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复盘总结:
最近连续两次参加启航俱乐部的活动,前一次是备稿点评,这次是总点评。
下面是上周复盘写下的需要改进的地方:
------------------上周复盘 待改进 start-------------
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呢?整个人在台上还是显得拘谨,语气显得紧张不自然,可以多一些微笑和放松,并且也有几个口误,也是紧张的表现,另外就是语速和语调需要加强,需要保障大家都能够听清楚,不宜出现吐字不清楚的情况,有一些不必要的非赘词的口头禅, 需要下些功夫才能纠正过来。以上这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些属于老生常谈的问题,有些是因为长期习惯养成,要修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下狠功夫才行。而这些内容问题如果能够改进,那么对自己演讲的整体提升是非常大,所以,是值得怎么做的。所以呢,以后需要多参加活动,才能更放松不拘谨,需要多看看视频回放,看看自己的主要问题,如果能够面带微笑。如果学习别人的长处。时间允许,要多听回放,甚至可以将语音转为文字,看看哪些是不要的口头禅词语,重点加以注意,并持续跟进下功能改进。
------------------上周复盘 待改进 end-------------
概括起来,上周复盘总结得出,需要优化改进的几个点:
一是放松不拘谨、不紧张;
二是多微笑少严肃;
三是准确充分,从容淡定,避免口误;
四是多看回放/录音,多反思,持续跟进,下功夫来克服和解决。
在对比本周是否实现代上周优化改进的几个点之前,先复盘一下这次总点评的情况:
这次做总点评,是自己在启航第二次做总点评,事后听录音发现这次比上周备稿点评更紧张了,我理解主要是因为角色的难度增加导致。
总体来讲,这次做的比较到位是地方:
一是为了做好这次总点评,特意去电影院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还是有不少收获和启发,与大家建立了连接;
二是提前做了相对充分的准备,尽量让每个人都有一个比较贴切的剧中角色,很好的跟电影主题相结合;
三是时间总体把握比较到位,所有角色都有点评到,没有超时;
四是在点评的中后阶段,紧张感放缓后,慢慢的能够有一些幽默的表现。
做的不足的地方:
一是紧张感还是比较明显,需要多上台锻炼;
二是因为电影哪吒有一些朋友没看过,所以将每个人跟电影中的人物进行关联时,可能部分人觉得不理解,有些突兀;包括在对部分角色进行介绍时,说到他们的“命运”时,可能非会员的朋友有点不知所云,因为他们不知道背景;
三是部分台词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心存阳光说成了心存理想,开场不够流畅和自然;
四是自信心还是不够,需要更强的自信心;
五是用词的严谨性,很多时候想表达的内容没有好的词句,就随便找一个词句说出来,比如全文说了很多“完美”等,表明自己的词汇量还是不够;
六是准备好的结尾,没有来得及说:最后,我认为一个人能承受并战胜多大的压力、委屈和磨难,方能取得多大的成就;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对比最近2次参加活动表现,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基础比较薄弱,需要一步步从简到繁,从易到难,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
通过这两周的表现来看,显然自己并没有明显的进步,甚至是退步了,当然,一两周的短期来看很难看出问题,而且角色难度也不一样,很难对比,不过需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争取下个月(9月)月初再做备稿点评,以及下月中旬再做总点评,然后跟8月份的表现做一下对比,看看是否有突破和提升。
为了更好的提升公众表达的能力,计划接下来 1个月,重点解决以下2个问题:
一是接纳当众讲话的紧张感,只有先接纳,才能释怀和放下,才能有效的缓解紧张感。
二是减少讲话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口头禅和赘词,并且能够让人能听懂,吐字清晰;
以下是这次总点评的一些口头禅和赘词的记录:
“这个”出现了22次;
“我认为”出现了3次;
“然后”出现了12次;
“就是”出现了7次;
“那”出现了7次;
“……的话”出现了2次(正常);
“我觉得”出现了10次;
“嗯”出现了7次;
“其实”出现了3次;
“优秀”出现了5次(优秀是不是有点太廉价了)
累计大概有200个字,按照通常的语速,大概这些词句耗时1分钟,相当于7分钟总点评有1分钟时间是浪费的。
另外,也感谢大家耐心的听我说了这么多的“废话”。
以下是哼哈词的明细:
(如“这个”,,“我认为”,“然后”,“我认为”,“就是”,“然后”,“那”,“……的话”,“这个”,“然后”,“就是”,“就是”,“然后”,“我认为”,“另外就是说”,“的话”,“我觉得”,“我认为”,“这个”,“嗯”,“这个”,“实际上”,“实际上”,“我觉得”“就是”,“这个”,“然后",“这个”,“嗯”,“我觉得”,“其实”,“然后”,“这个”,“这个”,“这个”,“嗯”,“这个”,“那”,“就是”,“然后”,“那”,“其实”,“我觉得”,“就是说”,“其实”,“这个”,“然后”,“我觉得”,“优秀”+3,“我觉得”,“那个”,“就是”,“然后”,“这个”,“然后”,“我觉得”,“这个”,“这个”,“然后”,“我觉得”,“这个”,“那”,“这个”,“我们的”+5,“这个”,“嗯”,“这个”,“这个”,“我觉得”,“的话”,“这个”,“这个”,“嗯”,“我觉得”,“这个”,“然后”,“嗯”,“优秀”+2,“那”,“就是说”,“那”+2,“然后”,“嗯”,“那”,“这个”)
----------------------------------
附刻意练习的一些内容:
如何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有人说主要靠经验,有人说靠天赋,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经验还是天赋,都不是成为专家的关键因素。
即使在国际象棋这样的『高脑力活动』中,研究发现,国际上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师,甚至在天生智力上低于普通人。
那么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可以成为顶尖的专家,并且做出领域内的卓越成就?
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工作10年,仍然不是专家,而有的人2年时间,足够表现卓越?
表面上看是10年和2年的差距,实际上是10小时和1000小时的差距——因为真正决定水平高低的,并不是工作时间,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
那么如何刻意练习?
假设你现在在从事任何一个领域,同时找到了一系列的教材、任务,如何开始呢?
1. 避免自动完成
2. 离开舒适区
3. 牺牲短期利益
4. 大量重复性训练
5. 持续地获得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