现状,如果可以,我想把过去人类社会系统比喻成泥堆,因为粘性很强,我们要顾全大局,为组织而献身。
“别人说你好才是真的好。”、“人生不如意十之有八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这种群体意识曾是多么牢固,它被惯以标准,美德,甚至真理。
中宣部追授ZY“时代楷模”称号,其中有一条对他的评价让我特别熟悉而惊讶,“他是没有自己的。始终为别人做事,为社会做事,为时代做事。.....”.但其实,通过他生前的演讲,我感受到的首先他是一个对植物未知世界探索到极致的人,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的人。
当看到这一点,我就感到,我们集体意识的提升就是从土推到沙堆。个体对社会系统的粘性在减少,个体有自己的思考,不同的个体会从庞大的系统中五彩缤纷。而所谓的社会系统应该也是更多元化。
关键在于个体在使用创造力还是忍耐力。当我们来到地球 ,最初都是想创造和改变,我们在最初创造会碰到困难,产生无力感。
老师解释到所谓的无力感就是——我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我在这儿,我想去达到目标,我走不过去,我现在所拥有的能量没有办法支撑我达到目标,不管是物质目标,还是健康目标,关系目标,那不重要,关键是那个感受。
你的原生家庭有一套面对无力感的策略和方法,这个结构你没有觉知,就会全盘吸收,发脾气,责备,迁怒;逃避,隔离,麻木;找平(要么期许未来,要么贬低世界),三大“法宝”,如果你混合用,你便可成为最强忍者,但你就是成不了神龟。
你知道吗?好的原生家庭是可以自己创造的!3、现在的自己是真的自己,还是你以为的自己。
一差役押解一和尚,每天早上启程前差役必要清点一番: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在;自己—也在,这才放心上路。
有天晚上,和尚趁差役熟睡,将他的头发剃光,把自己的僧袍给他换上,然后逃之夭夭。次日差役醒来,例行公事: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呢?环顾四周无人,摸摸自己光溜溜的脑袋,看看身上的僧袍—和尚在!
差役纳闷:那么我到哪儿去了呢?于是,他找不到我,在也没法上路。包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公文是我们安身立命的职业,和尚是我们日复一日忙碌的事务。
“我”不是我们身份,不是当下那个情绪化反应,不是那个身体,不是那个事情,甚至也不是父母传承给我们的那个性格,那么我是谁?
当能量班的同学问出这个问题时,大家愣了,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有太多吃过盐比我们吃过饭的人告诉我们,要如何做才是对的,才是好的,才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可是,当我们从日复一日的忙碌中,从琐碎的事情中挣脱出来……我们却有着巨大的困惑,哪个我才是真的我。或者我是谁?我要干什么?
老师给出了答案:在这个世间,但并不属于它。依然保留身份,但不认同,你有某种超离的状态,不把我的生命价值,生命意义赋予在这个事情或身份上,放松,享受,永远自我负责的选择。
上老师的能量班课程,老师的每句话都醍醐灌顶,这是个觉醒的时代,我们没办法昏睡。
活在当下,接纳,面对,拥抱,转化,扩展便是最好的生存策略,就像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说道的,去做真正想做的事,但它就像飞机一样,需要长长的跑道。
请感谢自己的学习生长,因为只有这样,你总是能拥有无限创造力,去找到飞一样的自由自在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