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首先在于真,它真实还原了封建王朝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现象,它撕破了封建制度伪装的面具,将最真实的面貌展现给世人,同时又以极其细腻之文笔,极其饱满之感情,将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地塑造于我们眼前,刻画的栩栩如生,如存在于真实生活中那般亲切自然,令人动容。
贾宝玉之情痴,将天下女孩尽皆视为至珍之宝,而独于林黛玉之情不同于众芳,宝玉性虽如此,读者仍可由文章中品味宝黛情意与同其他女孩之异,不由得不感叹曹雪芹笔墨之绝妙。犹记宝黛初相识,前世记忆与本世情缘交混,与你“若只如初见”的美好,正因为心怀憧憬,纵使一切不如意也都会被消弭。

曹雪芹对于宝黛二人心理神态的描写都是细致入微,“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将一我见犹怜的病态娇弱女孩形象呈现在眼前,任谁能不生怜惜之情?
《红楼梦》还好在善,书中主要人物自是贾府上下家眷,除了宝黛等主要权贵人物,一众小人物也是被曹雪芹塑造的有血有肉,对于他们的遭遇,曹雪芹始终是持以一种怜悯之心看待的。
因此也便将反抗封建礼教的宿命赋予他们身上,尽管结局总以悲剧收尾,但却是对他们的反抗精神给予了高度赞颂,反而是如贾赦,贾珍,贾琏,薛蟠等人被树以反面形象,正是为作者所批判的旧封建礼教衍生出的“代言人”,曹雪芹以鲜明的思想倾向和崇高的社会理想向旧封建礼教投出一计有力的标枪,势要贯穿封建礼教的丑恶,曹雪芹此设计切合人民大众心愿,顺应了历史发展进步的美好期盼,可见其给予读者“善”的体现。
《红楼梦》还好在美,不仅美在人物躯壳,还美在心,美在曹公于其中寄寓的美好理想,《红楼梦》的美在多方面,这也是其何以在艺术上达到顶峰的原因。

各色人物塑造,不同阶层人物皆有涉猎,无论上层人物的阳春白雪趣雅风流,还是底层民众的下里巴通俗易懂,既有古典高雅的词汇,也有意味盎然的民间通俗谚语,将语言艺术的美感展现的淋漓尽致,沁人心脾。不止如此,书中诗词曲赋更加美得令人动容。
对于十二钗,曹公以诗词来暗示众芳结局,通过诗词的形式淡化了悲惨结局带来的悲哀,正如“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可谓是于钗黛的谶语,两人结局或已注定,钗黛一体论断也因此得到证实。
其余姑娘皆存各自谶语,唯有宝钗和黛玉只一句便揭示了命运,黛玉是无肉之灵,宝钗是无魂之躯,黛玉仿佛谪仙子般空灵出尘,宝钗便是人间富贵花,别有根芽,正因二人各自的美好且互为不完整,污浊俗世又怎堪容纳她们?
本书还美在人物设计,莫谈钗黛,只论贾宝玉身边的丫鬟,晴雯与袭人何尝不是另一程度上的黛玉和宝钗?
晴雯的不世俗与袭人的温顺正合钗黛之性,身份卑微的晴雯被赋予反抗世俗封建的使命,此种不对等定将使其为之所毁,但于读者而言,晴雯之愤世情怀更引人生怜,徒留下“多情公子空牵念”。

袭人纵是长伴宝玉,也只是与公子无缘,二人的境遇同样契合了钗黛与宝玉的情缘。还有一妙玉,莫非是另一选择的黛玉,只若当日林如海将黛玉寄于寺庙,恐黛玉也将如妙玉一般“终陷淖泥中”,二女都与宝玉有情缘,以妙玉遭遇我们也可推断出,黛玉的命运似乎是注定的,她们是同样的“过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终是有缘无果。

网友评论